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中見大,發現石頭中的「勢」

小中見大,發現石頭中的「勢」

前人評石,常常說「咫尺萬里」、「小中見大」。但實際賞玩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些小石頭是玲瓏的美,有一些是乖巧的美……並不是每處「小」,都能小中見大。

那,怎樣才能「以小見大」呢?

這個問題,沒人比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講得更透徹:「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記》(古代地理書)前一天下圖耳。」

王夫之一針見血地指出:大的關鍵不在於「量」(數量、體量)的擴充,而是一個「勢」字!

在賞石的過程中,「以小見大」的石頭也往往有這樣一個共同點:

石頭不是審美的終點。

相反,是一個引子,一個開端。

它的姿態、畫面、氣場構成了某種勢,促使觀賞者的思緒不簡單地停留於石頭上,而是繼續延展,乃至進入生命的幽深層面,產生宏大、深邃的心靈體驗。

小中見大,這裡的大可能有3種解釋:

大意境、大氣勢以及大主題

具備任意一種,

都具備了「以小見大」的可能性。

如何在一堆素材里發現

具有「勢」的石頭?

我們先看這樣一方石頭:

題名:【北極冰川】 石種:長江圖紋石

局部景表現了冰山一角,但氣象萬千

冰山是白色的,海水是黑的。

黑色,很玄秘、很有力量感,

有助於表達海水徹骨的冰冷、恐怖。

由白到黑的變換,在靜止的畫面上產生了時間效果。

畫面越往前(左下方)顏色越黑,好像天色也越來越黑。深處積蓄的力量感越發強大,壓迫感、恐懼心理、叛逆心理也越發強烈,給人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往後(右上方),顏色越白,祥和安定感就比較明確。

一明、一暗,再一明、一暗,

形成規律的節拍。

讓你覺得畫面就該這樣繼續下去,

而且格局越來越龐大,

最終撐破畫面,排山倒海。

顏色和節奏使它產生了大氣勢。

?????

題名:【獨領風騷】 石種:長江圖紋石

典型的全景構圖

雖然只有樹、山、天空3種元素,

但每一個的形態都準確到位,

經得起細看。

三者的呼應關係極好。

山夠險,而樹又夠強直,

天下之物好像沒什麼能跟它倆比肩,而空空蕩蕩的天宇又一次加重孤高感,彷彿能聽到一個神性的聲音說:凌雲而上,這片天空就是你的。在三者的協力下,石頭的主題破空而出。

對,就是「獨領風騷」!

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把山的線條由孤聳改為平緩,或者讓樹變得枝杈婆娑?頓時,那種浩然之氣將立即崩塌。

這就是

元素之間的協同產生的巨大能量。

在這裡,1+1+1≠3,

而是形成一個周行不殆,

可以自己生髮、孕育的生命系統。

而石頭的顏色,

恍如年代久遠的絹畫,

更為它的主題蒙上了一種

終極命題的意義。

看得久了,

這小小的石頭竟能產生震顫性的感動,

使靈魂得到深刻凈化。

作者:吳雨潔

編輯:尚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石尚 的精彩文章:

TAG:一石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