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八九十年代北京人的生活,沒有誰比這個法國人更了解

八九十年代北京人的生活,沒有誰比這個法國人更了解

原標題:八九十年代北京人的生活,沒有誰比這個法國人更了解



「對他來說,內容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一張呈現脊椎斷裂的 X 光片,還是一個中國人 20 年的生活照,都只是原材料」。


一張照片,就只有提取銀物質這一種原料用途嗎?

法國人托馬斯·蘇文(Thomas Sauvin)已經在北京生活了 15 年。



北京街頭的托馬斯·蘇文(左)


每個月,他都要到北五環附近一個名為「小馬」的垃圾回收站;這位常年居住在北京的法國藝術家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收集那些不知何時被物主丟棄了的膠片底片。


從 2009 年至今,托馬斯·蘇文手中的「硝酸銀垃圾」的數量已累積到 85 萬張之多,這些「看似無用」的醫用 X 光片、光碟、底片,記錄下的卻是1985 年至 2005 年整整二十年間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細節。


因為蘇文的「北京銀礦」(Beijing Silvermine)計劃,我們才能夠瞬間回到過去,看看那個逝去的年代。



Emiland Guillerme 導演的《北京銀礦-托馬斯·蘇文》截圖畫面


這 20 年間,膠片相機被廣泛使用,數碼攝影、自拍和「照騙」尚未普遍流行;中國經濟大幅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開始分批進入旅遊、消費和娛樂。


這些海量的來自上個世紀的民間影像,首先呈現了這些時代的背景。

而在此之外,「北京銀礦」所記錄的,更是80、90 年代無數個體的出生、死亡、愛情、童年和生活



托馬斯·蘇文的「北京銀礦」項目曾參加 2017 年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辦的「看看我們」集體攝影展


蘇文說,如此多的時刻被捕捉到了,他所感受到的最大興奮感,還是在於進入別人的生活。他覺得,「這麼多照片這樣失蹤,會非常令人遺憾」。


「三大件」和天安門:80 年代的合影標配


上世紀 80 年代末,改革開放的進程帶來了物品的極大繁榮,並由此迅速更新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家庭空間的布局形態。


直到 1985 年,全國性的糧票制度才宣告取消,物資匱乏年代人們被壓抑的物慾即將噴薄而出。


似乎就是從那時起,中國人開始爭先恐後地要變成「快樂的消費者」



「北京銀礦」的 ins 帳號:@beijing_silvermine

幾乎所有人都張開懷抱熱烈迎接一個由 80 年代的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所開啟的新時代。


▍家用電器和女性「半邊天」


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北京家庭開始在家裡放置電視、冰箱,蘇文驚訝地發現,照片中的許多女人都是站在她們的冰箱等家用電器旁留影的。


購買電器用品,這種在今天通過一次點擊即可輕鬆完成的事情,在當時可是足以引起鄰里圍觀的大事件。


而幾乎所有的此類事件中都有兩個相同的主角,冰箱(電視)和女人







是巧合嗎?並不盡然。


這些只把家用電器和「半邊天」的女性納入取景框的特寫畫面,正是被拍攝家庭的局部縮影。


如果說,冰箱(電視)的大小、外觀和設計感標識了主人的生活水準與審美態度,為我們提供了想像其他家用器物的起點;那麼,照片中的女性(顯然不是男性),就是那個家庭的肉身在場。


在經歷了「婦女能頂半邊天」這一整合女性勞動力的國家話語後,女性似乎就這樣理所當然地重新恢復了與家庭的天然連接。


▍一度有傳言說,天安門廣場要變成一個菜市場


而那時候的天安門,主要還不是外地人來北京旅遊的打卡勝地,它更多地存在於北京人的日常。


唯一的不同在於,這個曾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的中心正轉變成一個革命年代的象徵符號,正轉變成很多人必不可少的拍照背景。


