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市副中心要告別城市病

城市副中心要告別城市病

昨天,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展廳內,參觀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現場公告展展板前駐足觀看。展覽今日正式迎接市民預約參觀。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9.5張、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7平方米……今天,《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現場公告展正式向公眾開放,迎接市民預約參觀。

城市副中心規劃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形成了「美麗家園」的概念。這裡的路網對行人和騎車人更友好,連續舒適的林蔭路可以抵擋夏日的艷陽;從家步行5分鐘到達便民服務點,15分鐘到達家園中心,內部公共交通通勤時間在30分鐘以內。小徑鳥語花香、景觀四季分明、遊人流連忘返、群眾幸福樂享。以組團、家園為單元,城市副中心未來將建設成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關鍵詞:多組團

36個家園規劃美好生活

城市副中心規劃範圍為原通州新城規劃建設區,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與外圍拓展區覆蓋通州全區約906平方公里。2017年2月通州區五項普查數據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約144萬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約86萬人。綜合考慮城市副中心現狀人口規模、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規劃承接中心城區40萬至50萬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務。

在這樣一片廣闊的城區里,如何更好地滿足居民的居住、就業、醫療等需求?規劃師們頗具心思,設計了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的「多組團」結構。

36個家園就是36個街區。每個街區都將設置一處家園中心,將部分公共設施適當集中設置、混合設置。今後,市民中心—組團中心—家園中心—便民服務點構成的公共服務體系,將讓居民從家步行5分鐘可以到達便民服務點,享受便民商業、小微綠地、兒童遊戲、老年看護等公共服務;步行15分鐘到達家園中心,就近滿足教育、文化、醫療等需求,實現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全覆蓋。

藍綠交織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規劃顯示,城市副中心將貫通約163公里連續濱水岸線,將超過1/4面積、約40平方公里濱水空間打造成生態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區。同時,建設17處面積10公頃以上的大型公園,重點規劃建設面積約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園。

關鍵詞:密路網

綠色出行比例達80%

路網密度過低,主次幹路尺度過寬,封閉管理的小區過多……傳統的「寬馬路、大路網」導致城市道路微循環系統不發達,極易造成交通擁堵。大量車流與行人、騎車人會集,不僅容易造成安全隱患,也影響出行體驗。

打通「毛細血管」後,城市幹道將重點保障交通功能,街區道路重點滿足生活出行。新建地區街區尺度控制在150至200米,實現路網密、節點通、快慢有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集中建設區路網密度超過8公里/平方公里。

在綠色出行層面,城市副中心將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由以車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構建不依賴小汽車出行的綠色交通系統,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在此基礎上,將打造連續舒適的林蔭路步行系統,實現街區道路100%林蔭化。不再擔心狹窄的車道被占,不必忍受夏天太陽的暴晒,城市副中心對行人和騎車人更友好。

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將在城市副中心推行,實現居住區與重點功能區之間軌道一次換乘即可到達,內部公共交通通勤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

關鍵詞:促民生

加強教育等六大民生保障

「住房」二字牽動千家萬戶。規劃提出,將堅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住房體系,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職住平衡為導向,城市副中心將新增住房約18萬套,適當提高以公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產權房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動態調節住房供給,實現住房供需平衡。

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務水平的現狀與中心城區相比,有些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規劃加強了教育、醫療、養老、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和配套建設,基本滿足幼有所學、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住有所居六個方面的民生保障服務體系。

城市副中心還將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提高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能力,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回收利用率達到45%。

除了新建區,城市副中心現有的老城區也將不斷蛻變。規劃將城市副中心12個民生共享組團劃分為更新改造、城鄉統籌、創新示範3種類型,推動新老城區空間、功能、社會深度融合。老城區將做好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實現新老城區水網、綠網、路網內暢外聯、互聯互通。為老舊小區增補小微綠地,推進停車位改造和市政設施擴容。

專家說

形成有機的空間支撐體系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杜立群:區別於以往規劃通過交通幹道劃分組團,本次城市副中心規劃用「藍綠」公共空間把組團組織起來。在不同組團之間,通過設施服務環把12個組團聯繫起來,把公共服務、交通、地鐵線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有機的、高質量的空間支撐體系。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 胡潔:沿著六環和一般的主要道路兩邊,規劃留出生態綠帶的空間,道路兩側的生態保護綠帶都是連續性的。我們還為六環大概布置了10個重要的節點,每個重要節點都有大樹、植物、綠色空間、遮蔭亭、咖啡廳、服務室等,都是成套的。這些服務點結合起來,不光滿足人的使用的舒適度,同時要滿足生物多樣性、動物遷徙等功能。

半城清亮 半城溫暖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 惲爽:城市副中心的「一帶、一軸」交會點,我們希望能夠成為未來特別重要的一個城市客廳——展示城市副中心風貌的一個集聚點,因為它北側有城市副中心站和新的行政辦公區,南側有城市綠心和新建的公共文化建築群,包括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等,這都是能夠體現城市副中心新的城市風貌和城市氣質的建築,希望給大家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建明:城市副中心的主旋律把整個城市看成一個凝固的交響樂,我們可以看到它首先有一個大的定位,是清雅的、藍綠交織的。這裡有8個字來定位,水彩清韻,朴雅相融。城市意境是半城清亮、半城溫暖。溫暖這個部分都是在建材這個角度,那麼清新的部分,基本上是留給大自然的,留下了城市發展的空白,這也是這個主旋律里的一個亮點。

不依賴小汽車出行值得推廣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尹稚: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經歷過長距離交通,每個人上班開40分鐘車,就很幸福了。而規劃中的半小時、15分鐘的生活圈,基本上可以滿足日常就業、居住、消費、娛樂等絕大部分需求。把這個時間減下來以後,生活質量完全會發生變化,有更多的時間陪家人、有更多的時間做你喜歡的事情。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城市副中心規劃提出不依賴小汽車也能夠便利出行的交通理念,我覺得值得我們全國的其他城市來借鑒。在規劃的主導思想上,在這個城市當中,人是第一位的。我們要適度地發展小汽車,讓市民出行依賴於更加綠色的、高效的方式,更便捷、更舒適、更宜人。(編輯:wybjzwshixi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通州二道閘老橋修繕完成
快訊!金正恩對中國進行訪問

TAG: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