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書法》:古代繪畫款識書法

《中國書法》:古代繪畫款識書法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彼此有著不解的淵源。宋、元以降,文人繪畫勃興,書畫結合的形式成為其重要特徵。書畫結合的基礎首先在於二者在材料、工具以及線條特徵上的一致性。古代的文人藝術家,大都有著多方面的修養,詩、書、畫藝均臻於妙境,他們在其繪畫上所題寫的款識,既有苦心經營的布置,又有信手拈來的揮灑。許多繪畫名跡上的款識書法,成為傳統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單純的書法作品不同,款識書法更多地要考慮與畫面的協調關係,書體、位置、長短、墨色等,無不要服從於整體畫面。因此,款識書法所體現出來的微妙變化與匠心獨運,往往勝於單純的書法作品,更能體現出「書畫同源」在發展中的價值和意義。

古題新釋——古代繪畫款識書法小議

梅墨生

宋 趙佶 五色鸚鵡圖卷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01

「書畫同源」以及後起之「書畫同法」說,已是一個古老之命題。世論及之者伙,已為陳案,或成定論,少見新說。偶有異議,多為新派者流,以純視覺形式而論藝術,不能探本於中華文明,故不足與論。證之古代畫史,書與畫之交互影響殊密,尤以書法作用於畫法為巨。其征有二:書畫所用之工具材料同,所謂同「體」,此其顯者。書畫所采之揮運方法近,原則通,所謂同「用」,此其隱者。有此二徵,則不難認同其理法之相通似,故「同源」可上追古史再求新證據,而「同法」則庶幾無錯。

北宋 趙佶 祥龍石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然世有論者謂:同法僅限於文人之畫,若畫工畫則未必然。此論之出,不可孤立看待,其論之起,實與近幾十年之所謂意識形態有關,文人之藝術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備受抨擊,因古代文人即古代封建文化之代表故。由此衍生之思潮,則文人書畫不足重。因之,先對「書畫同法」框之以文人,則已成見在價值輕矣。自此思潮起,中國畫之古法漸失,而書與畫相分途,書自延續舊習,並漸趨於視覺張力與形式感,畫則抽去書為骨法之命脈,塗抹渲染,浮煙漲墨,品格日下,美名拓展。是謬見以為:畫無書法之「用」,畫呈散漫之態,古法已亡。書失畫卦取象之義,徒逞奮筆努毫之勢,淺薄無文,書之古法亦佚。昔聞一多氏言:畫取多,書取少。斯一言而見書畫本質矣。

02

由當代畫壇之畫法,而上窺近現代方家之畫法,顯見中西雜糅、土洋兼半。而中西雜糅之畫家,泰半書法已非所擅。及乎當下,則畫界之無能於書法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視以書入畫者為文人畫者流,語帶譏貶,自視畫法正宗,正不知已墮潘天壽當年所批評之「洋奴隸」與「笨孫子」。足見,新文化之流弊餘毒猶烈矣。近現代之大方家,諸如趙之謙、蒲作英、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溥心畬、李苦禪、吳湖帆、陸儼少、李可染、呂鳳子、來楚生、賴少其等,莫不以書法金石法意入乎繪畫之中,書畫同源之脈猶在,於二十世紀西風烈之藝壇,猶張傳統一幟。而其貢獻,多在山水、花鳥兩科,若人物、走獸科,則古風全失,書骨已無,盡顯屠龍之術,鮮有傳薪之作矣。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黃賓虹氏曰:畫訣通於書訣。又曰:畫法即是書法。此與元代錢選、趙松雪論一脈相承。蓋文人之論畫,頌士夫氣、稱隸家畫,以文人之修養為根底,其優者「含不盡之意於言(畫)外」,每以情操、襟抱、學識、修養為精神內含,卓然塊壘,氣盈天地。而其劣者,純乎無病呻吟、墨戲疏落,不入真賞。論功力技術,文人則不若畫工之專業,而論情操修養,則畫工必多匠氣而乏風雅矣。二十世紀以迄今,國人言必西學、言必科學、言必現代,唯洋人馬首是瞻,國學已淪喪,故畫學之民族自信亦泯,革王畫之命吶喊出,折中改良融合之派盛,則文人已成餘孽,文人畫斯「文」掃地矣。竊為文人畫一辯者,至簡一理為:文人畫乃中華文化所獨造,輝耀千餘年,去之則非歷史觀,貶之則千年畫史黯然無光矣。吾人豈可步歐美人後塵而追歐風,視先賢獨造而無視其珠璣,所謂數其典忘其祖乎?

