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起來是小小的一個問題,但是卻是方法論,讀英文繪本時要不要翻譯?

看起來是小小的一個問題,但是卻是方法論,讀英文繪本時要不要翻譯?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2分鐘,後面引用的學術論證大概需要10分鐘)

最近被很多家長問起一個問題,給孩子讀英文繪本時需不需要翻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是有非常強的邏輯支撐和數據支撐的。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感受,以及朋友們給我的反饋和感受。第二部分是枯燥的邏輯論證,文章來源於知乎的一位語言學博士,雖然枯燥,但是強烈建議大家把這篇文章看完。

小寶的英文啟蒙是從10個月的時候開始,大家可以看看我前年寫的文章。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小寶三歲多一點。文中我有說過,要不要解釋(也就是中文翻譯),我當時自己的做法是,不解釋,不翻譯,就是讀一讀而已。繪本的特點是,對於小寶寶讀的簡單的認知類繪本,繪本的畫面基本上可以解釋絕大部分的語句,沒有必要去翻譯或解釋。試問,咱們的母語是中文,在給孩子讀中文繪本時,應該如何翻譯呢?沒有辦法翻譯了對不對。所以,第一個觀點,對於母語尚未強勢的孩子而言,不需要翻譯。英文和中文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

兩年前寫的文章,歡迎大家戳一下:

第二點,問題來了,對於母語已經強勢的孩子而言?要不要翻譯?

對於母語已經強勢的孩子而言,直接給孩子讀英文繪本的難度陡增。因為他們認知能力變強,已經想去聽一些相對複雜的故事,然而,這樣的故事內容,英文對他們來說太難,於是造成了孩子跟家長討價還價,好一點的說,你給我讀一遍英語,讀一遍中文吧!更加激烈點的孩子會捂住家長的嘴巴,還有的孩子會直接說,你不要再說英語了!怎麼辦???? (我再啰嗦一句,給孩子讀繪本真的不是為了學語言,而是說在孩子聽繪本的過程中,在享受了故事的過程中,語言不知不覺就習得了,大家一定不要把繪本當成語言學習的工具,如果是這樣的話,反而本末倒置了)。我的思考如下:

一些稍微低於孩子認知能力的繪本還是要讀,要讓孩子聽。讀的時候一開始的一兩遍、兩三遍可以翻譯,孩子們的記憶力超級棒,等到他們對這本非常熟悉的時候,抽掉中文,用英文講。

帶孩子演,變成戲精吧。怎麼辦,這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累一點。

高於孩子語言能力太多的繪本,即使你不翻譯,孩子也會問,這是什麼意思?名詞和動詞,盡量在繪本中找出來,或者自己演出來,副詞也可以用動作來表示。對於一些抽象的形容詞,我只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中文裡的形容詞孩子是如何理解的,比如"漂亮「?孩子是如何知道「漂亮」是什麼意思的呢?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語言能力追上認知能力的時候,用英文去給孩子解釋英文。

堅持。堅持再堅持。方法正確的前提下,相信堅持的力量。孩子的進步是螺旋式上升的。

基本上就這樣。

大家有什麼特別好的心得,歡迎留言。下面是非常非常枯燥的理論論證,大家有空的話花10分鐘看一下。

以下論證來自於知乎的語言學博士

青格樂

語言、語言學習 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收錄於編輯推薦 ·1,311 人贊同了該回答

不光是聽聽力,做閱讀、英文寫作、學單詞都最好不要用中文來理解。

不要練翻譯、不要練翻譯、不要練翻譯!大家不要被個人經驗迷惑了!要看實驗!不管你是語言初學者還是學了一段時間的人,我以下分享的理論和模型都適用!有的人英語學得好不代表他知道自己怎麼學來的。

此處:翻譯、口譯專業,或者以從事翻譯行業為職業規劃的人,我以下說的情況除外。我的回答只針對想要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發展,成為一個熟練的英語使用者的人。

很多二語習得領域的理論模型都側面解釋這個論點。

陳述性-程序性記憶系統模型(DP model, Declarative/Procedural memory system )

