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學術到科普創作分幾步」沙龍舉辦

「從學術到科普創作分幾步」沙龍舉辦

如何將晦澀的學術內容轉化成大眾能夠接受的表現形式?各學科的普及方式能否有共性?怎樣能讓公眾持續關注科學事件?近日,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協會科技記者與編輯專業委員會、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承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協辦的2018年第八期「繁榮科普創作 助力創新發展」系列沙龍之「從學術到科普創作分幾步?」專場在京舉行。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黨委書記、副理事長王康友出席活動並致辭。王康友提到,科普創作對於推進新時代的科普工作,對於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起到源頭活水的作用,非常重要。作為主流媒體有責任從正面引導公眾的價值觀,把充滿正能量好的創作內容用更好的傳播形式傳播給更廣泛的公眾。並且,傳播應符合需求,以人為本,不應簡單灌輸,優秀的科普作品和傳播應該與公眾有互動有交流。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研支持部副主任、IJAC編輯部主任陳培穎從期刊編輯的角度出發,介紹了其團隊如何將科普宣傳的方法借用到學術論文的傳播與推廣中,如何利用各類社交媒體、針對不同受眾,讓其容易理解學術內容的精髓,也讓論文不再「枯燥」。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記者張春玲認為,每一條科技類新聞的播報其實都是在做科普。他們的科普就是用電視語言、文字和畫面進行有機的設計和組合,揭開科學的面紗,給觀眾帶來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

中國科學報社編輯、記者馮麗妃表示,在後文字時代,科普報道應該具有故事性,而不是給讀者一堆沒有感情的文字元號。想要做好學術與科普的「二傳手」,除了將事實更客觀地呈現出來以外,也要善於利用「標題」做噱頭,也要讓導語更「抓人」。

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節目負責人劉星介紹生活科普類電視節目/短視頻的內容生產、融媒化傳播實踐。以國外優秀的科普類視頻節目為例,分析目前國內科普類視頻節目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並作出了展望。

《汽車導購》雜誌編輯、視頻編導肖雄建介紹,在這個全民短視頻的時代,傳統紙質期刊如何順應潮流轉變方向,讓固有讀者甚至更多人願意了解汽車類科普視頻是其團隊能夠成功轉型的關鍵。他向觀眾分享了其團隊是如何從頭學起、不忘初心,力求將實用的養車知識科普給所有有需要的消費者。

(科技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美宣布造出最強超級計算機;我國交付首批ITER核心產品
這項發明厲害了!能讓3900萬「糖友」從此告別注射的痛苦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