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國主義」詞源簡考

「愛國主義」詞源簡考

要從詞源角度考證「愛國主義」(patriotism)一詞,首先要解決的是「主義」一詞的來源。

「主義」在最通常的用法里,其含義是對事物具有系統性和指導意義的主張。現代漢語的「主義」是一個外來詞,雖然在古漢語中也有類似用法,但並不典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就只有「對事物的主張」的意思。「主義」所對應的英語詞綴是「-ism」,作為抽象名詞後綴加在形容詞或名詞後,即「某某主義」;將其中的字母「m」替換為「t」,即為信仰該主義的人——「某某主義者」。

與許多現代中文辭彙一樣,現代詞義的「主義」最早作為漢字組合,出自日本幕末時期的和制漢語,是為解決無法通過假名(日本讀音文字)來正確翻譯的西方字詞而造的詞。以「主義」一詞為例,在字形上能通過中文表意,而讀音上又與西文原詞相近(英語「-ism」),就很典型。事實上,日本一直有造和制漢語的習慣,幕末之前的和制漢語就有「大根」(意為「蘿蔔」)、立腹(意為「生氣」)、大丈夫(意為「沒問題」)等,讀音都與漢語基本相同。

將「-ism」與「ismo」(義大利語)、「isme」(法語)、「ismus」(德語)比較,很容易發現其形態十分相似,都出自同一詞源「-ισμ??」(希臘語),拉丁語的寫法是「-ismos」,因此所有關於「主義」的詞綴都最終源於希臘語或拉丁語。而義大利的詞源字典里指明「-ismo」、「-ismos」與「classificato」、「classifcaizione」同義,英語譯為「classified」、「classification」,意為「分類」。「classe」在希臘語中是「klasis」(派生於「kalo」,意為「稱、宣告」),詞源定義是不同的且大量的人或物之間體現出的共通的或普適的特性所組成的一如社會體系般的集合體。

漢字的「國」,最初寫作「或」,都城以及分封給諸候的封地都稱為「國」;自後漢始,出現了「囯"的寫法,「囗」(wéi)里從「王」,「太平天國"用的便是這個字;到了宋、元,出現了今天通用的「國」字,「囗」里從「玉""。「國」的異體字有40多種,多數都是「囗」中加「氏」「戈」「方」「主」等字,從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其主要意思是疆士地域的範圍。

在我國的古代帝制傳統下,統治者更強調的是「忠君」而非「愛國」,所謂「朕即國家」即為此意;較超然的儒家學者,則強調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在尚未形成統一國家的時期,國的概念更是和現代大異其趣,也就談不上「愛國」的說法。西方國家在進入現代文明以前也與此情況相近。事實上,「愛國」作為一個有關人群思想和行為的概念,其產生和發展都是與現代「國家」的概念相併行的。

我們再來看「patriotism」(愛國主義)一詞,會發現其中沒有「country」「state」「nation」這些有國家含義的詞根,而是直接從「patriot(愛國者、愛國主義者)」一詞派生出來的。

「patriot」的詞根「patr(i)」,意思是father(父親),引申為「祖國」之意。與我們常用的「祖國母親」的說法不同,多數歐洲國家都是用父親代表祖國,比如法語「la patrie」、義大利語「la patria」,德國人和日耳曼其他語言的「Vaterland, vaderland, f?dreland」,希臘文patría、拉丁文patria也都是從「patēr、pater(父親)」而來的。「patriot」的後綴「-ot」表名詞,意思是「…人」,因此「patriot」從詞根構成上可以直譯為「同宗同族的人」。

「愛國主義」(patriotism)整體上應該算是一個外來詞,在詞源上是指彼此具有類似於宗族認同感的人,在地理上對特定疆域進行控制和管理,在政治上具有獨立國際地位的政權,都是以此為基礎而作的引申;完整涵義就是在一定疆域內生活的族群所共同組成的具有自我認同感的集合體,並將這種集合體延伸為一系列思想及行為的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Portraitur」專業的濾鏡工具-磨皮
德國隊次戰首發猜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