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部瀰漫市民煙火氣的「最純正」情懷港片了解一下

這部瀰漫市民煙火氣的「最純正」情懷港片了解一下

被蓬勃發展的內地市場吸引的港片,類型開始發生變化,向內地觀眾的口味靠攏,弱化了傳統港片特色。此次的《泄密者》反其道而行之,除具有飛車、槍戰等經典港片元素外,還將視角聚焦到普通新聞記者身上,講述和民生息息相關的醫藥行業,並融入許多市民化生活場景,回歸港片原有特質。

飈車、槍戰、爆破兼具的警匪類型,滿滿的港味市民生活煙火氣??諸多港片經典元素,加上導演邱禮濤與主演吳鎮宇、張智霖、佘詩曼等組成的全香港主創班底,被稱為「最純正」港片的《泄密者》6月15日登陸全國院線。該片以犯罪懸疑為主基調,圍繞在馬來西亞爆發的變種傳染病展開,講述因神秘組織「泄密者」揭露醫藥界黑幕,中國香港警察、馬來西亞警察與新聞記者3方合力追查真相的故事。

「《泄密者》很接近20世紀80年代的港片,」影片監製唐文康告訴《綜藝報》,「該片除涉及激烈的槍戰動作戲,更希望表現深層次主題,帶給觀眾反思。」

全香港主創班底

電影《泄密者》自宣發之初,一直以「最純正」港片標籤——全香港主創班底和經典警匪題材引人關注。在唐文康看來,片中元素及創作班底的選擇只是為契合故事情節,並非有意為之。「故事創作首先會考慮在哪裡拍攝更合理,《泄密者》的故事就應該放在香港環境下。」為契合整體風格,影片選用全香港演員陣容,主演吳鎮宇、張智霖、佘詩曼都是香港影視劇的標示性面孔。唐文康介紹,「香港演員不同於內地演員,大多未受過高校的表演訓練,通常靠拍攝一部又一部戲積累經驗。」他認為,兩地演員表演呈現出來的「氣質」迥然不同。「吳京曾在《男兒本色》中飾演香港警察,香港觀眾就對其氣質感到不適應,認為與故事背景並不相符。」

《泄密者》有大量在馬來西亞拍攝的戲份,談及海外拍攝地的選擇,唐文康表示,馬來西亞華人頗多,粵語普及度較高,更符合劇情邏輯。在劇本創作階段,他曾設想過將故事發生地設在泰國、新加坡等地,但「泰國氣質並不適合警匪,而新加坡環境太過乾淨,發生疫情的可信度太低」。

以往港片在內地上映時大多採用普通話配音,此次《泄密者》則有普通話和粵語兩個版本供觀眾選擇。這一變化來自唐文康的發現——近幾年,觀眾更喜歡「原汁原味」的發音,內地多數觀眾喜歡聽粵語,「哪怕聽不懂,也喜歡一邊聽粵語原聲,一邊看字幕。」他認為這與觀眾經常看外語片養成的看字幕習慣不無關係。

尋找港片「香港精神」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曾一度在內地市場繁榮,許多電影成為經典流傳至今,如香港「四小龍」的功夫片、吳宇森的警匪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片等。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影響力逐步下降,但唐文康對其依然懷抱初心,「即使拍港片風險大,還是想拍。」他表示,雖然港片在香港本地票房成績不佳,在內地市場所佔比重有限,拍攝港片常常要「冒著虧損幾千萬(港元)的風險」,但他「每年仍會拍1—2部港片,挑戰不可能」。「拍電影本非易事,且市場難以揣摩。有時候我們不認為這部電影好,但觀眾喜歡,票房成績高,而有時看好的作品,票房卻不理想。」唐文康認為,這種「太難做」的挑戰正是電影人拍電影的動力。

上世紀香港電影繁榮時期,其電影類型雖多種多樣,但大多關注「小人物」——普通市民的成長奮鬥故事,傳達「善有善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香港精神」,而當下港片中的「香港精神」則漸趨淡化。唐文康認為,內地和香港兩地在發展脈絡、文化傳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香港觀眾喜歡的小人物電影,內地觀眾可能並不一定喜歡。」被蓬勃發展的內地市場吸引的港片,類型開始發生變化,向內地觀眾的口味靠攏,弱化了傳統港片特色。此次的《泄密者》反其道而行之,除具有飛車、槍戰等經典港片元素外,還將視角聚焦到普通新聞記者身上,講述和民生息息相關的醫藥行業,並融入許多市民化生活場景,回歸港片原有特質。

談及近年來香港電影難以打破現有市場格局的原因,唐文康表示,這與當下許多電影投資方不願嘗試新題材有一定關係。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很多電影公司會拿出一部分利潤拍攝新題材影片,在低成本前提下,公司會放手嘗試,而今這樣的機會很少了。」

儘管港片市場現狀不如從前,但唐文康依然樂觀,並堅信港片仍會產生新題材。他表示,好電影沒有地域性,未來出現的新題材有望同時滿足內地與香港兩地觀眾的喜好。

對話監製唐文康:未來將嘗試舞台劇改編電影

《綜藝報》:《泄密者》此次提檔至6月15日,為什麼做這個選擇?這個時間正好與好萊塢大片撞檔,是否擔心觀眾分流?

唐文康:6月15日上映恰逢3天端午節假期,觀眾時間更充裕,看電影的需求也會隨之高漲。同期雖有好萊塢老牌IP《侏羅紀世界2》上映,但經典警匪題材港片也能拓寬觀眾的選擇面。相信憑藉口碑傳播,後續會有更多人選擇觀看《泄密者》。

《綜藝報》:近幾年,眾多香港導演北上,有人認為,市面上的「純正港片」越來越少,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唐文康:好導演的拍攝範圍沒有地域之分,例如陳可辛既可以拍好萊塢影片也可以拍國產片,只要是好劇本,他們都願意拍。對我而言,拍攝傳統港片是香港電影人的職責所在,否則港片就消亡了。香港電影是我從小的記憶,如今拍港片賺錢難,但我還是希望未來香港電影市場能活力再現。

《綜藝報》:下一部港片製作計劃是什麼?

唐文康:接下來會將一部香港舞台劇改編成電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普通市民在買房前後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變化。該片現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預計今年賀歲檔上映。

《綜藝報》:舞台劇改編電影的成功案例並不多見,近年來,國產片僅有「開心麻花」出品的作品取得較好成績,你的新作為何選擇製作這類影片?

唐文康:舞台劇與電影並不衝突,早在20多年前,由香港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改編的電影就獲得過票房佳績。此次新作聚焦的買房主題是內地和香港居民都會面臨的問題,不存在地域差異,具有廣泛的社會效應。加上古天樂等一線香港演員的出演,相信會是不錯的嘗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綜藝報 的精彩文章:

上影華誼博納中影等公司大佬眾議影視公司發展規劃及挑戰
機器智能、用戶心理、藝人孵化、原創出海,這場論壇談的真不少

TAG:綜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