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向新時期的商學教育改革

面向新時期的商學教育改革

新全球化時代帶來的開放、包容、普惠、共享等特徵,對中國大學提出了新要求,也賦予了新使命。作為國內第一所按照西方現代商學院體制建立起來的商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百年來始終立於變革創新的潮頭,與國家民族發展休戚相關,為中國商學教育的萌發勃興書寫獨特篇章。

薪火相承,百年匡時魂

弦歌不輟百年路,薪火相承匡時魂。2017年,上海財經大學迎來百年華誕,一萬八千餘名校友從四海五洲返回母校,重溫上財人的精神軌跡。承載百年榮光,如今上海財經大學帶著嶄新夢想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面向國家 「雙一流」建設號召,學校以 「建設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總體建設目標,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在新的變革時代下續寫中國高等財經教育更加絢爛的上財篇章。

秉承 「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的校訓,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自恢復成立以來依託學校雄厚實力,堅持 「培植商業人才、研究商學、領導商人、構建和傳播商業文明」之使命,傾力打造獨具 「財經特色」的MBA人才培養方案,優秀成果不斷湧現。同時,堅持 「國際化」道路,對標國際商學名校,積極汲取先進辦學理念,先後通過AMBA國際認證、中國高質量MBA認證 (CAMEA)、AACSB國際認證。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為支持學校 「雙一流」建設,商學院迎來發展新契機——經學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2018年1月19日,原商學院與原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重組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重組後的商學院融合既有優勢,以 「工商管理」、 「應用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三個一級學科為抓手,形成本、碩、博、MBA(EMBA)、MIB全體系學位架構,並以學習效果保障體系 (Assurance of Learning)為支撐,進一步健全學科優化和動態調整長效機制。商科教育新發展,蓄勢待發。

開拓創新,MBA教學模式改革在即

從最初的9家試點高校,到如今全國各地開枝散葉,中國MBA教育已走過近三十載,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其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巨大潛力,MBA人才也愈發成為助力中國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之一。然而,起步較晚的中國MBA教育要與全球領先商學院同步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

「每一所商學院都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孫錚教授多年來堅持關注和探索MBA教育發展。具有豐富MBA教學經驗的他指出,中國開展MBA教育,既不應是現有研究生培養方式的簡單移植,也不是國外MBA培養模式的機械模仿,而應是根據國情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MBA培養之路。特別是當下國內互聯網新興技術的崛起,更為當代MBA教學帶來挑戰。 「互聯網的便利性讓學生們快速得到信息,因此對MBA教師來說,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進而改革教學方法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除了應對新興技術的迭代更新,如何讓國內MBA教育更加貼近商業環境開展教學也是MBA人長期探討的主題。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勁松教授坦言: 「目前國內多數MBA培養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尚不能完全擺脫傳統教育模式和觀念的影響,科研與實踐存在一定脫節。」如何彌補這一塊? 「學校在體制上可以適當放權。」李勁松教授認為,在確保教學規範的前提下,可以進一步鼓勵商學院去探索、設定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商學院是教育和領導商人探索商業現象背後的複雜規律。在中國經濟高速運轉的當下,我們培養的人才更應該用國際語言向世界貢獻中國管理智慧。」

面向未來,師資建設是首要戰場

MBA教學模式改革離不開師資力量的支撐。就全國而言,眼下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同時又有一定實踐經驗,熟悉MBA教學特點,熟練掌握教學方法的教師仍然缺乏。師資力量不足仍是制約國內MBA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財經大學著力探索開放環境下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和財經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緊隨學校步伐,上財商學院同樣將師資建設列為新階段發展的首要戰場。以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為引領,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魏航教授在學院重組後第一時間提出:「應堅定不移地以頂尖科學研究為牛鼻子,進行高質量師資隊伍建設。」魏教授認為,惟有以高質量師資隊伍為地基,培養和輸送出「能適應全球化競爭、具有卓越創新能力和領導力的高端財經人才及未來商業領袖」,才能持續不斷地為國家建設提供先進有效之助力。「至2050年,上財商學院應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社會服務等各方面躋身全球商學院前50名。」