Ullman教授 (1997,2001a, 2001b, 2004)認為人的記憶系統分為陳述性記憶系統和程序性記憶系統,且兩個系統具有獨立的大腦物質基礎。陳述性記憶系統負責知識、事實、以及「是什麼」的陳述性知識,相對應的語言知識就是通過書本、課堂有意識的學到一些辭彙、語法規則(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記憶系統負責儲存「怎麼做」(尤其是一系列的序列技能)的程序性知識,相對應的語言技能就是如何把腦子裡的語言知識合理、合法、適時地使用出來。所以,陳述性記憶系統儲存有意識獲得(有時候也稱外顯學習,註:二者並不完全等同,但在此處暫不做區分)的知識,但是程序性知識一般都是無意識獲得(內隱學習,同上)的。對於我們的母語中文來說,我們漢語語言能力的組成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識,也就是流利地、不費力的使用中文的能力,但是也有陳述性知識的組成,比如我們也可以給一個外國朋友解釋「不來」和「沒來」的區別。但是對於我們的第二語言英文來說,陳述性知識所佔的比例更大,這就是我們學英語的方式所導致的----我們總是在有意識地、把英語語言當做知識來學習。

但是,語言如果只是用來作為一門工具的話(而不是用來應付考試),其核心能力的體現是程序性知識,也就是我們如何使用這門語言流利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

Ullman通過實驗發現,陳述性記憶系統主要負責辭彙的習得(是什麼),而程序性記憶系統主要負責語法和詞法的習得(怎麼用)。因此,DP model的基本假設為:心理詞典和心理語法分別儲存於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也就是說,對於母語者(L1)來說,陳述性記憶是心理詞庫的基礎,而程序性記憶系統服務於心理語法。(Ullman 2001a, 2001c,2004, 1997)Ullman教授2004年的研究考察了母語者和二語者(學該語言的語言學習者)的辭彙和語法加工的差異,結果發現:早期學習者(學習時間不長、剛剛開始學習的學習者)的辭彙和語法都儲存在陳述性記憶系統,這的確符合我們的學習規律,一開始我們都是靠記憶去背單詞、背語法的;而晚期學習者(學習時間比較長、達到較高水平的學習者)就出現了將語法知識轉移到程序性系統的過程-------越來越接近母語者的模式。也就是說,隨著二語者學習時間的增加、語言水平的不斷增高,二語者大腦中的語言知識分布也會越來越接近母語者的模式,這項結果真是所有語言學習者的福音。

但是,有很多人是晚期學習者,但並不是高水平學習者,也就是並沒有出現Ullman實驗中晚期組的美好結果,這就是學習方式的不同所導致的,很多人學到了後期,反而出現了僵化(fossilization)。僵化的意思是,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有動機地學,但是語言水平到達了一個平台期無法繼續提高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見下面的結論:

如果一種知識以陳述性方式獲得,或者不斷以陳述性方式訓練,那麼,這種知識的使用和提取會更加依賴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同理)。(這一條,細思極恐,如果我們不斷地加強自己的語法學習、或者中英互譯式的背單詞,那麼我們在使用單詞和語法的時候就會不斷地通過在陳述性記憶中提取的方式,而不是自如地使用。也就永遠達不到母語者式的流利,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管如何努力都會出現「僵化」的原因!)

兩種知識不可以互相轉化,但是互相合作,並且互相競爭

這樣總結下來,大家是不是覺得,那麼,語法還是要通過程序性的、內隱的方式去學才能最終實現母語者水平是不是呢?如果總是去刻意地學語法、背語法,在使用的時候就總是要在大腦進行中英互譯,還要不斷地加強這個行為,那麼,就犯了結論的大忌。

很多人在做閱讀、聽聽力、寫作文的時候腦海中總是先翻譯成中文(還有的人我認為他們並不是在想中文,而只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但是因為大家平時思維的載體都是中文,所以以為自己在用中文思考?)然後再進行思考解讀,這是學英語時候形成的壞毛病,得改,這是語法翻譯法被批駁的很慘的原因,很多語言老師用兩種語言互譯的方式去教學生,雖然能提高早期學習的效率,但是當學習者學到後期,卻提高不了速度,也就是到達了僵化,就是因為犯了以上結論所說的毛病。陳述性知識的調用總是需要注意力資源的,如果你在讀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先要解決英語語言的問題,然後才能再去想這個句子說了什麼,那是不是速度就慢下來了?那是不是聽了前一句後一句就聽不過來了?

