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氣連枝 陰陽一理:從中醫養生談太極運動

同氣連枝 陰陽一理:從中醫養生談太極運動

中醫、太極、書畫,被寓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瑰寶,其理論基礎均為易經的陰陽對偶關係。

太極拳的運動體療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很多人通過太極鍛煉重獲健康,為什麼太極拳有如此功效呢,現從陳式太極運動規律與中醫的治療原理來闡明。

陳式太極是在明亡三十年後,康熙年間,陳王庭以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為基礎,結合道家吐納導引的《黃庭經》,逐步「造拳」所形成的新的拳派,所以太極拳的技擊與養生功用生而具有、密不可分。

下面我們從中醫的不同角度分析其關聯。

從中醫基礎理論來看

第一,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是易理醫用,是陰陽辨證、虛補實泄,陰陽調和的過程,重構陰陽平衡是中醫治療根本。

太極拳是易理之體用,基礎要求是立身中正,全身各部中正安舒。運動中陰陽虛實須有平衡呼應,重心要求不偏不倚,在轉換過程中處處平衡即拳譜所謂八面支撐。

第二,中醫另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是五行推演,即五行之火、木、土、金、水對應五臟之心、肝、脾、肺、腎,五行的生克關係在醫療中廣泛運用。例如:子虛補其母,母實泄其子。

太極拳運動中也是運用五行生剋原理,表現在其步法前進、後退、中定、左顧、右盼。

第三,傳統中醫根據天干地支及蘊氣關係推演在八卦中的卦象,即運用天人相應的整體醫學觀念,以乾、兌、坤、離、巽、震、艮、坎八卦,對應人體腦、肺、脾、膽、肝、心、胃、腎,來判斷人先天體質,及養生祛病的方法。

在太極拳運動中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對應八卦,系統的鍛煉身體各部位,達到健身目的。所以人們總結說,太極拳是頭頂陰陽、身披八卦、腳踏五行的內家拳法。

從中醫方劑的藥理作用來看

學中醫的都知道,在中草藥的配伍中,是以葯的五色五味決定五行歸經,即五色白入肺經、青入肝經、黑入腎經、赤入心經、黃入脾經;五味辛入肺經、酸入肝經,咸入腎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葯的作用是使氣血鼓盪、虛補實泄、構建臟腑陰陽平衡,從而達到調理疾病的過程。

而太極拳運動的一大特點即是「氣宜鼓盪」。其過程在於,通過運動提高氣血活力,從而激發人體內在的自我修復功能,我們將此種功能稱為人體內葯,促使機體康復,所以太極拳有很明顯的體療作用。

從中醫經絡學來看

經絡就像一張神奇的網,網路人體周身內外,十二正經,十二皮部,奇經八脈相互制約。可以通過針灸、推拿、刮痧等方法,對經絡穴位進行刺激,達到調節人體各臟腑間平衡,來治療多種疾病。

太極拳運動以螺旋纏繞,以氣運身,對拉拔長的肢體運動使人體經絡做往複拉伸運動,促進增強氣血在經絡中的運行,可以改變氣血盛衰不調和血瘀氣滯,改善微循環與臟腑聯繫。

且現代醫學證明,往複拉伸運動,還可以提高骨密度,從而達到健康體療目的。

傳統太極運動強調「以腰帶手」,腰胯的螺旋纏繞主要是帶脈運動。

《素問?痿論》「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難經?二十九難》「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所以太極強調,腰胯部以「∞」字形運動,可以調節因帶脈失調引起的痿症、及帶脈不和常見的婦人月事不調、赤白帶下、腹痛諸症。

再有中醫認為五臟即為五藏,無法直接推拿,而是通過經絡穴位、皮部反射區、及按摩六腑來達到調節五髒的功能,太極拳則可以通過起落輾轉、開合鼓盪、摺疊轉換,使胸膈腹背等處有規律有節奏地收縮舒張,使內髒得到「自我按摩」,同時也引導氣機升降出入,從而激發內葯,達到養生祛病的作用。

談太極對現代病症候群的作用

中醫認為生病主要由病從口入,及病由心生兩個主要方面,隨著現代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壓力增加,病由心生的情志病也越來越高發。

再有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中老年高發症,如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胸悶腹脹,食滯便秘等癥狀越來越年青化。中醫認為此為「上盛下虛,肝腎兩虧、陰虛陽浮」。

太極運動要求上虛下實、心火下移、腎水上提,可使心腎相交;丹田內轉、松腰坐胯、命門外突、尾閭內斂、襠走下弧能使命門氣血飽滿,血脈流暢,對改變情志愉悅身心,及改善「上盛下虛」諸症,大有裨益。

本文首發於《金一鳴先生百歲誕辰紀念冊》

(2011年,哈爾濱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韓國人笑了!兩戰0分竟還有希望出線,太極虎期待奇蹟發生
她是皇太極第一女,七歲定親13歲遠嫁,生4子1女,堪稱清史最強!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