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流動著的飲食文明

舌尖上流動著的飲食文明

——————

文 / 宋睿洋

隨著新一季舌尖上中國的開播,滿屏的小布爾喬維亞之氣撲面而來,所有的飲食情懷與家鄉情結漸漸消失,內容徹底異化。彷彿勞動者的鍋連同勞動者本人都要被關進數字動物園中觀賞,路過的少數中產階級還有嘖嘖感嘆,然後面對著上一輩的灶台流一次情懷眼淚。

其實這樣的用力過猛讓觀眾反感也很正常,畢竟吃飯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能量交換的方式。人從大猩猩開始學會利用工具生活,所以飲食文化模式的變遷,我們充其量從背後的變化中看到整個文明的變化,作為承載歷史證明的一部分,同時不同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身份認可,對於流動在舌尖上的飲食文明,美國的著名作家、飲食文化學者安德魯《來份雜碎》,用了很輕鬆詼諧的方式講述了,中國飲食傳入美國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天天追求口感的民族,很應該去看一下這本書。

中國的飲食作為一種本土文化能夠傳入美國必然有背後的原因,根據書中所講,中餐其實作為一種舶來品傳入中國,是通過早在1784年的中國商貿帶入美國的,而在這後來的二百多年裡,隨著社會動蕩,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移民,也就是後來的美國華僑,讓中餐徹底在美國生根發芽,而一少部分的中國菜也受到了當地影響,進行了本土化的修改,成為了新的品種菜式。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菜系之多,種類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一定與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關,畢竟在歷史上我們曾經歷過被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所以必將帶來飲食習慣的改變。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中國歷史的大多數時期還是以農業為主。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揭竿而起的事件實在太多,單單是元朝一個時期的農民暴動就有幾十次,平均幾天就有一次暴亂。只不過咱們最後知道的都是功成名就,如朱元璋這種稱王稱帝的類型。農民皇帝的出現絕非偶然,一定是搭上了時代的東風才進入梟雄豪傑之列,可這個東風很多時候就是餓肚子,老百姓吃不上飯。人一餓,階級也開始洗牌了。

畢竟有太多時候,歷史記載中的一方水土一方人里寫著「百姓」,但是我只是看見一個又一個人,從來沒見過「百姓」長什麼樣子。當然如果由於社會矛盾的激化,出於政治上的地震,如同劉震雲所說「家鄉的人民出現了吃的問題」,我們最終是會看見那些從最初啃樹皮到最後賣兒賣女的老百姓的。總之,中國的農民起義的歷史潮流,可以看做是一副用白骨堆起來的「飢餓全景圖」,這些歷史時期本身就是一種黑色幽默。

所以中國的飲食文明必然牽扯著這些生存問題,畢竟這是為數不多屬於貧民階層的文化,不是靠後天學習得來的,都是在長期受剝削的情況下餓出來的。自己沒吃的怎麼辦?只能自己找吃的,於是才會用各種蔬菜葉動物內臟等等那些在外國人眼裡看著很髒的東西去做美食,所以才會花樣千奇百怪。

飲食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人,當然在美國的文化當中也一樣,比如書中所說:

「中餐追隨美國人的步伐,將飯店從中心城市擴展到新的郊區,比如紐約州的萊維敦和伊利諾伊州的帕克福里斯特,但是在那裡,中餐店卻遭遇了來自新興快餐漢堡攤、炸雞店和比薩店的競爭。由於後者充分迎合了飢餓忙碌的美國人的口味,中餐廳為了贏得市場,便再次發揮起自己的歷來優勢,開始給客人提供量多價低的食物它們的主打菜是家庭套餐。」

飲食落實到實際百姓大眾這就不是偏於審美的事情了,果腹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面對的問題,當生活發生了變化,必然會帶來餐飲形式的根本改變,快捷、美味、刺激這符合當代人的節奏,於是銷路就會很好,適者生存這也是自然法則。

更何況向書中所說,到美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同樣在美國看準了飲食市場,同樣是為了謀生,也做起了中式餐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也算作一種「飲食反哺」。可是當美國人學會了中國餐館的必備菜式,在美華人飯店老闆同樣也會受到威脅。

「20世紀的30、40年代期間,美國的華人們一直通過開飯館和家庭洗衣業謀生。隨著美國人開始學做雜碎和炒麵,華人也逐漸失去了在這兩種食物上的主導地位。」

其實,把吃當成一種審美來去討論無疑是一種偽精英的情節,飲食文化無論是從哪個環節看都和生存問題息息相關。

在現代社會,其實往往食物做得越精緻,這可能都是祖輩飽受磨難後演變而來的結果,為了活著,來點雜碎,也是每個平凡人的原貌。只不過流動在舌尖上的文明,不平凡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