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的墓藏舉世皆驚!處處珍寶遍地黃金!而他本人為何臭名昭著?不懂歷史你根本不知道!

他的墓藏舉世皆驚!處處珍寶遍地黃金!而他本人為何臭名昭著?不懂歷史你根本不知道!

近期海昏侯墓的種種考古發現吸引了各界的目光,其可能性最大的墓主人——海昏侯劉賀重新進入了眾人的視線。

在歷史上,劉賀具有著多重身份,他既是幼年即王位的昌邑王,又是漢宣帝賜封的海昏侯,更是在位僅二十七天的漢廢帝。

若淺求劉賀立而復廢的緣由,不論是當時的廢帝詔書還是後世史書,均列舉其斑斑劣跡。然而,細究史料,不難看出劉賀的廢立與大將軍霍光專權息息相關。

(海昏侯墓出土黃金)

劉賀是漢武帝劉徹與李夫人之子——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其父昌邑哀王劉髆於漢武帝後元元年薨逝後,五歲的劉賀便襲父爵為昌邑王。及漢武帝崩,劉賀的六叔漢昭帝劉弗陵即位。至此,劉賀作為宗室藩王,似乎已與帝位無緣。

可偏偏漢昭帝於公元前七十四年四月因病崩逝且無後。當時的權臣霍光於漢武帝諸後之中迎劉賀繼位,卻又在二十七天後以荒淫無度、不保社稷等罪廢黜了劉賀的帝位,仍保留其昌邑王王號。直到元康三年,漢宣帝將劉賀從王都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改封至豫章國海昏縣(今江西省永修縣),並由王降為侯,劉賀的最後一重身份才塵埃落定。從昌邑王到漢廢帝,劉賀的被征與遭廢無不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和意義。它既是霍光專權的直接結果,又是劉賀本身的政治鬥爭經驗不足和當時不利於劉氏的政治環境造成的。而觀諸史書,多隻言劉賀荒淫無道、不學無術等惡行,竊以為劉賀作為政治鬥爭之中的敗者,或有被史書醜化之嫌。

一、劉賀之立而復廢

漢昭帝病逝無子,帝位承繼自然便上推至武帝一脈,當時漢武帝之子在世者只余廣陵王劉胥。若按照周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武帝子劉胥確實當立。時群臣亦主張立劉胥為帝。但劉胥為人頗具勇力,行為舉止不循法度,不為武帝所喜。在武帝生前擇嗣的時候,六子中戾太子兵敗身死,次子齊王劉閎早夭,三子燕王劉旦因上奏宿衛京師一事惹怒武帝失去繼位資格,五子昌邑哀王劉髆先於武帝薨逝,漢武帝最終傳位於幼子劉弗陵,可見四子劉胥早就已經不被考慮嗣位了。而且廣陵王劉胥業已成年,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又為王多年,在朝中亦有不淺的政治基礎,這些因素都不利於霍光的繼續專權。所以當時已經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大司馬霍光極力反對劉胥繼位。正所謂事不可無名,自然就有阿諛之輩給霍光上書說:「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正好予了霍光不立廣陵王劉胥的口實。

既然武帝唯一在世之子不能立,便推及諸孫。為了更好的專權,霍光在武帝諸孫中,便看中了昌邑王劉賀。劉賀為武帝之孫,昭帝之侄,不只可以繼昭帝帝統,更可以繼昭帝帝嗣,佔盡了名正言順。況且昭帝的皇后乃霍光外孫女,年少新寡,事事悉聽於霍光。若劉賀繼位,霍光大可以太后壓制劉賀的皇權。此霍光立劉賀之所慮一。早在漢武帝時,戾太子被廢身死,儲位空懸,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氂密謀推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李廣利為李夫人之弟,昌邑哀王劉髆之舅,後事發,劉屈氂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劉髆身後的外戚勢力已經被剷除乾淨,所以劉賀繼了昌邑王王位後,基本上是「孑然一身」。此霍光立劉賀之所慮二。劉賀五歲就繼位為宗室藩王,一直在昌邑就藩,幾乎在京中朝中沒有任何的羽翼和勢力。昭帝崩逝時,劉賀不過十八歲。此霍光立劉賀之所慮三。

