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相長老緬懷記:佛法本在生活中

無相長老緬懷記:佛法本在生活中

無相長老

文/溫金玉

無相長老於2018年6月19日0時35分在無錫市祥符禪寺普照樓安詳示寂。世壽92歲,僧臘81載,戒臘74夏。6月25日上午9時於無錫市祥符禪寺舉行示寂迴向法會。

江蘇佛教界在這兩三年間幾位長老相繼辭世,令人感傷。靈山低首,太湖流淚,佛教界四眾弟子為之哀慟。於長老雖說不上太熟悉,但在參加佛教界活動時多次見到,並也有簡短交流。感覺長老非常低調,沉默寡言,靜水流深,無執無相。最難忘記的是去年長老身體已很虛弱,但還是為我們凈土讀書會題寫了「恆念一處」的會訓,感恩長老的慈悲。現僅以三點感受表達對長老的哀思。

一、寺院乃立身安命之所

1927年5月9日,無相長老出生在江蘇東台縣南沈灶鎮沈灶村,俗姓陳,名文銀。幼年因家境貧寒,在1938年12歲時便於本縣安豐鎮萬壽庵依覺津和尚出家。

東台位處蘇北,人文薈萃,古剎林立,據統計,清末民初,其境內有廟宇800餘所,被稱作叢林的就有14個,佛事興盛。

上世紀30 年代在三昧寺曾辦有啟慧佛學院,匯聚了一批僧才,抗日戰爭爆發後,流散各地,成為許多名剎的住持。

民國佛教界一直流傳有「福如東海」的說法,所謂「如」就是如皋,「東」即是東台,說明那時這些地方出家的人很多。

東台籍我們比較熟悉的近現代高僧,有民國華嚴座主應慈長老,一生致力於辦學,先後創辦有上海華嚴大學、常州清涼學院、上海華嚴速成師範學院等。

還有太虛大師的得力助手葦舫法師是東台安豐人,曾就讀於常熟興福寺佛學院、北平柏林佛學院,後赴重慶漢藏教理院任教。七七事變後,太虛大師入川,由葦舫法師主持武昌佛學院,出版《海潮音》雜誌。

還有曾任鎮江金山寺方丈的慈舟長老;弘法新加坡的性仁長老;在美國創建了東禪寺,並榮任美國佛教聯合會會長的浩霖長老;曾任上海玉佛寺方丈的真禪長老。

還有松純長老雖是興化籍,其實也是1935年在東台鮑舍庵依守恆大法師披剃的。

無相長老從小就生長在這樣一個文重法盛的地方,生活環境會造就人。

在過去的史籍與小說中,常常看到許多書生因貧困會借住於寺院讀書,以備應考;也能看到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為了生計而剃髮做了小和尚。無相長老便屬於後一種情況。長老童貞入道,法名了瀚,字無相。

所以在舊時代許多人的出家並非是因為宗教信仰原因,可能僅是為生活所迫,在走投無路時,寺院收留了他們,日久熏習,漸漸成為他們日後立身安命之所,這是我們感念寺院存世的另一功能與慈善意義。

今天的僧眾要感恩這個時代,已很少有人是因為衣食無著而出家,年輕人大多是建立在純正的信仰之上。無相長老這一代人恰恰做了最好的示現,激勵與警示著當今的青年人,無負此生。

中國佛學院第一屆學生合影

二、時代鑄造僧格

有一作家說,一滴水,怎麼會知道洪流的方向呢?我們從無相長老的生平介紹中同樣感受到了這一點。

長老1944 年入東台三昧寺啟慧佛學院讀書,1945 年於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定慧兼修,嚴持凈戒。此後參學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等諸方叢林。1946年在上海靜安寺佛學院讀書,親近太虛大師、福善法師、演培法師及諸善知識。1948年考入無錫國學專科學校。1949年在錫山石浪庵。1950年任無錫盪口鎮西方寺住持。1952年10月在錫山龍光寺先後任監院、住持。1956年被保送到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就讀四年。1960年回錫,任無錫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無相長老在中國佛學院學習,後入法相宗研究組任研究員,師從法尊、正果長老等名師,成為中國佛學院成立後的首屆學生,並專攻唯識學。