以上只是解釋了原因,想告訴大家,不要這樣去學英語,那麼如果這種壞毛病已經形成了怎麼辦?也沒關係,重新開始,重新讓知識進入程序性記憶系統,上面的2結論也說了,兩種知識雖然互相競爭,但是也互相合作,當你的語言知識比較紮實的時候,就不要繼續做翻譯了,而是去多讀、多聽一些真實的語言材料,去獲取意義,去見識更多不同的語境,如果一定要記憶什麼東西,也要至少記憶一些小短句,這樣的記憶,記住的是一種闡述觀點的方式,記住的是一種方法。

簡而言之,所謂的記憶加強法、艾賓浩斯記憶規律學英語法、刷單詞法,等等,都不能最終為我們的語言能力帶來好處,他們可能能短期的為我們完成考試(也要看什麼樣的考試,托福雅思也不適用)帶來一些效果,但是最終反而會成為拖累。

關於DP 模型的完整版介紹:

人類大腦中真得存在語言區嗎? - 知乎專欄某種語言的母語者與將它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語言的習得上有哪些不同? - 青格樂的回答 - 知乎

2. 技能習得理論。DeKeyser教授的技能習得理論是認為:語言知識可以轉化為語言技能。也就是說,和Ullman教授得出的結果不同,技能習得理論認為如果對知識規則進行大量的操練,是可以轉化為技能的(Ullman認為怎麼學的,就獲得的是什麼,二者不能轉化。)但是,這個轉化的前提是:1. 大量的;2.高語境的。而大部分記語法、學單詞,尤其是學單詞,就看第一個中文翻譯,然後反覆不斷地被這個第一個中文對譯,不僅不能實現DeKeyser教授所謂的轉化,在Ullman教授那裡,這個行為有害無益。

技能習得理論的完整版介紹:怎麼看待英語學了十幾年,最後一句口語都說不出來這件事? - 英語學習 - 知乎

3. 蔣楠老師的辭彙表徵模型。我不想寫了,大家直接看我之前對這個模型的解讀吧(App Store 里有哪些優秀的背單詞或學英語的應用?),這個模型說了好多遍了。總結來說:中國人典型的中英互譯刷單詞法是最後導致語言僵化的罪魁禍首,是為什麼聽英語時腦子中在翻譯、讀中文時也在翻譯、寫英文時也在翻譯的罪魁禍首。

關於大家常說的神秘的英語思維的問題,我也不太喜歡「英語思維」、「中文思維」或者語言思維這種表述方式,這種東西摸不著看不見感覺很玄,不妨這樣說,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充滿概念,簡單來說桌子是個什麼物體,複雜一些來說什麼是量子力學,我現在問大家什麼是萬有引力?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如果我問:你現在準確的用中文給我描述一下萬有引力呢?是不是發現其實自己還沒想好?這就是概念和我們的語言符號的區別,概念存在在你我他的腦子中,所以我們彼此用母語中文來傳遞概念、溝通意義,而且中文用得最好,可以最準確的描述出我們腦子中的概念。那麼用英語,並不是說就有了一個新的概念,概念還是那個概念,在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全世界都存在,只不過地道的英語如何表述這個概念,和我們中文是不一樣的,不可能字字翻譯的,語序、用詞、誰先誰後可能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提出要看英英字典的原因。

總而言之,除非是翻譯專業的,不要練這種翻譯中文的壞毛病,如果養成了這樣的壞毛病,要像我剛才所說的,從頭開始把這方面的知識建立到程序性記憶系統里,雖然慢,但是一旦形成,可能就是終生的技能了,具體的操作細節要不你們去翻我以前的回答,或者去聽我的live吧。。。。所以我也很佩服做翻譯行業的人,我認為這些人的工作性質不可替代,翻譯是另一項和語言技能並行的技能,就是在聽到中文提取出概念後,又能迅速地用另一種語言英語來準確地表述概念,這種行業的頂尖人才值得賺很多的錢。

最後,如果英語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人,我倒是也想知道,你們是怎麼做到邊聽英文腦子裡還邊翻譯中文的?你們應該聽稍微快速一點的英文,省得注意力資源用不完啊!我英語也沒多好,但是聽說讀寫從不在大腦中翻譯,偶爾寫的時候會覺得某個詞想不起來了,想查一下詞典,還會想,這個意思該用哪個中文去查呢?

ps:有一種翻譯練習法我不反對,就是練寫作的,有些人把中文翻譯成英文,然後再去對照這段話的原版英文,看看自己遣詞造句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個方法我覺得不錯的。

編輯於 2017-05-11

喜歡文章就請關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閱讀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親子閱讀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