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梓潼又火了!人民日報都在報道!速看……

梓潼又火了!人民日報都在報道!速看……

6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梓潼縣境內古蜀道遺迹,刊登了《送險亭見證蜀道滄桑》,再現了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畫面與經久不息的人生感嘆。此文作者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

送險亭見證蜀道滄桑

文章以梓潼古迹——送險亭為眼,追溯千年蜀道滄桑,以獨特的視角,追古爍今,詮釋了送險亭作為古蜀道上「坡去平來」標誌的歷史符號,以親和的語言闡述了送險亭被賦予的哲學內涵與其所承載的深厚智慧。

原文如下:

送險亭見證蜀道滄桑

梓潼,我一直以為就是川北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雖然梓潼有七曲山大廟、古蜀道、翠雲廊等一批名勝古迹,我也曾獨自或帶人參觀過,但仍然沒有想到,在這些名勝古迹的掩映中,竟然有這麼多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符號,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畫面和經久不息的人生長嘆。

▲送險亭

今天我要寫的就是一個從心底打動了我的小小的古迹,它的名字叫送險亭。

送險亭,位於梓潼縣北10公里的地方。雖然屢經翻修,但還是那樣的簡樸矮小,矮小得讓許多遊客,甚至當地之人,都忽視它的存在。然而,這個獨特而飽經滄桑的名字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意識到它所包含的內容之多,在表面平靜中掩飾的不平靜。

▲趟腳石

梓潼縣,位於綿陽市的東北,距綿陽有40多公里。據史書記載,梓潼「東北界連龍劍,群峰蒼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綿,曲嶂逶迤於綠水。坡陀山勢漸就平衍,蜀道之險至此將盡。」從這一記載中可以看出,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如今,由梓潼往北,地勢都是越來越險峻的,路是越來越難行的。也就是說,過了梓潼,就進入了在中國文學史上多有描述的蜀道了。因此,如果是由南往北去,梓潼是蜀道的起點,而如果是由北往南來,梓潼又是蜀道的終點。而送險亭就在這裡。

▲古蜀道

沒有走過蜀道而又深知蜀道艱險的,大多數人是看了李白的《蜀道難》之後知道的。為什麼李白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蜀道難》呢?據考證,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江油市,當時長安和江油中間橫亘著秦嶺。一方是家鄉的誘惑,一方是京城的吸引,還有外面精彩的世界。雖然蜀道艱險,但作為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李白在無數次經歷了蜀道之艱險後,這位恃才傲物到了連當時朝中的實權人物都不放在眼裡的詩人,發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的感嘆。他對蜀道難的逼真、形象的描寫,並非是浪漫的創作,而是親身經歷的記錄。

▲蜀道難

在我看來,這首詩真正震撼人心靈的、使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是李白面對艱險發出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發問,而且這一發問,至今還響徹在歷史的天空中,人類的長河裡。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朝代定都北方。可以想見,不獨是李白,身居蜀中的各色人等,尤其是眾多希望得到皇帝賞識的官吏和飽受寒窗之苦的學子們,無不嚮往著京都。京都磁石般的吸引,加上這些人有意識或潛意識的京都情節,都使蜀道變得悲壯了,也使這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屢屢出現在遷客騷人的筆下和夢中。

▲古蜀道

無數經歷了蜀道漫漫征程的人們,或者即將走上蜀道的人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獨坐送險亭,我分明看見,歷史上,有人在此為即將遭遇的險途而躊躇,雖有親朋好友相送,但個個淚如雨下。是啊,面對這樣的艱險,不少人在此作的是生離死別。而我也分明看到,歷史上也有人剛剛從北方歸來,在盛大的接風的歡宴中,更多的人也許不是在祝賀他榮升,而是在祝賀他的平安歸來,彷彿是在祝賀一次新生。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和心境下,送險亭誕生了。

「頭頭是道,夷送險也送;步步之間,心平路則平」。這是送險亭上的一副對聯。雖然,此次看到的是正在修建的送險亭,但我還是被它深深感染了。

▲翠雲廊

提到送險亭,不能不說清朝咸豐年間梓潼的知縣張香海。張香海並非四川人,而是山東人。雖說是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當了知縣,但當他背起行囊,經蜀道來梓潼上任時,心情也是複雜的。從山東到四川,在交通很不發達的年代,他離開的就不僅僅是故土,不僅僅是他所有的親人。這次到四川,與其說是做官,不如說是背井離鄉,所付出的代價不言而喻。想想冒蜀道之險來做官的經歷,想想做官以來在官場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險惡,想想在忠與孝的矛盾中做人的難處,也是感慨無限。但回頭再想想,畢竟以前的坎坷已過,畢竟以後仕途光明多於陰暗,張香海忽然覺得自己應該修一下這個送險亭了,一方面,紀念已經過去的艱險,一方面祝願未來無險。就在這年,他小動土木,修繕了送險亭,並在《重修送險亭碑記》中寫道:「非送險,無以入夷」。

到此,按說張香海的故事該結束了,但這位有著複雜心情的知縣還意猶未盡,又在送險亭上寫了兩句話:從此履險若夷,回頭想鳥道羊腸,經多少閱歷艱辛,才搏得腳根站穩;看岩嵌谷鎖,費如許賓士勞碌,卻難教跡絕飛行,何妨將人比路摸心(也有人說這是意對的對聯)。從這兩句話里,我們更進一步看出他修送險亭的雙重意義。

▲瓦口關

有人說送險亭修於漢代,有人認為修於明代,而我以為,送險亭在何年何月修建,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險夷交替之地修這樣一個亭子,既不是哪個長官的意志,也不是張香海的發明,而是所有面對蜀道的人們的共同意願和感情投資。是許多人夢開始的地方,也是無數人夢結束的地方。因此,這裡註定是一個讓人駐足的地方、讓人沉思的地方、讓人落淚的地方。如果說蜀道是一條艱險之路、英雄之路,那麼,送險亭就是一個血淚之亭、覺悟之亭。

▲古道迷霧

今天,蜀道難已經不復存在。2012年廣陝高速公路開通,接綿廣高速後,從成都到西安或者從西安到成都時間縮短了一半多。巴陝、達陝高速公路也已竣工通車。聯繫四川和陝西的高速公路就達到三條。還有密集、舒適的航班。去年西成高鐵開通後,兩地往來只需要三個小時,人們形象地形容,從西安下午出發,晚上可以在成都寬窄巷子吃火鍋看變臉,同樣成都人花三小時時間,也可去西安參觀兵馬俑品嘗羊肉泡饃。

▲古道鄉音

送險亭記錄的蜀道難的種種心酸將成為永遠的歷史,送險亭也將永遠成為一個歷史的符號。但是,作為一處古迹,它記載的不僅僅是蜀道之難的心酸,它所承載的東西是深厚寬泛而智慧的。當李白等文人騷客發出「嗟夫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發問時,送險亭的回答是「夷送險也送,心平路則平」。好一個「心平路則平」,當這樣的一個不起眼的亭子被賦予了這樣深刻的哲學意味,它就不再渺小、膚淺和可有可無,而且格外值得認真聆聽和感悟了!

歷史用血淚築起的送險亭,而今正成為新時代梓潼人民大力發展旅遊、發展經濟的歷史見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梓潼人生活網 的精彩文章:

TAG:梓潼人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