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世界盃,與日本相比,中國的差距不只在足球

看世界盃,與日本相比,中國的差距不只在足球

在世界盃正式開踢之前,本屆日本隊曾經十分不被日本國內所看好,經歷了臨陣換帥等風波後,日本媒體之前普遍預測日本隊走不遠。乃至日本隊從羽田機場出征時,送行的球迷只有稀稀拉拉一百多人,扣去混在其中的球員家屬,幾乎就沒人了。

然而誰也沒想到,日本成為了本屆世界盃上表現最亮眼的亞洲球隊,首場爆冷2:1贏了哥斯大黎加,第二場頑強逼平非洲「小法國」塞內加爾,28日對戰已經出線無望的波蘭,只需一場平球,就能晉級十六強——以目前的形勢看,韓國、沙特已經出局,澳大利亞、伊朗形勢嚴峻,日本很可能成為唯一晉級十六強的亞洲球隊。

無論是球場上還是球場外,日本人的成功總是最能刺激我們——幾乎同樣的人種,咱人口比他還多那麼多,憑什麼他們能幹成的事兒咱幹不成——自從甲午戰爭以後,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中國人。

其實比人種和人口數量最重要的,是人的心態。

曾經執教過日本國家隊的日本教練岡田武史,前幾年曾經看在中超高薪的面子上來華帶過杭州綠城。結果當然沒幹多長時間就打道回府了。一回國,岡田就本著日本人「有什麼不客氣的話,回來再吐槽」的悶騷脾氣,對著日本媒體很不客氣地批評了中國足球一句:「中國球員不是在踢球,而是只在打工。」

這話在咱中國人聽來可能很聽不懂:職業球員,踢球不就是為了掙錢嗎?不就是打工嗎?有啥不對?

確實不對。岡田就對日媒比較說,在日本,平時訓練,教練讓七點鐘集合,球員們一般六點鐘就會到場。自己顛球、帶球先練一會兒。等教練來了,立刻就能進入狀態開始訓練。但岡田在中國目睹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七點鐘集合,中國球員能準點來就不錯了,來了也是在休息席上刷手機,教練不叫不起身。里外里每個訓練日中國球員要比日本球員少練三四個小時。

此外,日本球員在訓練和比賽外還十分注重身體管理,嚴格按照隊里營養師的規定進食。中國訓練營內則有發達的外賣系統,球員想吃啥吃啥,教練怎麼說都不聽——因為球員們看來,訓練日以外不是工作時,吃啥那是他們自己的事。

最令岡田傷心的是,當他遞交辭呈,進行最後一場訓練時,居然還有三名球員遲到。而在日本,像這種教練離職或隊友轉會的「最後訓練」,那都是很重大的時刻,隊員們會加倍努力地練上一天,臨別前再說上一些「感謝您的指教,今後我會更加努力」之類的話。而在中國,這種「一期一會」的氣氛是沒有的。大家彷彿覺得只不過是為了掙錢臨時搭的草台班子,散了就散了。

從岡田的這番話里,你感到的差距是什麼?是日本球員比中國人更敬業嗎?非也。在敬業的背後,是日本球員對自己職業的熱愛。

在日本,職業球員雖然也能領到高薪,但如果將其短暫的職業生涯所能掙到的錢平均到一生中去,大多數球員掙的錢其實不比普通上班族從「平社員」開始一點點在會社裡熬資歷多多少,這跟在日本更追捧的「國球」棒球是有區別的。

所以對日本人來說,選擇足球為職業是件高風險、小回報的事情,得對足球確實有誠摯熱愛的人才會真正選擇進職業聯賽。日本球員踢球確實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掙大錢」。

實際上,據日本人自己說,如今日本能有這麼好的足球基礎,居然還要感謝一部漫畫。那就是我們中國人也非常熟悉的《足球小將》。80年代以前足球在日本並不特別受歡迎,是這部漫畫激起了無數孩子對足球的熱愛,促成了日本足球今日的勃興。