趙孟頫 秀出叢林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曩之中國畫學,以書畫同源為「畫學正軌」(黃賓虹語),值此後現代混淆世人視聽之際,當獨持傳統正見,不苟同於所謂國際化潮流,倡揚中國標準、承傳傳統正脈,以五千年以上之文明積澱,創造中國書畫學之新氣象,正不必妄自菲薄、明珠暗投爾。

03

現僅自中國美術館展出「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中擇選出幾件作品以為議。

繪畫題款約濫觴於漢晉,始於宋,而興盛於元明。題與跋可作者自題自跋,也可他人為之題或跋。個中意趣,十分引人入勝,士夫、文人、墨客、雅士、名流、政客皆不免於此雅舉,於題跋之文可見情懷感悟、文史哲學、交流況味,一一無不入題。如元代李衎題高克恭《雲橫秀嶺圖》云:「予謂敬業(高克恭)畫山水,秀潤有餘而頗乏筆力,常欲以此告之,宦遊南北不得會面者今十年矣。此軸樹老石蒼,明麗灑落,故所謂有筆有墨者,使人心降氣下,絕無可議者,其當寶之。」由作品而人,評賞鑒論,百字中足見眼光情懷,畫工豈能有之?引而申之,中華文化若非有歷代文人雅士、士夫高賢共同創造之文人文化,則文明何在?逮歐風美雨之後現代風潮入,則中華文化之文雅性幾遭顛覆,於此熱愛傳統文化之人士不可不警覺三思者也。

論及古代繪畫款識書法,則有千年以上之歷史,於上述「文」之外所不能不重者即「書」。前言文人畫必以書法為必須、為前提、為基礎,因之畫余題款,乃增益畫之未盡興,或標明畫之所以然者。款字可令觀者領略畫家書法風采,又為鑒定所參照考量之一因素,於構圖又可補充生髮,復可引發畫外之聯想。如「鄧拓捐贈」品中黃公望《山水》上之窮款題字「大痴」,筆致溫柔,與其山水畫十分吻合。若倪瓚《鶴林圖》上之題字,勁健瘦硬與其山水筆致渾然如一。其卷後文徵明、莫是龍、董其昌、程青溪等歷代名家跋文書法,無一不精審秀雅,體現個性書法之水平。至明季,題跋尤盛,不唯篇幅所佔竟近半,字體亦愈寫愈大,書與畫相映成趣,成為所謂之「字畫」,字中畫,畫中字,水乳交融矣。如沈周《萱花秋葵圖卷》之自題,字學黃山谷而略顯文秀:「我母愛萱草,堂前千本花。贈人推此意,磨墨點春華」,「白衣吾老矣,養我敢忘君。常寫葵千本,逢人便可分。」詩意深情而美好,書法磊落而秀穎,令二莖尋常花卉已寓意非常,令觀者陡增浮想,意在形象之外矣。據筆者所知,黃公望幾無獨幅書作傳世,而沈周則有,且其畫作每每有題。沈周此卷題字分兩段,一花一字,使畫面節奏分明,又顯變化;而花莖萱草右伸,葵花左斜,前四行後六行之題跋則垂直而下,起到平穩之作用。尤其妙者二花一色彩一水墨,而水墨之秋葵十分淡冶,題字書法則亦用隨濃隨淡之墨寫出,書與畫渾然天成。第二段題跋,「君」字另起行,形成跌宕錯落之行氣節奏,美不勝收。又如明代錢榖《竹林覓句圖》上之小款字,位置妥帖,字體清秀喜人,令秀雅之畫面益增清秀雅氣。而徐渭《蓮舟觀音圖》上之題字未免突兀放浪,體勢過大,幾奪畫面。然其書法,以慣常行草風格出,纏繞頓挫,提按使氣,如武松使刀,氣勢大,殺氣重,略欠含蘊收斂之美。此題跋書法比之其《四時花卉圖軸》上題字之楷行體要放縱,比之《榴實圖軸》上題字之草行體要粗獷。徐渭書法歷來被稱為「散僧入聖」,竊以為「散僧」則可,「入聖」則待商量。較之懷素草體,其連綿有之,而圓勁不足;較之張旭草體,其狂逸有之,而方剛則乏;較之山穀草體,其奇肆有之,而節奏已遜。其書病筆甚多,而章法行氣凌亂相犯,實名實有異也。而徐渭之寫意畫,卻將書法用筆之勢潑寫而出,為千古一奇。明代以漆工成為畫家之藍瑛,其作品《法大痴道人山水》上之題跋,字體平常,筆力也與其畫法有差距,題款位置亦欠妥當,豈能無視其學養之稍遜?再如以氣節名之倪元璐《竹石圖》上題字,筆力蒼勁,氣勁含忍,與所畫篁石風致相映發,疏朗之畫與遒緊之題雙美並臻,推為佳構。又如學者黃宗羲《歲寒堅貞圖》之題跋,樸實之字體與拙厚之繪畫異常和諧,誠為上品。