作為我國首批MBA項目試點院校,上財商學院MBA教育發展至今已建立了符合商學教育規律的治理體系。而為進一步盤活全校一流師資資源,鼓勵更多任課教師參與MBA教育教學研究和創新實踐,商學院自2015年起先後設立「MBA傑出教學獎(明星教師)」和「MBA教學成果獎」,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產出了大批教學研究碩果。今年,第二屆MBA教學成果獎評選活動再度舉辦。經過為時半年的申報、路演、評審和公示環節,最終韓玉蘭、藺楠、謝家平3位教授以其在教學及教學管理實踐中的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等特點脫穎而出,斬獲本屆榮譽。

教學成果介紹

雙輪驅動下 《組織行為學》課程體系建構研究與實踐:AOL與人課合一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關於人性和人心的課程。它從個體、人際、群體和組織等層次來幫助學生深入、系統地認識人在組織中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對組織效能的影響,從而提升學生的團隊和組織領導力。作為一門典型的關注「軟技能」的課程,《組織行為學》看上去很容易「教」,但實際上非常難「教好」。正是這樣的特點,讓我從初登講台時的「自信滿滿」在兩年後就跌入了「彷徨失措」的低谷。

為了走出困境,我進行過多次課程改革。雖然每次課程改革都有或多或少的成效,但基本上都是在教科書框架上的修修補補,並沒有形成一套獨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開始協助學院建設MBA和EMBA項目的學習效果保障體系(Assurance of Learning,AOL),即一套「以學生為中心」的、包含「目標設定課程校準結果評估持續改進」四個基本步驟的閉環項目質量管理體系。

AOL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管理學位項目的質量,那麼它能否幫助我們管理課程的質量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將AOL的核心理念融入到了《組織行為學》課程的設計當中,形成了一套課程體系建構方法。這套方法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所有教學設計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的;二是通過「根據項目學習目標確定課程學習目標圍繞課程學習目標設計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分析考核結果和學生反饋反思與改進」的閉環設計流程持續改進教學設計。基於這兩個關鍵點,整個課程的教學設計體現出四大特點:(1)在課程內容上,強調專題模塊與知識整合併重,知識學習與實戰訓練並重;(2)在教學方法上,強調根據課程學習目標、專題模塊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來組合運用互動式講授、案例討論、模擬練習、測評分析、視頻分析和小組案例報告等多種方法;(3)在考核方式上,強調根據課程學習目標綜合使用多元化的考核指標以有效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4)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動態改進和教學生涯中的持續改進。

我從2015年開始將這套課程體系建構方法用於實際教學中,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九個MBA班的 《組織行為學》教學。在持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同時,這套方法也日臻成熟。此外,基於這套課程體系建構方法,我對我講授的另一門課程——《衝突管理與談判》進行了重新設計,同樣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從教學實踐來看,這套基於AOL核心理念的課程體系建構方法雖然不能保證讓我們成為教學名師,但是它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管理課程質量、提升教學的價值,並讓我們向「人課合一」的教學境界一步步靠近。

教學成果介紹

商學《供應鏈管理》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商學《供應鏈管理》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課程立足於理論系統性與實踐應用性,教材全面、精鍊、系統地介紹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方法、政策和實踐,突顯「案例引導 實用為要、精心策劃 體系完整、與時俱進 內容新穎」等商學教材特色,滿足商學實踐教學需要。通過強化教學內容「基礎性」和「前沿性」並重的理念,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將課程建設成為5個「一流」(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學材料、一流教學管理)的商學精品課程。課程不但重視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實際應用,探索「重視基礎,拓展視野」的創新特色;而且注重把握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先進理念,結合新制度經濟學,探索供應鏈管理相關模式的經濟學視角分析,有效利用學科視角差異的優勢,建設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視角和方法相互融合的商科特色教學。課程教學還編寫了大量案例教學內容及實驗教學內容,通過組織模擬教學、遊戲分析教學和案例討論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使學生通過模擬、遊戲和討論直觀、形象地體會供應鏈的運作過程。具體如下:

