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娃娃魚:過去幾十年的保護,可能好心辦了壞事

娃娃魚:過去幾十年的保護,可能好心辦了壞事

今天的主角中國大鯢,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俗稱——娃娃魚

中國大鯢。圖片:Daniel Heuclin / photoshot.com

把鰓藏起來

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隸屬於有尾目、隱鰓鯢亞目、隱鰓鯢科、大鯢屬,在現存有尾目中屬於較為原始的物種。隱鰓鯢科的化石記錄可追溯至一億六千萬年前的晚侏羅世,該科現今僅殘存2屬3種,除中國大鯢外還有大鯢屬的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和隱鰓鯢屬的隱鰓鯢(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

隱鰓鯢科Cryptobranchidae一詞源自兩個古希臘詞語,「krypto」意為「隱藏的」,「branch」直譯為分枝,實指有尾類幼體階段在水中呼吸所使用的羽狀外鰓

萌萌噠大鯢幼體,可以看到它們粉紅色的羽狀外鰓。圖片:zslsites.org

中國大鯢的命名人布蘭查德(émile Blanchard)將其種本名「davidianus」獻給法國神甫譚衛道(Armand David),他在中國傳教期間收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並將其運往歐洲供學者研究。除中國大鯢外,經由譚衛道之手向西方輸出的還有我們所熟悉的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

兩棲類的巨無霸

中國大鯢頭體扁平,眼很小且不具眼瞼,四肢短小粗壯,尾短而側扁;體表皮膚光滑,具有成對疣粒,體側具有縱行的皮膚褶;體色較為多變,多呈黑褐色、黃褐色等,常伴有黑色或紅褐色斑,與環境中鵝卵石的質地、顏色頗為相似,是極佳的隱蔽色

圖片:Wernher Krutein / photovalet.com

中國大鯢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一般生長至40厘米時便可達性成熟,但和其他低等脊椎動物一樣,大鯢的體型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大,通常可逾1米。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個體全長1.8米,重逾50千克。

小朋友與一隻中國大鯢隔牆相望。圖片:Cyril Ruoso / mindenpictures

每年5~8月是中國大鯢的繁殖期,雌鯢每次可產下多達300餘枚卵,卵外層被透明的膠質層包裹,卵粒顆顆相系宛如念珠一般,長度可達數米。

雌鯢產卵後即離去,接下來雄鯢不僅要完成最關鍵的受精工作,還要擔任起守護卵帶的重任,有些盡職的雄鯢還會將卵帶纏於身上,以防捕食者分食。受精卵經過52~68天即可孵化出幼鯢,剛孵化出的大鯢寶寶有集群行為,待到它們能夠獨立生活,雄鯢才會離去。

連成念珠狀的中國大鯢卵。圖片:ivanli / caudata.org

有尾類動物體表腺體發達,許多種類還會分泌令捕食者反胃的毒液,少數種類的毒性可以致命。大鯢雖然不會分泌毒液,但遭遇敵害時皮膚腺會分泌大量粘液,通常捕食者會因此放棄捕捉。

「娃娃」急了也咬人

中國大鯢之所以有「娃娃魚」這個俗名,不僅是因為其外貌好似一個虎頭虎腦的黑胖娃娃,更是源於它們的叫聲像極了嬰兒的啼哭聲

我國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了這一特點,對大鯢的最早文字記錄見於《山海經·北山經》中的一段:「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這段文字中的「人魚」、「?[tí]魚」所指皆為大鯢。在此後的兩千多年光景里,大鯢又以「啼魚」、「狗魚」、「腳魚」等名出現在諸如《水經注》《集解》《本草綱目》等典籍之中。

卵石間一隻體色偏紅的中國大鯢。圖片:Michael Wai Neng Lau / Kadoorie Farm & Botanic Garden

如此多的俗名也從側面說明大鯢在過去數量較多,而且分布範圍較為廣泛。根據資料記載,野生大鯢的分布北始太行,南至南嶺,西起青藏高原東緣,東貫長江三角洲,在有尾類中屬於不折不扣的廣布種。它們終生生活在水中,棲於淺水溪流或地下溶洞內,喜陰畏熱,通常於夜晚外出活動,極少上岸。

水中的中國大鯢。圖片:Daniel Heuclin / photoshot.com

雖然大鯢看起來一副呆萌可愛的樣子,但也千萬不要被它「扮豬吃虎」的外貌所蒙蔽。大鯢口中長滿細密的牙齒,當感覺到身旁有獵物經過時便將其一口吞入。它們的主要捕食對象是軟體動物、甲殼類、魚類及蛙類等,但如遇到落水的鳥類和小型哺乳類自然也不會放過。

