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皰疹病毒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症,廣義相對論首次在遙遠星系中驗證為正確

皰疹病毒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症,廣義相對論首次在遙遠星系中驗證為正確

1

標題:皰疹病毒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症

來源:cnn

摘要:

很多醫生表示,目前尚未發現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準確原因,也未找到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最佳方式,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新的證據表明,皰疹病毒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皰疹病毒(Herpesviruses)是群中等小的雙股DNA病毒,有100以上成員,根據其理化性質分α、β、γ三個亞科α皰疹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增殖速度快,引起細胞病變。β皰疹病毒(如巨細胞病毒),生長周期長,感染細胞形成巨細胞。γ皰疹病毒(如EB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是淋巴樣細胞,可引起淋巴增生。皰疹病毒感染的宿主範圍廣泛,可感染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

6月21日,研究人員在《神經元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他們發現的有力證據表明,人類皰疹病毒的兩種毒株,也就是毒株6A和毒株7,可能會導致人們喪失記憶力和認知功能。

阿爾茨海默病是否可預防?

根據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的統計,每隔65秒就有一個美國人患上老年痴呆症。到本世紀中期,每隔33秒就有一個美國人患上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每年消耗美國人的護理費用高達數萬億美元,因此,科學家們正在緊急工作,以找到治癒方法,或至少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阿爾茨海默氏症是美國前10名死因中,唯一沒有得到明顯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疾病。

研究人員觀察了622名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及相關數據,並同健康人群的數據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腦中的皰疹病毒水平比健康人群高兩倍。

一些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病毒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最突出的理論之一是,阿爾茨海默氏症可能起源於大腦,阿爾茨海默氏症是病毒傷害的後果之一。另一個理論是,阿爾茨海默氏症是多種腦部疾病混合造成的,但專家對第二種理論並不確定。

遺傳學家喬爾·達德利說,我們不能確定皰疹病毒就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原因,但顯而易見的是,皰疹病毒能夠擾亂大腦網路,能夠直接加速大腦形成阿爾茨海默病拓撲結構。

阿爾茨海默氏症鬥爭的新方法:糖尿病藥物

達德利認為,這項新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病毒生物標誌物,有朝一日,還可以幫助診斷疾病,並評估阿爾茨海默病患病風險。達德利希望,皰疹病毒將成為研究的開始,為人們提供治療大腦疾病的新葯。

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甘地博士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皰疹病毒作用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和發展存在著影響。

科學家們提醒說,人們不應該對皰疹病毒感到震驚,皰疹病毒其實很常見。研究表明,大約90%的成年人在50歲前都曾經接觸過皰疹病毒,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阿爾茨海默氏症。

「儘管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為新的治療方案打開大門,幫助我們重新研究過去數百次失敗的疾病試驗,但我們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和易感性或治療能力的認識還未得到突破性發展,」甘迪說。

阿爾茨海默氏病協會科學計劃和推廣主任基斯·法戈說,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夠證明皰疹病毒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著聯繫。

「但是,如果能夠確認病毒或其他感染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確實具有重要作用,這就有可能幫助研究人員找到新的抗病毒、或免疫療法來治療或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病,」法戈說。 「阿爾茨海默病協會歡迎任何關於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新想法,我們將時刻尋求潛在的治療及預防新方法。」

2

標題:廣義相對論首次在遙遠星系中驗證為正確

來源:space

摘要: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首次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遙遠的星系中,也同樣發揮著作用。

這項研究證實了,我們目前對引力的理解是正確的,並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更多證據。科學家通過觀察暗物質和暗能量對宇宙物體的影響,而間接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正式發表,該理論解釋了引力及時空結構的概念。

自廣義相對論首次發布以來,廣義相對論已在我們的太陽系內多次進行過測試,均被認為是正確的。

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宇宙學與引力研究所託馬斯·科萊特的領導下進行的這項新研究,是首次在大型天文尺度上對廣義相對論進行的精確測試。

