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好處

你要做別人的奴僕,

做被別人驅使著的羔羊呢?

還是做頂天立地的人,

做自己的主人呢?

宗教對於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人生的鼓舞與振奮,具有無比的力量。同時,宗教可以安定社會、凈化人心,使人對未來具有信心與希望;可以使人過著一種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說來,宗教對於悲觀的人,具有安撫慰藉的作用;對於為非作歹的人,則具有嚇阻警惕的效力;對於純潔善良的人,同樣地也能有所鼓勵與嘉勉。

本章所要討論的,是信仰佛教的好處。首先要聲明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處。誠如張澄基博士在《什麼是佛法》一書所說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與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間,由於教主的智慧與胸襟的不同,所說教理的深淺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種宗教,雖然多少都能帶給信仰者許多好處,但畢竟是不盡相同的。一間小學和一所大學,雖然都是學校,都能教導學生有關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來日立足社會的技能,但進一所小學和進一間大學,所學與所得的又怎會相同?

以下所要說明的,就是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其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

悲觀: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萎靡不振。

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漠不關心,他們懵懂無知。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實觀」。

什麼叫「實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

其實佛教只是不「諱疾忌醫」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恆的?(不是嗎?連曹操都有「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的感嘆。)

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制自己的慾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可言。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迷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只有修養品德,凈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如何解讀見性法與凈土法門?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持戒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