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

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

研討會代表合影。(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6月24日,「推動構築新型國家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席、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偉光,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原駐日大使徐敦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出席會議。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劉玉宏,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片山和之,日本原駐華大使谷野作太郎,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理事長、日本防衛大學原校長五百旗頭真在開幕式上致辭。

王偉光以「重溫條約精神,共擔時代使命,推動中日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為題發表特別紀念演講。他指出,40年前,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意義非凡,影響深遠,如同中日邦交正常化一樣,是兩國關係史上的又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兩國邦交正常化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日締約前後也是一波三折,雙方老一輩領導人和政治家為締約成功可謂嘔心瀝血。紀念中日締約40周年,首要的一點就是要重溫條約精神,推動中日關係重返正軌,為中日關係再起航增加精神動力。加強中日友好,堅持和平發展,促進互利合作,是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實質所在。中日關係40年來之所以能夠長足發展,正是因為中日兩國一直堅守和平、友好、合作的戰略大方向,因為兩國政府和人民在互利合作上常年堅持不懈、扎紮實實努力。

王偉光指出,我們要珍惜中日關係40年來取得的顯著成就。這些成就非一朝一夕所得,是中日兩國政治家在付出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的基礎上積跬步所得,是中日兩國人民在長期艱苦的努力前提下積小流而成;同時,我們要警醒,「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兩國關係的曲折歷程證明了這一點。紀念中日締約40周年,需要中日雙方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認清世界發展的大方向,共同承擔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唯有此,中日關係才能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福田康夫在題為「思考亞洲的未來」的特別紀念演講中指出,當今流動化的世界已進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節點。今天東亞已經和歐美並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社會秩序形成的重要支柱,一個可以引領世界經濟、世界秩序的時代已經開始。日中關係也進入了「共創」時代。我們應該互相認識彼此的優勢和弱勢,取長補短。中日韓、東盟等亞洲國家要在共贏、共創、共融的基礎上,互通有無,共同合作,實現更高的目標。

福田康夫表示,習近平主席的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是對於東亞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指針性項目。不威脅任何國家,永遠不稱霸、不擴張,是基於公平、正義的互惠合作新型國際關係的構築。他對此深信不疑。

會議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徐敦信在特別紀念演講中將中日締約的意義概括為四點:第一,條約確認《中日聯合聲明》是兩國和平友好關係的基礎,聲明的各項原則應予嚴格遵守;第二,中日締約是迄今兩國關係的政治總結,同時也是邁向未來的新起點,意味著中日不僅要結束過去,還要共同開闢世代友好的未來;第三,中日雙方承諾不謀求霸權,並反對任何謀求霸權的企圖,既是鄭重的自我約束,又有利於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第四,開啟了高層互訪的大門,為兩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徐敦信指出,我們今天為兩國關係的積極改善感到高興,同時也希望雙方繼續相向而行,防止反覆周折,實現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中日關係現在雨過天晴,如何順應民意,讓「雨後地更堅」這句日本朋友常說的諺語變為現實,希望中日雙方切實踐行以下幾點:牢記初衷,恪守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精神,信守迄今達成的共識,登高望遠,牢牢把握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繼續加強人文交流,夯實民意基礎,珍惜人員交往大發展的機遇,多做增信釋疑和心靈溝通工作,為兩國關係改善發展增添正能量;履行時代責任,共同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日應群策群力,在實現兩國關係重返正軌的基礎上不斷向前邁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日本山口大學原副校長纐纈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川島真,上海日本學會會長吳寄南等中日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發表了演講。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池田大作為研討會發來賀詞。

武寅在演講中指出,今天,中日兩國面臨的局面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繼續踐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宗旨,就必須對條約的精神實質有更加深刻的領會,並以此為基礎,找出一條符合當今時代特點的、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這一路徑的核心理念,應該是摒棄零和思維、踐行平等相待。武寅指出,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表現已經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中日關係除了和平友好之外,別無選擇。新的形勢給了「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新的時代內涵。探索和構建一種新型的國際關係,這不僅是對兩國關係和地區和平的貢獻,而且是在世界範圍內對構建人類社會發展新模式的貢獻。中日兩國在經歷了2000年密切交往和40年風雨考驗之後,能夠真正站在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戰略高度,相向而行,平等相待,合作共贏,才是真正對《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宗旨和義務的忠實履行,才是真正對亞洲和世界,也是對歷史和未來的擔當。

池田大作在50年前倡議日中邦交正常化,主張日本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存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廣泛地推進日中經濟、文化交流。池田大作在賀詞中回憶了周恩來總理抱病接見他時的情景。池田大作說,周恩來總理待人情真意摯,通過和他的深交,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道德氣質。40多年後的今天,日中要世代友好,培育新的友好之樹,以「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為世界和平,為地球的利益、為人類的利益作出長遠貢獻。

研討會嘉賓席。(中國社會科學院供圖)

在學術演講之後,學者們分為「日本政治、外交、安全」和「日本經濟、社會、文化」兩個分科會展開熱烈討論,深入探討改善發展兩國關係的新舉措,為推動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並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建言獻策。中日兩國友好人士、專家學者等300餘人參加研討會。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中華日本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承辦。

原標題: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 推動構築新型國家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王春燕 林昶 張曉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民粹主義警示歐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