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大眾讀本,十年來雄居美國心理學教材暢銷榜首

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大眾讀本,十年來雄居美國心理學教材暢銷榜首

去年今日薦書

這是每日讀本書的第496本書

【每早六點 15分鐘 閱讀一本書】

書蟲評論:向下滑動查看)

「一旦思維得到擴展,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那個狹小的領域了。」

看這本書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什麼《59秒》、《影響力》不都是這本書東拼西湊的產物嗎?這本是市面上大多數書的祖宗。

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看了幾個月才看完,實在收穫太多,書籤加了一大摞,記號筆大概都用空了一根,有空再看一遍……

為什麼我覺得這本書翻譯的很多地方都不太通順~~不符合中國人閱讀習慣。。翻譯腔挺重的。。。

這類書,應該算教材,實際上,如果做成精簡版的結論快餐書,對非學生來說,則是一個福音。

內容海量啊,總體感覺是一門還未成熟的學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很多解釋仍然只是一種「假設」。

據說很經典。 但是讀起來很無趣。估計是太學術了。 沒有《社會性動物》吸引人。估計看不完。估計能看完也得在我80歲大壽那天。

作為教材而言,算是一本好書,例子豐富也很好懂。不過讀起來趣味性不夠啊,基本就是知識大匯總,每一版本更新的例子倒是很有趣,連小威大威姚明都上來了。社會心理學的實驗還是不夠嚴謹,很多變數太難以控制,自然實驗結果也就不那麼具有說服力了;不少經典的社會學實驗在今天看來也破綻百出。

非常非常贊的一本書,值得看很多遍

絕對經典,嚴重推薦!

作者語錄:向下滑動查看)

友誼和愛情根植於公平交換回報之上。

強烈的自尊心隱藏著攻擊性。

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

一旦你形成了某種信念,它就會影響你對其他所有相關信息的知覺。

當一個人的說話速度比較快的時候,他的可信度和可靠度都會升高。

人類大部分的衝突和爭論都源於人們過於關注自己的意見而並非去尋找問題的真正答案。

聰明的父母通常不是下命令,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到了洗澡的時間了,你想要盆浴還是淋浴?」

推 薦

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持續暢銷30餘年,連續再版10次,版版優秀,越出越精。全球銷量超過300萬冊,有800多萬名讀者利用它學習社會心理學。中文版重印了50餘次,銷量逾50萬冊。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是中國乃至世界非常具有影響力、權威性的經典之作,可讀性很強,

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有人文的形象性,讀者能在快樂閱讀的同時輕鬆掌握社會心理學的知識。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涵蓋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第8版)中的大部分精華內容,從中擷取了人人都關心的有意思的主題,剔除了在一般讀者看來過於學術的內容和元素,增加了一些插圖、引言、腳註,以更加親近讀者的方式呈現,分裝組合為四本分冊,分別是《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他人即地獄?人際衝突的源起與化解》《看不見的影響力》。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自我」是當代心理學研究中最為熱門的一個主題,也是普通讀者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人們常常認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可是殊不知,我們對於自己的感覺和預測經常是錯誤的,我們無意之間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們最渴望認識的是自我,而最難認識的往往也是自我。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獻給每一個在人生中不斷求索、奮進的人:知自己、靠自己、做自己!

《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人吸引,同時也在吸引著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有著強烈的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歸屬需要,而人際吸引正是親密關係得以建立的前提。那麼,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魅力來自於何處呢?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心理學中對此已經有了完整而科學的闡述。

《他人即地獄?人際衝突的源起與化解》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他的名劇《禁閉》中寫道:「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自發地對他人產生偏見,有時會引發不同目的的攻擊行為,甚至導致雙方的衝突。在更廣闊的人類社會中,衝突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於不同群體如種族、性別乃至國與國之間。

《看不見的影響力》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提到在經濟活動中,正是市場——這隻無形的「看不見的手」,調節著供給與需求,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同樣,在社會生活領域,也存在著影響我們而我們卻不自知的力量。這些力量是什麼,有多強大?《看不見的影響力》重點介紹這些看似無形卻又影響我們的信念、推動我們行動的力量,包括違心地附和他人意見的從眾行為;說服他人的基本原理及影響說服效果的各種無形手段;群體情境對個體行為的無形影響、群體極化、群體思維等內容。

作者簡介

[美]戴維·邁爾斯 (David G.Myers), 1942年生,美國密歇根希望學院(Hope College)心理學教授,國際著名心理學家。邁爾斯著述頗豐,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經典且暢銷的教科書《心理學》《心理學精要》《社會心理學》和 《社會心理學綱要》等。邁爾斯在30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美國心理學家》和《心理科學》等。他同時還致力於把心理學知 識介紹給普通讀者,在近50種科學雜誌上撰寫專欄,包括《今日教育》《科學美國人》等。由於邁爾斯在研究和寫作上的突出貢獻,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 理學會的「高爾頓?奧爾波特」獎、美國腦和行為聯合會的「傑出科學家」獎、美國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分會的傑出服務獎以及2011年美國科學院的總統獎,等 等。邁爾斯熱愛運動,常年騎自行車上下班,每天中午都會打籃球,他還是希望學院校籃球隊的粉絲。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

