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梁漱溟:給失去精神支柱的人們指一條明路

梁漱溟:給失去精神支柱的人們指一條明路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梁漱溟先生是一個文化守成主義者,他的思想在當下不易為人們所接受。不過,一百年後回顧20世紀中國的思想家,或許只有他和少數幾個人才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為歷史所記住。他的文章誠實地反映出他的觀感,未曾因為要順應時局而掩飾真心。梁漱溟說:我不單純是思想家,我是一個實踐者。我是一個要拚命乾的人。我一生是拚命乾的。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年了,這成為充滿「憂患意識」的儒者在歷史上的休止符,向他那樣能身體力行,為儒家精神做見證的人物,為傳統文化續命的人物,今後可能很難再見!

一、這個世界會好嗎?

1918年11月7日,已經下了自殺決定的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正在北京大學當哲學講師的兒子回答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離開了家。三天後自殺!

這是他留給兒子的最後的話。父親的自殺對進行人生思考也想自殺的梁漱溟是一個啟示。

有人說,「民族血脈的新舊交替,這驚遽的時刻總要有人來表現,梁濟選擇了表現;這驚遽的時刻過後總要有人去承擔,梁漱溟選擇了承擔。」

梁漱溟選擇了活下來,並開始了他傳奇而高壽的一生。

二、搞哲學的人才

1917年,23歲的梁漱溟,將自己寫的一本哲學書寄給了蔡元培,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得到賞識,進北大讀書。

不料蔡元培回信說:「你可以到北大教授印度哲學。」

梁漱溟驚呆了:「我只有中學學歷,而且近幾年才自學佛學,對印度哲學沒有多少見識。」

面對邀請,梁漱溟哪裡敢答應。

蔡元培找到梁漱溟,徹夜長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學,但我也沒有發現旁的人比你更精通。我認定你是一個搞哲學的人才,你就大膽地干吧!」

梁漱溟感嘆:「欲當北大學生而不得,卻一下子成了北大教師。」

三、表裡如一

1985年,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九十壽辰家宴,邀請老學長梁漱溟參加,梁漱溟推說天冷而拒絕。幾天以後,馮友蘭卻意外地收到了梁漱溟的一封簡訊,其大意是「北大舊人現惟我二人存矣,應當會晤,只因足下曾諂媚江青,故我不願來參加壽宴。如到我處來談,則當以禮相待。」

美國學者艾愷專程來華拜訪,問他為何能頂住當年的大批判,他淡淡一句:「獨立思考,表裡如一。」

四、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

歷史回到公元前489年,吳國大舉伐陳,楚國誓死救之。周遊列國無望地推銷自己的孔子,正好趕上了這場混戰,被困於陳、蔡之間。當時已經絕糧七日,孔子和弟子們吃的是清燉野菜。就這,也是吃不飽。

故事發生時,弟子宰予已經餓昏過去,顏回正一歪三斜地在院子里擇野菜。

孔子則正在屋子裡鼓瑟而歌,歌聲高亢嘹亮。

是的,就算已山窮水盡,就算今天就可能餓死,已經年邁的夫子依然在高歌。任誰也感受得到,這已經不是身體問題,而是精神問題。人,最大的考驗並非來自現實,而是精神。宰予是身體經不住考驗,另外兩名弟子——子路和子貢,則是精神和信念正在搖搖欲墜。

他們就當著顏回的面,說了這樣一句話:

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丑也若此乎?

老夫子你無錢又無權,不出名又不走紅,四處碰壁受辱甚至差點沒命,一直從失敗到失敗,沒有最失敗只有更失敗,悲哀到家了,混成這樣,不自殺不得抑鬱症也就罷了,居然還好意思唱歌?君子可以這麼不要臉么?

孔子是他們的老師。而當時,他們就這樣當著孔子最心愛、最親近的弟子的面,近乎咒罵地指點著自己的老師。

琴聲戛然而止。

推琴聲和大喝聲緊接著從屋子裡傳了出來:「小人也!召,吾語之!」

早已在門口等著的子路和子貢,有些戰戰兢兢又有些不以為然地走了進來。子貢仍然嘟囔著:「如此者,可謂窮矣。」——混到這地步,真是山窮水盡了。

孔子卻凜然道:

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

說的什麼話?君子達於道義叫做達,窮於道義才叫窮。如今我孔丘遭逢亂世,正是因為抱守仁義之道,才落得這樣處境,恰是理所當然,怎麼能叫窮?我內省不因道義有虧而愧疚,臨危難而不曾失掉德行,只有在天寒地凍、霜雪降臨之時,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依然蔥茂的!如今遭遇這陳、蔡之困,正是我孔丘之幸!

說罷,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只留下目瞪口呆的子路和子貢。

片刻之後,子路隨著響遏行雲的樂音,「抗然執干而舞」。子貢則依然呆若木雞,嘴裡喃喃自語著:「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每每讀到這一段,我都心潮澎湃,難以自己,眼眶幾乎濕潤。

這一段看不懂沒關係,反正真看得懂這段話的中國人兩千五百多年來也沒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貢原是商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此時的我們相差不多:如果真理不能兌現為現世的成功那麼真理就一錢不值。

聖人的教導我們至今並未領會,我們都是子貢,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而且堅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但有一點總算證明了真理正在時間中暗自運行,那就是,我們早忘了兩千五百多年前那場戰爭,但我們將永遠記得,在那場戰爭中一個偏僻的角落裡,孔門師徒的樂音、歌聲、舞影和怒語卻永不消散。

五、願意跟著王陽明走

我一向認為。學貴內心有所得;有些東西從別人那裡聽來的,與自己體悟所得的,差距非常大。而迷者往往不知!

梁漱溟先生說過:我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一點的,就是我好象望見,遠遠地看到了,看到了王陽明,看到了孔子。我是望到,作用於不是很清楚地看見,好象天有霧,在霧中遠遠地看見了孔子是怎麼回事;王陽明心學是怎麼一回事。我還是願意跟著王陽明走」。

以下幾條,是梁漱溟先生的心得體悟;值得我們反覆琢磨思索!

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與物的關係,再解決人與人的關係,最後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係。只是,最後一條最難。

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受制於自己。渺小是最錯誤的見解。幾時你超脫了自私,幾時你就超脫了渺小。

一切利害得失計較皆從自身來,假以人類有超越其身之心也,遂不為此自發感情要求之所限,而能自覺地照顧到他人以至大眾,不落於狹隘偏私。

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學問是解決問題的,真的學問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經濟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組聯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團對抗,劃分此疆彼界。

著急貪求,表見了人類的卑微;歆羨涎流,顯露了人類的醜陋;忍耐不下,煩惱苦愁,見出了人類的無用。

深深地進入了解自己,而對自己有辦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與下等。這是最深淵的學問,最高明最偉大的能力或本領。然而卻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學家之所知矣。

心之為心,在其能宰制,能統馭,能操縱,能發能收……

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傳統文化復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而百年的斷裂,註定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來彌合。

陽明心學傳習所,願意為此出一份微薄之力

謹用這一小文,紀念我的精神導師梁漱溟先生逝世30周年,我是以此宣言,也願以此明志—為往聖繼絕學!我們想通過我們國學傳播上的努力,使大家對祖宗的傳統不再那麼陌生。努力做好王陽明心學傳播第一平台!擔當世道,力行所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我們想通過將國學與當下現實、人生對接,使大眾對那種生命實感,重新有所覺醒。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願你也參與其中,願你能一路同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中華綿延千年的道統,以及那從未絕種的內心高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宋明心學經典分享/張橫渠:《西銘》
唯有靈魂安靜的時候,我們才和自己最親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