國際天文學家團隊使用的數據來自於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智利歐洲南方天文台的超大型望遠鏡。研究小組發現,遙遠星系中的引力同太陽系中的引力是一樣的,這一發現符合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結果。

美國佛羅里達州安柏瑞德航空大學天文學家奧斯沃爾特說,研究人員測試了這樣的一個假設:「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同樣的物理定律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真實的。」

奧斯沃爾特說,在所有可能的尺度上,尤其是最大尺度上,來驗證廣義相對論,對整個物理學以及宇宙學起到尤其重要的作用。

暗物質以網狀形式散布在宇宙中,暗物質網狀纖維相交的節點處會形成星系團。通過試驗,我們發現,在我們太陽系內部和外部的引力作用都是相同,研究人員通過這一發現,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在驗證廣義相對論時,這些發現還可以作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存在的額外證據。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宇宙學標準模型中存在的兩個「奇怪的東西」。

標準模型是一個理論,它描述了宇宙中的基本力量和粒子,標準模型旨在解釋我們的觀察和實驗結果。然而,奧斯沃爾特說,我們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缺乏理解和解釋,這是當今宇宙學中最大的兩個謎團,這兩個謎團導致有人對標準模型提出質疑。

「我估計,天文學家不久就會放棄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奧斯瓦爾特說。因此,研究人員要努力去讓模型更精確地解釋所觀察到的數據。

科萊特說在標準模型中,需要通過暗物質這個概念才能夠解釋星系周圍的恆星軌道,需要通過暗能量這個概念才能解釋宇宙快速擴張的原因。

科萊特認為,如果使用「替代引力理論」,就可以避免在標準模型中引入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個概念。

然而,托馬斯·科萊特領導的團隊已經發現,引力在太陽系之外也能夠按照廣義相對論發揮著作用,就像我們的太陽系內部的引力一樣,現在看起來,我們對引力的理解是正確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仍然符合標準模型。

科萊特指出,這項研究並不能夠直接證明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但它可以作為暗物質和暗能量存在的間接證據。

為了首次在太陽系之外驗證廣義相對論,研究團隊使用了強大的引力透鏡技術。

引力場源對位於其後的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所產生的會聚或多重成像效應。因類似凸透鏡的匯聚效應,因而得名。引力透鏡效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現象,由於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會發生畸變,使光線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發生彎曲(光線沿彎曲空間的短程線傳播),使得觀察者可以看見在空間上被大質量天體所遮擋的光源 。如果在觀測者到光源的視線上有一個大質量的前景天體則在光源的兩側會形成兩個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鏡放在觀測者和天體之間一樣,這種現象稱之為引力透鏡技術。

托馬斯·科萊特領導的團隊使用了銀河系ESO 325-G004星系。ESO 325-G004星系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可以當做鏡頭的大質量天體之一,地球距離ESO 325-G004星系只有5億光年遠。

引力透鏡技術就會產生一圈圖像,稱為背景星系的「愛因斯坦環」。這個環的半徑與光的偏轉成比例,科萊特說,通過測量環的半徑,就能夠測量時空的曲率。」

除了測量時空的曲率外,研究人員還必須確定星系的質量。托馬斯·科萊特領導的團隊通過測量星系恆星的行進速度來計算這個質量。然後,通過比較測得的質量和測得的時空曲率,團隊發現了,符合於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星系及其質量。

現在,據我們所知,即使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廣義相對論也是正確的。這個天文學家團隊希望研究更遠的星系和引力透鏡,以進一步證實,在整個宇宙中引力的作用都是一致的。

宇宙學與引力研究所所長鮑勃在一份聲明中說:「使用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來挑戰愛因斯坦的理論,獲得的成果非常令人滿意,此時,我們才發現,愛因斯坦是多麼的正確。」

本次研究報告於6月21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結尾部分:

摘要:

1、皰疹病毒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症,2、廣義相對論首次在遙遠星系中驗證為正確

編輯:李昕恬

二維碼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摘要 的精彩文章:

缺乏維生素D可導致肥胖,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黑洞可以構成100萬顆行星的宜居系統

TAG:科學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