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西考古80年:記住那些無法湮沒人和事

陝西考古80年:記住那些無法湮沒人和事

陝西是文物大省,考古成果豐厚,但陝西的現代考古活動是從什麼時候正式開始的?陝西考古「第一鏟」發生在哪裡?一件精美的文物背後,累積了多少人的艱辛付出?6月22日,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羅宏才教授,帶著他二十餘年調查研究的心血之作《陝西考古會史》《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回到家鄉,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文博論壇與現場聽眾分享研究心得,首次公布未曾面世的珍貴照片,為聽眾梳理陝西考古80年的發展史,並講述了80年前的陝西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史上無法湮沒的人 開啟陝西考古「第一鏟」

說起陝西考古,有一個人的名字是應被永遠銘記的,他推動了陝西考古會的籌建和陝西現代田野考古的起步,他就是徐旭生。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旭升,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哲學。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所長。1927年,擔任「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團長。這個考察團歷時八年,考察團的組成結束了從19世紀末以來我國大批珍貴文物任外國人肆意掠奪的屈辱歷史,考察所發現之文物,必須留存在中國,外方只可研究。

1933年至1937年四年間,徐旭生在陝西主持寶雞鬥雞台三次考古發掘和渭河流域的考古調查。其中,以鬥雞台考古發掘中,溝東區的發掘成果最為顯著,共發現墓地104座,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此次考古堪稱陝西考古「第一鏟」,徐旭生和他的學生蘇秉琦在陝西的考古活動,至今仍被認為是「陝西現代田野考古的奠基和起步」,是陝西考古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同時,他積極推進陝西古代碑石、建築的保護;竭力推動陝西考古會的籌建,厥功甚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旭生先後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致力於夏代文化調查研究工作。1959年,72歲高齡的徐旭生親自奔赴豫西地區,對「夏墟」進行實地調查,踏察了告成、石羊關、閻砦、谷水河、二里頭等重要遺址,可謂夏文化探索的開拓者。

陝西考古會在「爭議」中成立 陝西現代考古正式開始

「一個基於疑古、信古論戰萌生追溯中華文明源流的學術構想;一種面臨中國歷史發生重大轉折的特殊機遇;一條充滿艱辛、坎坷的考古發現之路;將80年前出現在周秦漢唐故地的陝西考古會和鬥雞台發掘,以及鮮為人知的考古發現定格在時代的坐標。」作為文物大省,陝西考古的歷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縮影。自1934年北平研究院與陝西省政府聯合組建,陝西考古會持續運作了十年,是陝西文物考古史上最早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實施文物調查、文物保護以及田野發掘的機構,在陝西考古史甚至中國考古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陝西考古會史》的作者羅宏才教授歷經二十餘年調查研究,還原了陝西考古會真實的歷史,據《陝西考古會史》記載,1933年2月,徐旭生以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考古組主任的身份赴陝籌建北平研究院駐陝分院。來陝後,他一面積極開展古迹調查工作,一面廣泛與陝西省政府部分要員及各界名流頻繁接觸,竭力宣揚在陝籌建分院的好處。然而由於陝西士紳普遍反對由北平研究院獨家在陝設立分院,陝西省政府就考古會的歸屬、機構設置、工作程序、經費來源等一系列問題經過一番激烈紛爭,在徐旭生等人與張扶萬等多次商議後,陝西考古會於1934年在西安新城省府大樓內宣告成立。自此,陝西現代考古活動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考古人追尋夢想的機遇終於到來。

羅宏才說,「無論在中國新文化史範疇,還是在中國考古史視野,徐旭生先生都應該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歷經二十餘年的搜集,羅宏才整理了徐旭生的相關資料,並搶救性的發現了徐旭生考古日記手稿。目前,日記手稿已經由徐旭生先生的家人無償捐贈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在籌建的「陝西考古博物館」。日記的整理注釋本《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次刊布了徐旭生和當時考古工作相關的照片,這些珍貴的資料將為讀者進一步還原陝西考古發展史。

來源:陝西傳媒網(記者:王瑛 責任編輯:馬磊 馬丹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葉舒憲:文化符號如何產出經濟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