這樣的學歷,在同時代的出家人中是比較高的,不僅有幾所佛學院的學修經歷,還在社會教育體系中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學習。依據正常思路,長老應是著作等身的學問僧與著述家。我們看看與長老同時代那一批遠赴海外或港台的僧人,基本是這一理路的發展情形。

但就目前我們看到的資料,長老參與編輯的也僅有《無錫史志·寺廟文化》《當代江蘇佛教》《江蘇佛教寺院概覽》《無錫宗教》《磬山法乳》《巨贊法師文集》《磬山祖師語錄》《祥符寺志》等,而這類著作很難說是長老個人的著述。

儘管長老一再強調:「中國的佛教歷史,是一部文化史,文化才是佛教的核心內涵,如來家業,法統正脈,諸祖奧旨,我等後來人敢不勉勵延續?」但時代並沒有給他提供這樣的發展平台,是歷史之緣,而非僅是個人之緣。所以日後長老更多地致力於寺院建設,致力於慈善公益,成為佛教界有名的「慈善之星」。

但弘法是家務,如何弘法呢?2016 年,長老退居之際,依然心系佛教事業發展,代表祥符寺捐款500萬元支持中國佛學院新校區建設;後來江蘇佛學院慈恩學院的籌建算是長老培育僧才的一大心愿。

個體的發心一定是要與時代需求合拍共振,個人永遠都無法超越時代與社會。建寺安僧是改革開放後,大陸佛教界最為緊迫的任務,而當寺院初定,慈善便成為佛教走向社會最好的溝通橋樑。無相長老一生的修為就是適應社會,服從時代。

長老為凈土讀書會所題

三、堅守信仰的不易

長老童真入道,終生修學佛法。然而在「文革」期間,長老被迫返俗,先後到通匯制繩社、東台農村勞動,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宗教生活,同時利用自己的特長,盡心儘力為鄉親父老治病。

1975 年,到政協無錫市委員會行政處工作。1980 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恢復無錫市佛教協會,任副會長兼秘書長駐會辦公,為無錫佛教寺院恢復和建設鞠躬盡瘁。1994 年無錫市政府批准重建馬山祥符寺並建造靈山大佛,長老擔任籌建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95 年8 月,任祥符寺監院,2000 年11 月升座任住持,2016 年11 月退居。

從公開資料來看,長老1995年8 月已任祥符寺監院。而至1995年10月,才依茗山老法師再次剃度出家;1996年秋,到句容寶華山隆昌寺重新受戒。

我們可以重構一個舊日的畫面:1995年,無相長老已經68歲高齡,他選擇再次剃度出家;當他1996年站立早在1945 年時就已受過戒的寶華山隆昌寺戒壇前,是怎樣的百感交集?怎樣的淚如雨下?我曾採訪過一個與長老同樣遭遇的老法師,言及此處,竟是老淚縱橫,至今依然難忘。

這一切源於對自己信仰身份的認同,對自己叢林生活的回歸。就像一位法師所言:所謂出家,並不是出家,而是回家,回到佛陀之家,回到無我之家,回到眾生之家。重新出家,是心靈的呼喚,是佛陀的呼喚,是信仰的呼喚。於無相長老來說,這一切也源於當時祥符寺的重新修建……

就以上三點思索來緬懷長老,敬仰老人一生的信念堅守。長老信仰堅定,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維護僧格,道風純正。長老一再強調說:「祥符寺在恢復以後,建立良好的道風是必須的,所以我常常告誡寺僧,只有持戒、行善凈化自己,才能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眾生。」

長老雖然遠行,但其法乳深恩會永遠滋潤著後來者。你是什麼,佛教就是什麼;你是光明普照,佛教就一定不會暗無天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願堅守,莫辜負。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最新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恭迎伽藍菩薩聖誕,瞻禮獲福 善願皆成!
惟賢長老:《心經》重在「破」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