(1)課程組織形式:「採取講授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全程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前提供電子閱讀材料,供學生事先預習閱讀和思考;課上組織學生圍繞預定主題進行講解、討論和探索,評述學生回答視角和深度的優點與不足,逐漸培養其獨立思維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推行「知識傳授+問題解答+案例討論」的商學研討教學模式。(2)變革教學模式:「文獻閱讀和企業調研相結合」。課前提供案例材料、當前具有一定普適性、學術前沿性的問題,學生上網收集案例數據進行分析,閱讀相關文獻思索探究解決措施和策略;邀請企業相關人員進入課堂參與授課和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團隊集思廣益的意識。通過實踐教學來吸收和消化理論教學的內容,並將案例的「講解+討論+總結」成為培養學生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的重要環節。(3)變革教學手段:「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結合」。將教學大綱、授課方案、課程教案、教學課件、複習思考、參考文獻等教學資源全部上網,方便學生取用學習。從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出發,根據各講的教學主題,通過深入企業實際調研、企業課題研究實例、校友提供實際素材等做法,設置與之相符的實踐案例教學內容,以課堂討論為主要形式,對典型案例進行引導講解、研討分析和應用指導,和學生一起共同尋找多個解決方案,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理念創新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的目標。(4)變革教學思路:採用「理論教學與現狀模擬相結合」。在相關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教學中,採用現實數據收集、閱讀典型企業案例精選、解決方案討論和方案實施效果預估等方式,濃縮和提煉現實企業的典型管理問題。在問題討論過程中,將學生分組,以供應鏈不同環節角色,應用相關理論和方法提出解決方案,突出供應鏈理論在物流、製造等企業的應用性,打造「課堂教學模擬+案例討論+錄像教學+方案設計與模擬」的全方位實踐教學體系。

教學成果介紹

基於創業理念的M BA創業類課程教學實踐探索

——以 《創業和風險投資》課程為例

面向MBA的 《創業和風險投資》課程在開設伊始,課程負責人就致力於探尋適合研究型大學商學院特色的創業類課程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對全球主要商學院以及當下流行的各類創業教育教學培訓機構開設的線上線下創業類課程充分調研的基礎上, 《創業和風險投資》課程設計理念是力求把創業和創業教育的前沿研究成果和中國創業實踐充分結合起來,積極呼應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關於 「為商學之試驗室,復以研究所得,貢獻社會,學校社會聯跗並萼,相得益彰」的願景,持續探索並優化契合中國情境和上財MBA特色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上,立足財大MBA學生的訴求和認知特徵,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採取雙師同堂的授課方式,通過校內老師的講授,使學生對創業、風險投資等基本概念、運行規律、經典理論以及研究發展的前沿動態有全面的了解;通過一線嘉賓到課的現身說法,使學生對中國情境下的創業和投融資實踐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和理解。

在課程設計上,強化學生面對面的交流,積極踐行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過課堂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業項目分享和互評機制,激發MBA學生課程學習的涉入深度,充分發揮線下教學所具有的優勢。

在激發學生對創業活動的多維度思考上,鼓勵學生以創業者和投資者雙重視角評價創業項目。課程開設以來,將精益創業思想應用於課程建設中,根據學生建議和反饋,快速迭代,完善課程設計、優化教學與實踐環節,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凝練出系列可以推廣的教學實踐成果。 《創業和風險投資課程》也因此獲得了上海財經大學第五批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資助。

在培養教學科研團隊上, 《創業和風險投資》課程以教學為抓手,吸收多名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參與到課程建設中,初步培育出一個教學科研團隊,在教學的基礎上形成了系列教學學術成果:以課程自編講義為基礎的教材 《創業企業融資戰略》將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年秋季出版;圍繞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核心團隊主持及參與翻譯了 《設計思維創新之道》, 《價值與資本管理》等書籍;以核心教學團隊為主體的研究團隊獲得了上海市2018年度 「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軟科學研究領域重點項目 《基於資本配置視角的上海創新型企業(案例)研究》。

隨著課程建設的推進,課程影響力逐步加大,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到課分享,嘉賓池日益豐富。未來課程會進一步完善「雙師」同堂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目標和選課學生特徵尋找並篩選匹配度高的嘉賓,彰顯基於研究型大學商學院創業類課程教授的特色,推動學生理論與實踐知行合一的深度體驗,進一步提升創業類課程的教學和訓練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要點online 的精彩文章:

美國非法移民問題引爭議 部分移民戴腳銬出席聽證會
瓜地馬拉富埃戈火山持續噴發:政府停止失蹤人員搜索行動

TAG:新聞要點on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