傳說湘西地區曾有婦女將嬰兒放在水潭邊洗衣服,一轉眼孩子被大鯢拖入水中吃掉的悲劇。傳說終究是傳說,真實性早已不可考,但如今許多大鯢養殖戶被咬傷的案例卻比比皆是

除了密集的牙齒,大鯢還生有一張大嘴。圖片:chimelong.com

保護的歧途

自古以來,大鯢就常被捕捉做為食物或藥材,但對其生存最大的威脅還是棲息地的破壞。據估計,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野生中國大鯢的種群數量已下降80%以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將其瀕危等級評定為極危(CR),我國也於1988年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隨著中國大鯢人工養殖技術的瓶頸被突破,這種昔日的珍稀動物逐漸逃離滅絕的邊緣,甚至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的餐桌。許多保護區也從大鯢養殖場購入幼鯢進行增殖放流,數量已超過10萬尾。大鯢的保護形勢似乎一片大好。

養殖場需定期將一定比例的飼養大鯢釋放野外,作為保護手段之一維持野生大鯢的種群數量。圖片:zslsites.org

最近的一項關於大鯢群體遺傳學的研究顯示,中國大鯢的基因多樣性並非單一,目前的數據支持中國大鯢種群至少包含了5個獨立的演化支系。換句話說,我國可能分布著5個不同種類的大鯢

這本來是大大增加物種多樣性的好消息,然而細思後卻讓人陷入更深的憂慮。曾經無序的引種養殖和放歸已經極大破壞了大鯢的基因多樣性,不同種類的大鯢在人類的「保護」下成了一鍋「大雜燴,如今「純種」大鯢在野外已經難覓蹤跡,對於大鯢的保護因此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人們不禁發問,過去幾十年的保護工作是不是好心辦了壞事?

就在上個月,中英日三國學者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在2013年至2016年調查了中國97個縣,僅僅發現24隻野生中國大鯢。圖片: Ken Lucas / ardea.com

中國大鯢的境遇讓我想起了一種滅絕的鳥類。巨??[pì tī](Podilymbus gigas),又名阿提特蘭??,這種不會飛行的水鳥僅分布於瓜地馬拉的阿提特蘭湖中。上世紀60年代由於湖內引入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競爭食物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禍不單行,接下來的幾年又接連遭遇湖面萎縮、繁殖地被破壞等環境劇變,這個當地特有物種被迅速推向滅絕的邊緣。

1975年,一項針對巨??的保育項目出台,相關保護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時隔幾年後,人們觀察到巨??的數量有顯著增加。正當人們滿心歡喜認為這個物種即將脫離滅絕邊緣時,令人尷尬的一幕出現了。一天,研究者乘船接近一小群巨鸊鷉,它們在受驚後竟然飛快地踏水飛走了。人們這才意識到,一直以來他們保護的是一群入侵的斑嘴巨??(Podilymbus podiceps),而真正要保護的巨鸊鷉正在人們的「保護」下悄悄滅絕

現已滅絕的巨??。圖片:David G. Allen / wikimedia

中國大鯢和巨鸊鷉的境遇雖不盡相同,但反映出一個相同的問題——如果連一個物種最基本的系統地位都沒有搞清楚,那麼一切保護工作都將成為空談。

對中國大鯢來說,及時調整保護計劃還不算太晚;對其他物種來說,我們則希望不要重蹈覆轍。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177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齊碩。

喜歡他還可以關注

齊碩奇說

id:QISHUO1992

分享行走自然間的見聞

日曆娘の推薦

炎炎夏日,你家的多肉是否腐爛、乾枯、長蟲了呢?沒精打採的「心頭肉」著實讓你心疼。

別急,本周四晚(6月28日),日曆娘邀請到「多肉達人」@進擊的多肉,為大家帶來線上沙龍「多肉植物度夏指南」。快快掃描下圖二維碼報名吧~

【溫馨提示】還沒置頂物種日曆公眾號的抓緊置頂/設為星標喲,這樣戳物種日曆菜單欄就能直接聽啦~

日曆娘今日頭像

隱鰓鯢科 日本大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在漢代,殺牛,可是要砍頭的
醒酒良方?護肝神葯?葛根才沒有那麼神奇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