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如何進行天氣預報?一件測空氣濕度的工具,當今科技無法複製

古人如何進行天氣預報?一件測空氣濕度的工具,當今科技無法複製

如今人們出門會看一下天氣預報,以準備好衣物,大大的方便了生活出行,許多人以為天氣預報是近代才有的,其實早在上千年前,中國古人已經能預測天氣了。

在天氣預報中,常用到「相對濕度」這個專業術語,其實就是空氣的濕度,它反映的是下雨或是下霧的可能性,通過掌握空氣濕度,便可預測下雨、下霧等。

觀察測試空氣濕度,這種問題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到西漢時就已經比較成熟了,中國古代在世界科技中是非常領先的,除了四大發明外,預報天氣也是領先世界的。

在秦漢時期,人們就意識到空氣濕度會對琴聲有影響,在西漢時已經有了詳細的文字記載,在《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其意就是說,可以通過音律的變化,來判斷是否下雨,其實這是根據空氣濕度對琴弦的影響來推測的,到了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變動篇》就詳細描述了。

空氣濕度的變化,會影響琴弦的發聲,如果琴弦聲音變寬,是濕度太大的原因,可以判斷下雨的可能性非常大,通過聽琴弦的聲音,就能感知到空氣濕度大小,來判斷陰晴。

只不過古代能夠彈琴的都是富貴人家,普通百姓的很少有機會接觸的,加上要掌握這樣的知識也很難,因此古代能預測天氣的人很少,對百姓沒什麼幫助。

為了更好更準確的掌握天氣預報,在西漢時發明了一件天平式的濕度計,這在《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就是把土和炭分別放在天平兩邊保持平衡。

通過觀察木炭這邊的高低,就知道木炭變輕或重,也就知道了空氣的濕度,古人發明的這種濕度計,比歐洲同類型的濕度計,要早1600多年,足見古人的智慧。

後來發展到清朝,大發明家黃履庄發明了一種驗燥濕器,其原理也是利用弦吸濕,通過濕度大小影響裡面細針的左右擺動,來觀察濕度,準確度不輸電子產品,以預測陰晴。

可惜這件工具的製作方式早已失傳,就連如今的科技也無法複製了,除了利益弦線之外,還能利用鹿筋測濕度,在1658年,康熙時傳教士南懷仁就利用鹿筋做了一個測濕度的工具。

史書記載證明,早在上千年前中國古人就能夠預測天氣陰晴了,其科學的觀測方式,領先歐洲上千年,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家故事 的精彩文章:

倒戈軍閥娶13個老婆,拿日軍700萬元當漢奸,被軍統刺殺身亡

TAG:獨家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