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簡史》:這個物種終於安定了下來

《人類簡史》:這個物種終於安定了下來

2018

06

22

Day20,hello

用心為你解讀

每一本有價值的書

每周一、三、五晚十點更新

只願你胸中有利劍

不再懼怕世事沉浮

一尺讀書陪你一起終身讀書

文| 王耀

在距今大約1萬年前,地球上的某幾個角落裡,開始出現了被現代文明稱之為"農業革命"的新型生活方式。

從600萬年前,一頭母猿產下所有人類的祖奶奶開始至今,人類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採集狩獵的方式生活著,他們的足跡遍布了地球上幾乎每個角落,他們的不斷壯大取代了無數動物的生存空間,他們在百萬年時間裡完成了從"卑微"到"掌權"的地位跨越,他們在地球上眾橫捭闔。而今,他們卻要放棄這段光榮與夢想,選擇像一株野草一般卑微地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裡紮根生存。

或許,他們感受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厭倦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累覺不愛了,只想有個穩定的居所,攜妻兒頤養終老,與青山綠水為伴,攬清風明月入懷,坐看風雲之變換,笑談江山之沉浮……

停停停,屌絲青年請停下你的農夫山泉有點田,真實的世界可不是這樣子。

一切都還得從生存講起,如今我們已經能深刻體會到,只有活著才可能擁有一切,雖然時常還是有許多人忘了。但在過去,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著。

農業革命的發生,不過是人類追求生存的一次巧合,沒有人會料到這個巧合居然可以釀成一個時代。

在人類和自然博弈的將近600萬年時間裡,人類逐漸掌握了做為食物來源的許多生物的生長及繁衍習性,如哪些植物的果實會在夏天成熟,哪些動物會在哪些時間出沒、遷徙等,掌握這些信息就能更容易獲取食物。

但在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前,所有掌握的信息中,最核心的一條是:發現了生物繁殖的奧秘。植物的繁殖需要種子,動物的繁殖需要雄雌配對。這是獲取源源不斷食物的關鍵。

第一個誘導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的食物是以小麥為主的野生穀物,但在過去的原始社會裡,小麥從來都不是人類的主食,只不過是在食物短缺之際偶爾為之的選擇。

在大約18000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全球氣候變暖,氣溫的上升也帶來了降雨量的上升。在中東地區,這種氣候非常適合小麥和其他穀物的生長,於是這些作物開始蓬勃繁衍。

在小麥生長茂盛的地方,獵物和其他食物也豐富,人類開始頻繁地出現,一開始他們可能只待上大約四個星期來收割小麥,但隨著小麥面積不斷擴大,他們不得不待上五個星期、六個星期,直到最終形成永久定居的村落。

隨著收割小麥數量的增多,人類開始蓋起石造房舍和穀倉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他們開始發明新工具如石鐮刀、石杵、石臼等來提高收割和研磨作物的效率。他們還開始用越來越精細的手法培養和種植作物,同樣也懂得在收割時小心留下一部分作為下一季播種的種子。

他們開始耕犁整地,開始懂得除草、防蟲、澆水、施肥。在隨著時間慢慢被用來種植穀物,採集狩獵時間也相應被擠壓,最後,採集者變成了農民。

在人類定居下來以後,時間大量被耕種佔用,肉類食物變得不易獲取,也不會有哪只動物傻逼地把自己送上門來,沒有肉吃營養不均衡也不是個辦法。

在長期的試驗中,人類發現,只有這些比較好欺負的動物,如綿羊、山羊、牛、馬、豬、雞之類,願意接受人類的馴化。就拿綿羊舉例,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第一步可能是挑選獵物,人類發現,獵殺時如果挑選成年公羊或是老年羊只,保留有繁殖能力的母羊和年輕的小羊,羊群就能保持數量的增長,對人類長期的肉食供給有利。

第二步可能是保護羊群,趕走獅子、狼等威脅羊群生存的動物。

第三步可能是把羊群驅趕到某個狹窄的峽谷,方便人類控制和保護。

最後一步是在羊群中做更謹慎的挑選,以便符合人類的要求。比如把侵略性太強的公羊宰了,老是動不動給人類出幺蛾子,太特么討厭了。也把太有好奇心的母羊宰了,辛辛苦苦養大,特么卻留戀外面世界的花花草草,走丟了,浪費時間感情。人類還會把那些瘦弱的、養不胖的綿羊給拎出去,只見吃飯不見長肉的羊可不是什麼好羊。

經過人類的這般篩選,一代一代下去,綿羊也就變得溫和、肥胖、沒有好奇心。

其他被馴養的動物所經歷的過程也大抵如此,這個馴養的過程早在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當人類開始定居下來以後,這些穩定肉食"提供商"也隨之而來。

當然,世上也可能存在過馴養兇猛動物的人類,如獅子、豺狼虎豹等,只是這群人類早已經不存在了。

曾經我非常好奇奶牛為什麼可以長期源源不斷地產奶,我想按照邏輯奶牛是不應該和人類一樣,只有在生下小孩的時候才會產奶嗎?後來我發現我太naive了,低估了人類的掌控力。

奶牛確實是在生產之後才會產奶,而且也和人類一樣只有在哺乳期這短暫的時間才有。為了讓奶牛源源不斷地產奶,人類有辦法。

在母牛剛生下小牛時就把小牛抱走,不讓小牛吸奶,直接母子分離,從而霸佔母牛所產的牛奶。在母牛分娩後的60-120天里就人工讓其再次受精,繼續同樣的循環。奶牛通常在活到5歲時就會被宰殺,這5年中,它幾乎都處於不斷懷孕狀態,保持最大的產奶和產仔量,為人類耗盡畢生精力。

所以我是不相信蒙牛、伊利等乳製品生產廠商關於奶牛如何沐浴在陽光的恩寵里開心產奶的廣告。懷孕過的偉大母親們都知道這是個何等煎熬、痛苦的過程。更何況奶牛是長期處於懷孕狀態,內分泌都失調了,怎麼可能開心得起來?

至於小牛的命運,母的會被繼續培養成奶牛,公的則成了人類的肉食來源。

如果按過去數量取勝的進化論價值觀,牛可謂是成功至極,但在人的管控下,它的命運不可謂不是一種無奈和悲哀。

不管怎樣,在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後,人類開始穩定了下來,從漂泊不定的採集狩獵人變成紮根在地的農民,過上定有所居的生活。

讓人類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偶然促成的農業社會,背後竟然是個天大的坑,坑得人類漠然無語,這坑究竟有多大,下期接著聊。

如果你厭倦了這個膚淺的世界,加入一尺讀書,你看到的風景將會不一樣。

這是一尺讀書陪你的第20個夜晚

願你的每個夜晚

都能擁有兩小時時空

過得充實、快樂

晚安,好夢

把時間交給一尺讀書

用心為你解讀每一本有價值的書,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怒斬托福115,我總結出了人人都會遇到的托福瓶頸和只有我知道的攻克妙招
父母是最好的英語老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