當時還一度有傳言說,天安門廣場要變成一個菜市場。




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全都體現在人們整齊劃一的樂觀表情上。


整個社會,情緒高昂地被裹挾進「一切像錢看」的經濟發展或曰拜金浪潮。可又有誰能想到,精神生活正要因此陷入重重困境之中。


90 年代來了,該到外面走走了


邁向千禧年的那些年,旅行成為了「北京銀礦」的另一個新的主題。


出國旅行更是成了一種風潮,泰國、法國巴黎是其中的熱門。


每一張照片都是富有意味的,「帶有一種敘述的姿態十分重要」,托馬斯·蘇文挑選出的旅遊系列照片就是如此。


▍名畫前面留影紀念的照片,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白點」


他注意到,那些去到巴黎盧浮宮,在名畫前面留影紀念的照片,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白點」,它是「拍攝對藝術文物造成破壞的直接標記」。


很多情況下,是白點佔據了最突出的視覺位置,使照片顯得不協調和缺乏美感,似乎對照片中人和拍攝者來說,「到此一游」的意義遠大於其他。




當然,不排除托馬斯·蘇文有意組合了這一系列,但同樣,參觀者是否姿勢優雅地欣賞了藝術品,恐怕也只有當時拍下的照片才能回答。


▍同一對夫婦的 1500 張旅遊照


而蘇文另外整理出來的 1500 張旅遊紀念照,屬於一對夫婦,收錄了幾乎所有這對夫婦在不同的旅遊景區的照片。



有穿著民族服裝站在雪山頂的——


也有穿著泳衣在泰國的——



以及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



蘇文花了整整三天時間看這些照片,直到無法再進行下去。


某天晚上,他正準備呼吸新鮮空氣、走路回家,就去離家不遠的一個軍區醫院轉了轉。


而就在穿過醫院偶然經過的一個專家介紹欄上,托馬斯·蘇文發現了照片主人的身份,一名軍區神經科大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大石頭」和公共雕塑很上鏡


那時全國各地的人們,還特別愛跟「全國各地的大石頭和雕塑合影」。



在這些照片中,主人公都位於圖像正中間、直盯著鏡頭,並且像別的主題系列一樣,人與物的互動是照片的主要看點。


雖然照片的構圖模式都一樣,但內容卻很不相同。


老人愛和彌勒佛同框——



小孩的心思全在鬼馬精靈的事物上——




而全國的母親們,都總希望自己的兒女長成一個「三好學生」或「好孩子」的模樣——



▍那時候的大人兒童全都愛逛動物園


「動物」這個詞,對我們這些今天遠離自然的城市原住民來說,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相比於「寵物、喵星人」,動物離都市生活真的遠太多。


而在幾十年前,還不是這樣;並且,它們竟然可以與參觀的人來個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敬煙,是粗俗還是禮節?


雖然吸煙有害,但「敬煙」卻成了中國婚宴上的一個特色,新娘給每一位到場的賓客點煙被看作是一種禮節。


但與此同時,在蘇文的《雙喜》——假雜誌出版計劃的第12本書——中也提到了,新郎新娘通常在婚宴上會被要求完成一些充滿想像力卻不乏粗俗的「抽煙」遊戲。





到目前為止,蘇文的「北京銀礦」已和一些藝術家、城市規劃師、社會學學者開展了諸多合作項目。


動畫導演雷磊,創作了實驗短片《照片回收》——



美國藝術插畫家 Cari Vander Yacht 把這些照片變成了動圖——



「北京銀礦」迄今公開的照片只是冰山一角,它還擁有無比廣闊的藝術潛力和再度創作、再被解讀的潛能。









參考資料:


1.北京銀礦:北京人二十年的獨特民間影像,朱墨,界面新聞·正午


2.法國小伙在北京發現了 85 萬張舊底片,誰來解讀它成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李麑,《好奇心日報》


3.北京銀礦(@北京銀礦)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在趣聞社 的精彩文章:

14 個本周熱圖,這就是我跟我朋友的日常,可以說很形象了
10 張跟貓生活的漫畫,「呵,猴子」

TAG:微在趣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