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的記憶——抿節飯

童年的記憶——抿節飯

作者:李增強

大山裡的深秋,早、晚已經很涼,晝夜溫差加大,樹葉由綠變黃,大自然的景色更加美麗。朵朵白雲在湛藍的天空中游來盪去,院里的蘋果樹下,奶奶戴著老花鏡正在簸萁里揀豆子,旁邊的小黃狗躺在地上睡著懶覺。

母親在大鐵鍋里添好了水,將另一塊半圓木鍋蓋蓋好。

「強兒,幫娘燒火吧」

「行」,我爽快地回答到。將手中的小畫書裝入上衣的口袋裡,走到廚房,坐在板凳上開始生火。先將幾把干樹葉放進灶內,點著麻桿,伸進樹葉底下,輕輕拉動風箱,火著起來啦,接著放入玉米骨頭、干樹枝、樹疙瘩等硬柴。風箱「呼嗒、呼嗒」在手中用力推拉,但火焰卻始終不大,灶口直冒青煙,嗆得我一陣咳嗽流淚,這時正在院里切菜的母親急忙進來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拿起一個木棍捅了幾下灶內的爐支,立刻火焰四起,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一會,鍋內的水「沙沙」響起,很快開了鍋。

母親將切好的一筐菜下入鍋內,我偷看了一眼,有南瓜、豆角、蘿蔔、紅薯、土豆等,皺了一下眉頭,小聲嘟囔說「又是這麼多菜」(小時不愛吃菜)。便坐下又燒起了火。

菜軟了,母親將和好的面盆放在灶台上,將抿節床架在鍋邊,從盆里拽出一團面,在上面用力搓抿,動作是那樣的嫻熟,一寸多長的抿節排著整齊的隊形,依次先後落入「咕嘟、咕嘟」沸騰的菜水裡,它們上下起伏,在鍋里游來盪去。這時母親的手被水汽熥得通紅。

從牆上的「小龕」里拿下盛油罐,從油罐邊摘下小油勺,在油罐里舀了一勺油,倒進鐵勺內,似乎感覺多了點,又從鐵勺內向外舀了點。我眼巴巴地看著娘倒油,心裡想:「再多放點兒,再多放點兒」,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那個年代,每戶每年從生產隊分油超不過拾斤,端午、春節還要煮油糕、菜角等,油極其匱乏。日常的飯菜都是象徵性地放一點)

將盛了少許油的鐵勺放進灶內燒,不一會,鐵勺里的油燒紅了,放入蔥花,待蔥花焦黃,往鍋里一放,「哧啦」一聲,飄香四溢,再用鐵勺在大鍋里攪幾下,抿節飯做好了。當然了,一大鍋飯四分之三都是菜。

母親開始盛飯。用鐵勺努力在鍋里找面,終於盛了一碗,叫到:

「強,把這碗飯給你奶奶送去」

「來啦」

我便小心翼翼地端著碗送給了奶奶。奶奶年齡大了,又是小腳,走起路來總是顫顫巍巍的。

第二碗是父親,第三碗是哥哥,第四碗飯是我,母親總是最後一個吃,經常說你們先吃,我不餓,吃到最後鍋里剩的全是菜,用菜和湯填飽肚子。那個年代所有的母親都是如此。

做抿節用的雜麵有玉米面、豆面、高粱面、白面等。但主要是玉米面,因摻的白面很少,和出來的面不筋道,易折斷,所以只能吃抿節。

抿節床

抿節床

六、七十年代以前,玉米是主要食糧。早、晚是玉米面窩頭(裡面摻上糠)或玉米麵餅,中午大部分是抿節雜麵飯。

那個年代耕地里很少使用化肥,主要是靠家畜肥和秸桿肥等有機肥來滋養土地。老岸地畝產最多也是三百來斤,旱地則一、二百斤。生產隊除交了公糧,將剩餘的分到各家各戶,每家每戶的糧食都不多,小麥最少(那時,糧食分夏糧和秋糧。地多的生產隊每人每年分到小麥不足百斤,平均到一年,每人每天不到三兩,除去麩子每天二兩多白面,一年的生活,怎麼吃?)。因此只有結婚、做壽、吃滿月等日子和過年過節時才能吃上純白面做的飯。「糠菜半年糧,稀粥照月亮」,家家戶戶都是這樣過日子。那時生怕家裡來親戚,來了親戚,愁的沒有白面做飯招待。

糧食產量雖然低,但磨出的面口感好,營養價值高。

因為玉米是主食,家家戶戶都要去碾上推玉米面。每道街都有好幾個碾磨,基本上天天在磨面。

碾磨是個戶的,先要預訂,訂好了日子,再向本隊的飼養員或隊長問牲口,飼養員根據地里的生產等情況再合理安排。等磨完面後,還要拿一升(約3斤)玉米皮交給飼養員,作為牲口飼料。

首先將玉米放在大鍋內加水煮開,燜一會兒,掏出晾在席子上,晾到乾濕適度,便可上碾。向生產隊飼養員借一頭驢,牽到碾上「備好」,在碾盤上均勻撒上玉米,驢便開始拉著碾桿,碾桿帶著碩大的碾滾轉圏碾軋,循環往複,不一會玉米被碾碎,散出了潔白的玉米粉(如果是黃玉米是金黃色),再用細羅在笸籮內過篩,玉米麵粉散發出天然的清香。

驢拉石碾碾軋速度慢,散熱快,這樣磨出來的玉米面質地柔軟,口感細膩,香味濃郁;磨出的白面吃起來筋道爽滑,鮮香適口,駐齒留香。

秋天的抿節飯最好吃,米、面、菜、油都是應季的。新磨的玉米面豆面;剛刨的蘿蔔紅薯菜根等;純手工軋制的椒籽油核桃油,再加上鐵鍋柴火和新采來的山韮小蒜為佐料,做出來的抿節飯,雖然菜多面少,但清香爽口,味道純正,令人回味無窮,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愈加濃烈!

在糧食匱乏的年代,雖然天天吃糠咽菜,抿節撈飯,但絲毫也沒有影響到人們的堅強信念和戰天鬥地的偉大精神。人們不怕苦不怕累,在忍飢挨餓的艱苦條件下, 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開挖漳北渠、修建青塔水庫」的巨大工程(這些工程都是重體力勞動)。這種精神正是對「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每每想起母親做的抿節飯,眼睛濕潤,思緒萬千,想起了奶奶,想起了生產隊、想起了那時的人和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鎮風物 的精彩文章:

TAG:古鎮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