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這四個衙門,具體做什麼?

清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這四個衙門,具體做什麼?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那會兒,還不能稱作是一個國家,其性質更像是一個部落。滿洲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生產組織,管理所有事物,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中央機構。皇太極繼位後,才陸續設立了三院、六部、兩衙門(理藩院和都察院),這個時候國家的行政機構才有了雛形。

入關後,清代統治者開始效仿明制,在中央設立了各個衙門此後漸趨完善。中央官制中除內閣、軍機處、六部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和內務府這些龐大的機構外,還有許多直屬於朝廷的大小官署,儘管有些衙門清湯寡水,地位並不顯赫,但它們也是執行皇帝旨意和上級決策的必備機構。下面就來說一說這些比較冷門的衙門。

清代林林總總的院、府、寺、監衙門,主要包括宗人府、翰林院、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國子監、欽天監、太醫院、通政使司、鑾儀衛、南書房等。這些衙門中,估計很多讀者最容易混淆的便是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和太僕寺了。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四個衙門的職能。

太常寺

太常寺沿襲明制而設,主管宮廷宗廟、祭祀和禮樂。清初,曾將其職務分歸禮部,中間幾經反覆,到乾隆十四年(1749),又成獨立機構而為定製,但仍以滿人禮部尚書兼管寺事,它在卿寺中的地位僅此於大理寺。太常寺長官為卿,滿漢各1人,正三品;副官為少卿,滿漢各1人,正四品。以下另設有寺丞、贊禮郎、學習、讀祝官、博士廳博士、典薄、滿洲司庫、庫使、筆帖式等職官。

光祿寺

光祿寺按照官方的說法應該是負責宮廷內外筵席事宜,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它只是主管外廷宴會和祭祀。內廷宴會和祭祀是由內務府掌管的,這就是使得光祿寺成為了清代中央機構中最清閑的部門,說的通俗一點,它的任務就是讓官員們偶爾聚一聚餐。

清代的光祿寺職權 沒有明代的大,經費也十分有限。光祿寺長官為卿,從三品;副官是少卿,正五品,均為滿漢各1人;其下另設有典薄廳典薄、銀庫司庫、筆帖式等職官。光祿寺下轄的四個分支機構,即大官、珍饈、良釀、掌醢。與明代不同的是,清代裁掉了明代的司牲司,並撤了大使、副使等官。乾隆十三年(1748)開始任命大臣兼管寺事。

鴻臚寺

鴻臚寺主管朝廷禮儀、朝會和宴會。該寺沿襲明制而設。順治元年(1644)設立之時,裁去明制中的中的左、右少卿和左、右丞之官,隸屬於禮部,後經過數次獨立和禮部兼管的變動,最終成為獨立機構。鴻臚寺長官為卿,正四品;其下設有少卿2人,從五品,滿漢各1人,在列位卿中地位最低。以下還有鳴贊、學習、序班、主薄和筆帖式等官,滿漢均有,為從八品、從九品不等。

太僕寺

太僕寺主管京師之外的皇家馬匹和牧地。其設置承襲明制,設於清初。按清朝定製,宮廷馬匹及京師的馬匹、牧地由內務府上駟院掌管,所設太僕寺在職責上與該院有明顯重複之處。

太僕寺長官為卿,從三品;副長官為少卿,正四品,均滿漢各1人。遇皇帝到外地巡視,卿和少卿必須有一人隨行,供應馬匹和駱駝載運之需。每年夏季,卿、少卿須有一人到皇家牧場計數造冊。

太僕寺設有左、右二司,左司員外郎、主事和右司員外郎、主事均為滿蒙各1人,此外還有主薄、筆帖式等官。張家口外的牧場,兩翼各設主管1人,正四品,皆為蒙古人。太僕寺在官員作用上與其他寺不同,多數為滿蒙旗人,主薄和筆帖式均為滿人,這與其職責管理皇家馬匹和牧場有一定關係。

清代「寺」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大理寺,因為大理寺和刑部、都察院構成了三法司,是清代最高的司法機構之一,其地位也較高,屬於九卿。大理寺是一個很重要的衙門,熟悉的人很多,因此就不多贅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中國最後的太子,數百萬家產揮霍一空,解放後靠街道發錢救濟
乾隆南巡召見老臣並為他題字,打開一看竟是「買賣破銅爛鐵」六字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