有趣的是,《足球小將》還產生了一個副作用——由於該書主角大空翼和書中一眾最牛的球員都身披十號球衣,打中腰的位置。導致日本青少年球員都喜歡打中腰,於是「鋒無力」成為了一度困擾日本隊的難題。以至於有球迷專門去找該書作者高橋陽一請願,讓他一定要畫個漫畫,謳歌一下前鋒的作用。

從這個笑話里,你也能看出日本足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家踢球確實是因為有愛,所以平時訓練不是給老闆的、也不是給教練的,而是給自己的。是踢球,不是打工。

相比之下,中國足球的動力是什麼?相信不必多說,大家也明白。曾經做過東京都知事的日本老右派石原慎太郎,曾經批評中國是「金錢社會(お金社會)」,這話很多國人聽了可能很不服氣——你們資本主義的日本就不是金錢社會了?

其實石原慎太郎這裡說的「金錢社會」,是說中國社會賴以運行的一切原動力幾乎都來自於發財的慾望——連年輕人選擇職業都不考慮自己喜不喜歡,而是只問能不能賺大錢。而中國足球的發展,幾乎成了這種心態的一個縮影。難怪球員會以「打工」的心態踢球——從心底里,他們踢球的動機,跟進城務工的掙辛苦錢的同輩人沒有本質區別。

其實,差距何止在於足球。筆者去過日本很多次,總感覺喜歡自己工作的日本人的比例恐怕遠高於咱們中國。

眼下正在高考填分報志願的時候,一時間,家長們都在忙著為孩子打聽學啥專業將來能掙錢之類的。其實,此時再操心這個問題有點太晚了,也太草率了。「拼了三年考個分,只花三天選個專業」恐怕是中國獨有的怪現象,尤其是跟「老謀深算」的日本相比。

多少中國學生的職業生涯是在高招會上被臨時決定的。

在日本,一般在高中二年級,學生就要填寫一份「進路調查表」,仔細填寫自己將來想幹什麼職業,為此想讀什麼大學之類的問題。教師在仔細審閱這份「進路調查表」後,會單獨約時間與學生、家長進行一次「三者會談」,教師、學生、家長三個人坐在一起,共同討論學生將來想幹什麼。

日本皇太子夫婦前往學習院,參加女兒與老師的「三者會談」。在日本,學生學習成績再好,高中時也註定會被「請家長」一次,因為要與老師一起規劃其職業生涯。

在這個鄭重的三者會談中,學生會說出自己的愛好,家長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主要考慮家庭的財力問題,而教師則給出自己的專業建議。會談後形成的最終意見會成為學生此後的「進路指導」,以便最大程度地爭取學生最終能從事自己喜歡工作。很多日本高校(高中)甚至有專門的「進路指導教師」,專門負責幫學生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這與中國高中普遍只求學生考高分有著天壤之別。

對職業的熱愛,也是匠人文化的精髓

可以說,在日本,職業規劃是真正被當作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由多方來操心、重視的。日本父母操心此事的心態,可以參考中國父母操心孩子找對象的勁頭,與之相比,日本人反而覺得談戀愛是私事,父母無權干涉。究其原因,恐怕正是因為日本對職業的理解:在日本人看來,職業是一種「修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不熱愛怎麼行?這與很多中國人將職業理解為「糊口營生」,幾乎有著天壤之別。

當然,日本人強調選擇職業要看愛好,也是因為日本各行業間收入差距不如中國懸殊,孩子選什麼職業都不會餓肚子,也很難發大財。所以可以有更多的優容。

選擇職業,從事職業,中國人強調賺錢,日本人強調熱愛。當然,金錢有時的激勵作用會比對職業本身更大,中國近些年的經濟遠好於日本,也正說明了這一點。不過,這種激勵真的能永遠起效嗎?會不會有副作用?從上世紀90年代中日足球的強弱易位,到今日的差距懸殊,似乎在為我們敲響警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省千醫出台「傑青」培養辦法 每年資助科研經費10萬
泰安:大貨車高速公路「組團」違停,罰款200元扣6分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