作者:喜喜

時間:2007-08-23

2個禮拜終於斷斷續續的讀完了這本厚達600多頁的大本教材。這本書從個體和社會著手進行了分析。昨天終於看到了首尾之作--「臨床心理學」,總結了一點生活中的法則。

1。事實證明,樂觀的心情確實能增強對於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臟病的人多數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願參加,並且在過程中付出努力,結果會更加有效,持續的好效果也會更加持久,比如減肥。

3。每個人在取得成功的時候都會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敗的時候卻會埋怨周圍的人和環境,下次失敗的時候不妨倒過來想。

4。在吵架和發生衝突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而且對事不要對人。

5。如果你是公司的領導或者決策人甚至ceo,coo,cfo,ufo……當制定策略和銷售任務的時候不要把目標制定的過高,這樣會給下屬很大的壓力,如果沒有完成任務,會帶來更大的挫敗感。

6。在會議或群體中,當少數派非常不容易,鼓勵這種行為,並多聽聽反對意見。有時候人的從眾心理,更容易犯決策性的錯誤。

7。不要過於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關注的幾率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

8。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團體是最好的,但實試著接受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多聽聽和你意見相左的人的意見,有時會更有啟發。

9。許多重大的消極的事件帶給你的痛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同樣,興奮的事情也不會給你帶來更多更持久的快樂感。因此殘疾病痛貧窮你也會很快的適應,同樣豪宅名車並不能讓你幸福一輩子。

10。少關注自我形象,多關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際關係,才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11。團體的力量會更容易引發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團體裡面盡量控制自己,不要輕視煽動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個選擇一起給出,過了一段時間再讓對方選擇,他們會選擇第1個,如果第一個選擇過後隔一段時間再給出第2個,馬上選擇時對方會選第2個,如果你想讓對方同意你的意見,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13。「登門檻」效應,當你同意幫一個小忙,你還會同意幫一個大一點的,所以答應一件事前,想清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14。態度決定此行為,行為也會更加堅定你的態度。

15。把工作和興趣分開,為了報酬的興趣會慢慢變成負擔,而不再是興趣。

16。少看電視,色情暴力網站和雜誌,遠離那些為了PV,收視率,金錢不惜做任何事情的媒體,這些東西更容易讓你沉迷於色情和暴力之間,從而更容易引發犯罪。

17。在婚姻中,丈夫和妻子的相似性越大,婚姻也就越幸福和長久。

18。群體會減弱裡面的個體對事件的關注程度,他們都認為別人會有所反映。地鐵或者公車上,「見死不救」的場景正好說明了這個理論。

19。不要以自我經驗為準,多以客觀事實和調查數據為依據。

大概總結出來這麼多,其實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感覺到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所以做個筆記出來,就當共勉吧。

眾里尋之千百度,驀然回首,那書就在不遠處!

作者:比行

時間:2006-12-06

不知道為什麼,我向來都喜歡比較厚重的書。這類書給人一種知識沉澱的感覺,而《社會心理學》恰恰就在表面已經符合了我的口味。

這本書雖然厚重,卻並不晦澀。現在學術界有個很不好的傾向,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把很簡單的事情抽象出一個大理論來,好像我說了一個什麼專業術語,我就比別人牛很多似的。但是戴維·邁爾斯在開篇就告誡了自己以及讀者他這本書力求通俗易懂。如果看官有讀過曼昆經濟學著作的也可以了解,這些大師並不因為把話說得明白就顯得自己所知不多,而是相反。

我有個同學,今年考北師大的心理學,看到她買的那些心理學教材,我就夠了。算了,依照北師大保守的辦學理念來講,她即使考上,在未來兩三年可能會吃夠苦頭的。北師大完全把心理學變成了形而上的理論——如今國外大學所力圖避免的。倒不是說抽象思辨不重要,而是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由此,只是跟著別人已做好的工作修修補補,倒不是真正的基礎創新了。

所以戴維·邁爾斯力圖跳出抽象思辨的窠臼。每章就講幾個問題,但是用於引出這個問題的具體實例和問題解答後的實例驗證卻花了2/3的篇幅。當然,戴維的著作有很明顯的美式行為主義傾向。西方人的邏輯思維一般都很縝密,強調說話必有所根據,不能瞎說。

有這種「源頭」基調的書,我都很喜歡。但是如果只有這些,也並不能就說這本書吸引了我,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看這本書之前,我老對一個問題弄不清楚。打個比方,宿舍小江買了條裙子,我覺得一般或者更甚不好看。但是其餘的幾個人過來,都嘖嘖稱讚。我會由於一種很慣性的思維說出「嗯,不錯!」其實呢,我根本就不覺得好看。這種言行不一困擾了我很久,這與我基本的道德觀發生了衝突。我不是一個說謊的人啊,可是我為什麼要那麼說?原因,看了《社會心理學》就明白了,這是從眾效應。類似的,有好多問題在看完這本書後我都受到了極大的啟發。我覺得心理學方面的書就是應該起到這樣的目的:為人們釋疑解惑。

有時,我們作判斷需要依靠經驗,有時則是一些指導性的理論。有了這些理論,我們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或者至少避免了心理疑惑。所以我才有題目那樣的感慨,有時對書也會有那樣的情愫:相見恨晚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讀一本書 的精彩文章:

TAG:每日讀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