有此三點,劉賀便被霍光迎立為帝。漢書載:「昭帝崩,無嗣,大將軍霍光征王賀典喪。王乘傳詣長安邸,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其日中,賀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郎中令龔遂諫王,令還郎謁者五十餘人。」劉賀被這天降之喜砸中,顯然表現出對承繼帝位的急切。「王受皇帝璽綬,襲尊號。」劉賀此時已然完成了由藩王到天子的蛻變。但這位只有十八歲的少年天子,卻並不安於聽命於霍光的掌控。從被徵到被廢,短短的二十七天里他的所作所為,已經令一心想專權的霍光不能忍受了。《漢書》載「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亂。大將軍光與群臣議,白孝昭皇帝後,廢賀歸故國。」如此迅速的廢除了劉賀的帝位,可見霍光已經意識到劉賀對自己的威脅,而不是僅僅的「行淫亂」。昌邑王劉賀被廢的真正原因就是他急於將權力從功臣們的手中奪回自己手中,於是日夜與從故國帶來的二百多人商議如何從以霍光為首的功臣們手中奪權。昌邑王即位後到底採取了多少政治舉措,史載不詳,但以下幾項舉動卻值得注意:

1、大力培植私己勢力。《漢書·霍光傳》記載:「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並佩昌邑郎官者免奴。……發御府金錢刀劍玉器采繒,賞賜所與遊戲者。……獨夜設九賓溫室,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常與居禁闥內敖戲。」顯然,其目的在於擴展其屬官勢力,力圖改變霍光黨羽「根據朝廷」的格局。

2、改易節上旌旄的顏色,其目的在於通過改變調兵符信, 收奪為霍氏獨掌的調兵權。

3、私自拜祭先父昌邑哀王髆。「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使使者持節,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劉賀公然自稱為昌邑哀王髆嗣子,意味著否認與昭帝上官皇后的母子關係,暗示出對昭帝時期霍光專擅朝政格局的不滿。

4、籌策剷除霍光計劃。昌邑被廢,群臣以「亡輔導之誼」而遭霍光悉誅之時,昌邑群臣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昌邑被廢數年之後,賀與故揚州太守卒史孫萬世交通,萬世曾問賀:「前見廢時,何不堅守毋出宮,斬大將軍,而聽人奪璽綬乎?」賀曰「然,失之。」昌邑群臣之所以號呼市中,昌邑王之所以悔言「失之」,皆因未能把握時機,不曾「早殺光等」,反而為霍光搶先得手。由此可推知,昌邑即位後,便密謀了剷除霍光等人的計劃,而政治嗅覺格外靈敏、心腹遍朝野的霍光對此早有察覺。正是昌邑王以上幾項舉措,使得霍光坐卧不寧,決心廢黜之。

其實,劉賀輕易被征與遭廢的前情不止於此。漢武帝因在青年時期飽受太后干政和外戚爭權奪利的政治孤苦,所以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格外慎重。他於六子中選擇了幼子昭帝,便先賜死了昭帝生母趙婕妤。趙婕妤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鉤弋夫人。棄用外戚,取而代之的是武帝企望能夠互相制衡的若干輔臣: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霍光等。幾人同授漢武帝遺詔輔佐少主,可令武帝始料未及的是金日磾早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因與霍光政見不同,欲「謀殺霍光、廢漢昭帝、立燕王劉旦」,事敗被族誅,制衡已失,就造成了霍光一家獨大的局面。自此以後,霍光得到漢昭帝的全面信任。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威震海內」,他的兒子霍禹、侄孫霍雲是統率宮衛郎官的中郎將;霍雲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車都尉侍中;兩個女婿分別擔任東宮和西宮的衛尉,掌管整個皇宮的警衛;堂兄弟、親戚也都擔任了朝廷的重要職位,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遍布西漢朝廷的龐大的勢力網。至此,霍光已經成為當時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霍光秉政後,前後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竊以為以初生牛犢之資,妄圖伏虎,雖無畏,但高下立見,劉賀之敗似不屈!

