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抗近地天體的地球保衛戰

對抗近地天體的地球保衛戰

原標題:對抗近地天體的地球保衛戰


周四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作者:毛明遠


校對:趙琨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近地天體包括接近地球軌道的彗星和小行星,我們將軌道最近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750萬公里)的近地天體視為潛在威脅目標。它們大小各異,從僅有幾米大小的流星體到直徑幾公里的天體。一旦撞擊地球,較小的流星體通常會在地球大氣層燃盡,直徑越大,撞擊地面並引發災難的幾率逐漸增大。危害程度不僅取決天體的大小,還包括它的物質構成、相對速度以及撞擊地面的區域。岩石類小天體容易在進入大氣層時破碎,威脅區域更大;金屬類小天體撞擊區域局限,但局部撞擊能量巨大。近地天體對地球生物的威脅不容忽視!


2013年的撞擊事件


——車裡雅賓斯克隕石撞擊


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時30分,一顆小天體墜落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東麓的車裡雅賓斯克州。這個直徑僅20米的小天體凌空爆炸的能量就達到人類首顆原子彈的20-30倍。強大的衝擊波導致附近300棟房屋窗戶破碎,1200餘人受傷,110餘人住院治療,本次事件當地政府出動3萬人參與救援。



行車記錄儀拍攝到的小行星划過天際


Credit: 美聯社



衝擊波造成周圍建築物玻璃窗碎裂

Credit: Camera press


更暴力的撞擊事件


——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17分,發生在現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上空的爆炸事件。該事件的主角是一顆直徑約40-60米的小天體,撞擊能量達到5-10兆噸TNT當量,相當於人類首顆原子彈的幾百倍,造成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樹木焚毀,附近650公里內的窗戶玻璃震碎。如果它撞擊的是大都市,將造成上百萬人遇難。美國宇航局估計有超過30萬顆直徑超過40米的近地小天體,而它們中的很多,我們依然很難在撞擊前幾天發現。



通古斯撞擊影響範圍相當於紐約的面積


Credit: Background map imagery from Mapbox; Damage pattern from Boyarkina, A. P., D. V. Demin, I. T. Zotkin, and W.G. Fast. 1964. 「Estimation of the blast wave of the Tunguska meteorite from the forest destruction.」 Meteoritika24:112-128 (in Russian)


造成恐龍滅絕的撞擊假說


6500萬年前中生代末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有諸多假說,但目前普遍被認可的是小天體撞擊假說。科學家估算,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天體襲擊了地球,墜落點可能是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這裡的希克蘇魯伯隕坑巨大,通過岩層成分分析,K-T邊界(白堊紀-第三紀界限)岩石銥含量超過正常的200倍,這些銥很可能來自宇宙天體。而這次巨大撞擊影響全球,直接造成地球生物大滅絕。


宇宙中的暴力撞擊時常發生

——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擊木星


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與木星撞擊,彗星在距離木星地表4萬公里時受到來自木星的強大潮汐力作用破碎成21塊,最大的直徑超過2公里,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墜入木星大氣層,撞擊痕迹超過地球直徑。木星質量巨大,它就像地球的防禦盾牌,在強引力作用下,天體撞擊幾率是地球的幾千倍。



彗星撞擊木星動圖


Credit: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紫外波段撞擊照片,上方黑點為木衛一,下方為撞擊後的痕迹


Credit: NASA


地球保衛戰打響


近期,美國政府發布了近地天體預案和行動計劃(雖然筆者還在貿易戰的憤怒中,但這項計劃還真是出發於地球人民福祉,或是出於美國人民福祉其他人沾光),地球人不是坐以待斃,我們正在進行地球保衛戰!


Credit: NASA


上圖是截止2017年底近地小行星的觀測分析數據:底部橫坐標是近地小行星大小(km);頂部橫坐標描述了不同大小對應不同的撞擊影響範圍,分為無影響、城市、地區、大陸和全球;縱坐標紅色曲線標識了估算的不同大小近地小行星數量;縱坐標藍色曲線標識了我們的觀測能力。通過該圖可以了解到:

  • 近地小行星對人類的威脅不容忽視
  • 我們的觀測能力還不足以完全預測和追蹤這些威脅

本次發布的報告設定了5個目標


1、提升近地天體的探測、追蹤和識別能力


2、優化近地天體的建模、預測和信息整合能力


3、研發改變小行星軌道和破壞小行星的方法


4、提升國際協作


5、強化和常態化近地天體事件緊急預演並形成行動標準。


在提升近地天體的探索、追蹤和識別方面,近幾年我們已有長足的進步,通過下圖1980到2017年底的觀測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觀測能力快速提升,我們可以提前發現和追蹤更多更小的小行星。


Credit: NASA


在面對小行星威脅時,目前我們已有幾種技術方案來干預,比如使用重型航天器牽引或直接撞擊來改變小行星的運動軌跡;還有可以以暴制暴,直接使用核武器提前破壞小行星。以上方案雖然都貌似能夠通過現有技術力量實現,但截至目前仍未進行過任何實踐。面對近地天體的威脅,確實需要建立全球合作機制,美國政府的報告僅僅是這場長久戰役的一個序曲,我們期待更多國家和機構的加入,共同保衛地球!


報告原文可前往美國白宮官網下載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8/06/National-Near-Earth-Object-Preparedness-Strategy-and-Action-Plan-23-pages-1MB.pdf



6月16日蘇州上空的金星伴月


作者:江蘇省人民醫院李菊明


設備:IPhone


謝謝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 的精彩文章:

NASA將發射探測器用於研究太陽圈的邊界

TAG:牧夫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