清代書畫繼明代之餘緒,筆墨之風泛濫而程式化之格法益熟。然擇其優者以論,仍代有王者,如四王五僧,躋登水墨畫之雲表,殊不可以歐美人明清衰敗論為鵠的,自毀中華文脈也。如弘仁《水墨山水》,江南一隅,近岸遠汀,平波溪流,空曠意境,清氣可掬。而其題跋之形,取方塊之勢,與錯落之山水景物對比,書法面貌瘦硬通神,細骨纖毫,筋力殊勝,與畫法用筆如出一轍,足見大師心跡。復有梅清《仿古山水》冊頁之題跋書法,經營位置每能得心應手,填空補缺,升華畫境,渾圓筆意,令人激賞。此外,如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題字之狷靜,石濤《江干訪友圖》題字之爛漫,李鱓《籬菊雄雞圖》題字之梗直,金農《水墨花木圖》題字之古拙,鄭燮《竹蘭圖》題字之灑落,羅聘《蘭石圖》題字之文弱,更無定式成法矣。四王之題字,平實有餘,靈動不足。五僧之題字,奇正相生,別構靈境。揚州八怪之題字,穿插起伏,不拘繩墨,每見新意。

04

言畫家書畫,似不免言及「畫家字」「畫家書」。蓋畫家之書與書家之書,本質上無二,然表現上殊相。書與畫同源異流,書與畫同法異源,皆未定之論。言其同,則工具則一,象形取意則一,然言其異,則一狀物寫意,一借字寫心,二者異同之間皆本心源。而若由書家而涉畫事,則筆法嚴謹,多依法度,筆筆如寫。若由畫家而兼書事,則未免畫字之嫌。此風揚州畫派開其先例,迄今風盛。於主張表現個性之今日,似乎能畫者必善書,實則非也,豈此理乎?畫字風行,而書法亡。書法入畫,而畫法高古,與洋風時習遠故也。題跋款識書法之佳者,豐富畫面之審美,提升畫面之格境,註明畫者之行跡與思想,作用不一,運用各異,實非有定格。至近現代之畫家,題跋之高手,類多詩文俱妙,書法勝擅,且於位置安排,別具匠心。如齊白石、潘天壽均為上乘。而字體之運用,益顯多樣豐富,篆行楷草兼用,如吳昌碩、陸儼少、傅抱石、張大千皆聖手也。

書畫相得方益彰。書畫互滲乃互補。題跋雖次而書文俱佳則踵事增華。此古題而再說也。(作者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宋 米友仁(傳) 瀟湘奇觀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宋 米友仁(傳) 瀟湘奇觀圖卷(局部)

金 趙霖 昭陵六駿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元 吳鎮 墨竹坡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元 倪瓚 幽澗寒松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明 唐寅 墨竹圖軸(局部)

明 徐渭 水墨葡萄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金農 人物山水冊(之三)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李方膺 游魚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羅聘 墨梅圖軸 尺寸藏處不詳

清 石濤 對牛彈琴圖軸

清 鄭燮 蘭石圖 尺寸藏處不詳

新媒體編輯:黃詩洋

你可能還想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書法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