二、敗寇——或被史書醜化

歷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史書中對於諸如此類的記載多不勝數。劉賀作為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一直以「不學無術」「荒淫無道」的反面例子存在。但竊以為劉賀既為敗寇,就有被史書醜化之嫌。今日有此一說,來為劉賀「翻案」,並非毫無依據,妄加猜測。

(劉賀影視形象)

劉賀被廢后,有幾件事值得注意。 一是詔書說他「荒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即位二十七天內,就幹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由此推算,平均一天干四十一件壞事,一天十二個時辰不休息,每個時辰要差不多干四件壞事。劉賀不僅要飽含熱情,而且還要時時不輟,才能達到這個標準。所以,這無疑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二是他被迫接受退位詔書時說:「聞天子有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而霍光則說:「皇太后詔廢,安得天子!」從兩人的語言中看,劉賀性格倔強,這個時候還不肯服軟,也比較鎮定,暗暗在責備霍光。可見他平常讀書很多,不然不可能在這種生死關頭還能掉書袋。而霍光則專制蠻橫,且文化修養不足以與劉賀進行同樣的對話,如果霍光也是讀書很多的人,就應該同樣回答以歷史典故。這次海昏侯墓出土了三千多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也從側門印證了劉賀其實是個愛讀書的人,說他小時候頑皮嬉鬧、長大後荒淫無恥,恐怕是失敗後被栽贓了。三是上文曾經提到的霍光急速誅殺昌邑群臣二百餘人,這些人號呼於市中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說明昌邑群臣也曾經有對付霍光的謀劃,但劉賀沒有同意。劉賀的被廢,是霍光感到了威脅,而且極有可能知道了劉賀與昌邑群臣的謀議,所以搶在了前面。至於怎麼知道的,要知道,霍光在長安,耳目眾多,消息靈通,很難有事情能夠瞞得了他。也有可能是昌邑群臣中有人被拉攏了。如果是這樣,昌邑群臣幾少數幾個得以苟活的人最有嫌疑。這幾件事說明,劉賀被廢的原因,並不是歷史上所說的「荒淫無道為賢臣所廢」那樣簡單,劉賀不願意做傀儡,想儘快掌握實際權力,但政治經驗不足,急於求成,反而導致了全面崩盤。更何況霍光作為勝利者、「成王」 ,以臣廢君這樣敏感的事,當然要文過飾非。要給人營造出皇帝劉賀荒淫無道,為了保江山社稷,非廢不可的印象。以至於曆數劉賀的罪過,連「初,賀在國時,數有怪。嘗見白犬,高三尺,其頸似人,而冠方山冠;後復見熊,左右皆莫見。又大鳥飛集宮中,王知,惡之,輒以問郎中令龔遂,遂為言其故,後又血污王坐席,王問遂,遂叫然號曰:「空宮不久,妖祥數至。血者,陰憂象也。宜畏慎自省。」賀終不改節。居無何,就征。既即位,後王夢青蠅之矢積西階東,可五六石,以屋版瓦覆,發視之,青蠅矢。以問遂而不用其言,卒至於廢。」這樣頗具神異的記載都造了出來。以區區兩夢,來證劉賀的無道被廢上天早已註定,未免太過了些!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

2、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

1、廖伯源:《秦漢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8 .

2、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7 .

1、宋超:《「霍氏之禍,萌於驂乘」發微—宣帝與霍氏家族關係考》.史學月刊,2000(5).

2、汪春泓:《前漢昌邑王考》.長江學術,2015(3).

3、宋超:《漢文帝與代臣——兼論昌邑王劉賀與昌邑臣》.晉陽學刊,2006(6).

4、余華兵:《論劉賀立而復廢與經明拾芥說》.九江學院學報,2005(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為何會被罵為逆賊?孫權劉備自立稱帝為何沒人質疑?
唐玄宗一生到底有多少摯愛?除了你所知道的楊貴妃,其實還有這兩個人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