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堅決不主戰 為何甲午戰爭慘敗後 大家仍說是他的責任?

李鴻章堅決不主戰 為何甲午戰爭慘敗後 大家仍說是他的責任?

發生在19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甲午戰爭之前,清朝雖有頹廢之勢,但紙面實力還在。而甲午戰敗後,清朝猶如最後一層紙窗戶被人捅破,室內破爛的景象,一下間大白於天下了。

自《馬關條約》清廷割地給日本後,英、德、俄、美等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東方,試圖在瓜分豆剖清朝的浪潮中分一杯羹。自此之後,清朝做了20多年的「中興之夢」破滅,走到了死生存亡的緊要關頭。

清朝的戰敗,責任最大的無疑是掌管淮軍和北洋水師水陸兩軍兵力,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當民眾得知割讓台灣、澎湖、遼東給日本時,對李鴻章的謾罵,可用積毀銷骨來形容。

當時罵李鴻章的人有兩類。一類是純粹罵李鴻章漢奸、賣國,這類人以民間普通老百姓為主,因不知朝堂之事,只知李鴻章簽了割地條約,因此罵的最狠,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

而另一類,則是當朝的官員和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知道內幕的人。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李鴻章不算那麼純粹的漢奸。因此打從一開始,李鴻章就是堅定的主和派,決不主張和日本正面對抗的。

而且,很多人也知道,從光緒十五年(1889年)開始,朝廷就下了諭旨,規定:「嗣後如有建議創辦之事,及購買機器軍火各項物料,均著先行陳請,候旨遵行。不得於未經奏准之先,率行舉辦。」

採購機器和軍火,需經朝廷批准,本來沒什麼毛病。但這道諭旨的本意,其實是減少發放軍費,剩下銀子來修慈禧太后的頤和園。所以自此之後,北洋艦隊軍費被戶部所阻遏,裝備數年沒有更新,打不過日本海軍,也是意料中事。這也不能算是李鴻章的責任。

所以,這些官員責怪李鴻章,並不是因為他打了敗仗,也不是因為他簽了和約,而是因為李鴻章明知打不過日本,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觀點,最後迫於壓力匆忙開戰,導致了如此慘敗的下場。

比如,後來的湖南巡撫陳寶箴說:「勛舊大臣如李公,首當其難,極知不堪戰,當投闕瀝血自陳,爭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聖聽。今猥塞責望謗議,舉中國之大,宗社之中,懸孤注,戲付一擲,大臣均休戚,所自處寧有是耶?其世所蔽罪李公,吾蓋未暇為李公罪矣。」

還有曾經在李鴻章家課讀,前浙江巡撫劉秉政之子劉體智亦云:「未開戰先,常熟(翁同龢)曾至津,督促宣戰。公當以去就爭之。何至輕於一擲,情見勢絀,底里畢露,百患皆作。」

總的來說,李鴻章早知道打不過日本,就應該以「死生去就」爭之。意思是讓老李去跟皇帝以死爭辯,堅決不能向日本宣戰,方是忠臣。

然而,李鴻章可沒有那麼「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和皇帝以死相爭。後來李鴻章對翁同龢說的一句話,就很好地表明了他的立場:「政府疑我跋扈,台諫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

對李鴻章而言,他也是在有限度地反對主戰,一旦這一立場威脅到他自身的人身安全,便也只能隨波逐流,嘗試賭一把,去和日本硬碰硬。而賭輸的結局,便是付出《馬關條約》中割地賠款的代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南京總統府中 有5位清朝官員的畫像 他們分別都是誰?
李鴻章背後譏刺曾國藩 曾回應14個字 嚇得李不敢再說他壞話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