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世貞,被譽為「後七子」領袖的他主要有何貢獻?

王世貞,被譽為「後七子」領袖的他主要有何貢獻?

作者:韓尚蒙,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王世貞是明代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出生於1526年,去世於1590年,主要生活在嘉靖、隆慶和萬曆年間。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今江蘇太倉人。王世貞的一生,主要在做官、史學和文學領域有一番作為。

王世貞

在參與政治方面,一方面王世貞有家世的優勢,他的祖父王倬曾擔任留都南京兵部的侍郎,父親王忬是當時的薊遼總督和右都御史。另一方面王世貞年少就顯露出不平凡的才能,在科舉上比較順利,1543年考中舉人,1547年考中進士,當時他才二十二歲。王世貞在做官期間,剛正不阿,勤政愛民,敢於對抗當朝權貴。1551年,王世貞擔任刑部員外郎,負責搜捕犯罪的犯人,一位姓閻的人再犯法之後,藏在了錦衣衛都督陸炳的家中,王世貞得知之後,趕往陸炳家裡搜捕,陸炳手握重權,是當朝君主身邊的紅人,而且陸炳還請嚴嵩疏通,王世貞拒絕說情,依然將犯罪的閻姓捉拿歸案。萬曆初年,張居正擔任首輔,發起改革,王世貞支持張居正的改革事業,但反對張居正及其親人的濫用權力和腐敗,張居正的小舅子侮辱當地的朝廷命官,王世貞上奏彈劾,因而與張居正結下樑子,後來張居正藉機罷免王世貞。王世貞在做官期間,還積極為父伸冤;1559年,韃靼人入長城大肆掠奪,王忬因戰鬥失敗被朝廷捉拿起來,王世貞在父親下獄期間積極奔走營救,但無果而終,父親被殺;然後王世貞繼續聯合家人為父伸冤,1567年終於申訴成功。

1543年鄉試榜

在史學方面,王世貞有代表作《弇山堂別集》、《弇州史料》《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和《國朝紀要》等。王世貞認為「天地之間無非史而已」,高度重視史學;而且,他對史料的取材持開放態度,例如《弇山堂別集》選取的史料就有官方史書、野史和家譜,有時將三者一起運用,互相印證。另外,王世貞尊崇《史記》,對《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和《元史》都貶低地一無是處,而且他還批評當朝人所撰寫的史書。

《嘉靖以來首輔傳》書封面

在文學方面,王世貞的代表作是《藝苑卮言》、《鳳洲筆記》、《弇州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等,也是文學流派「後七子」之一(王世貞、李攀龍、宗臣、徐中行、謝榛、吳國倫和梁有譽)。「前七子」雖然主張文學復古,但是仍不徹底,王世貞繼續扛起複古的大旗,提出自己的見解。王世貞主張進行文學創作時,從自己的情境出發,調和遵守前人與自由創作之間的矛盾;既要學習漢唐前人的作品,又可以看宋詩,達到博學的效果,有助於文學創作。此外,王世貞在文藝評論也有貢獻,他讚賞戲曲和小說,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等。

參考文獻:

1、白壽彝:《中國通史:明時期下》

2、王順:《論王世貞的史學觀-以為中心》

3、周錫山:《傑出的晚明文壇領袖王世貞及其文藝觀述論》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沙龍 的精彩文章:

里甲制度—明朝的基層組織形式,它對明朝是利還是弊?
皇莊為何說是明代土地兼并先驅,又是什麼樣的人來管理的?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