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不過烏江是因為愧對江東父老?烏江亭長5個字道出了真正原因

項羽不過烏江是因為愧對江東父老?烏江亭長5個字道出了真正原因

公元前202年,楚軍被漢軍圍於垓下,項羽聽到四面楚歌之後自知大勢已去,便與麾下800壯士起身上馬乘夜向南突圍,經過層層突圍之後終於來到了烏江邊「欲東渡烏江」,而此時他身邊倖存的壯士只剩下26人。在此等候多時的烏江亭長見項羽到來,急忙艤船來迎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是項羽聽後卻笑著回絕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自此,項羽便因「羞見江東父老」而蒙受了2000多年「死要面子」的貶譽。然而,《史記》先說項羽「欲東渡烏江」,後又說他懷有愧見江東父老之心而不願得渡,為什麼他與烏江亭長說了簡短的幾句話後就突然改變了心意?

我們還是從他們的對話中尋找原因。烏江亭長一開始說:「江東雖小…願大王急渡」,與項羽的想法一致可謂正中他的下懷,然而亭長接下來說「今獨臣有船」這5個字卻戳中了項羽的痛處,也是徹底粉碎了他東渡之念的根由。根據項羽所說「今無一人還」可以推測:烏江亭長的小舟容不下第二人。沒有一個江東子弟能與己一同生還,才是他愧對江東父老、放棄渡江的真正苦衷。

此時,項羽身邊還有26個壯士,為了獨活而捨棄追隨愛戴自己的部下,這是稍微有點良心的人都不會幹的事,更何況此事又落在素有「恭敬慈愛」、「恭敬愛人」之稱、被韓信視為「婦人之仁」的項羽身上,這才感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他其實不是怪上天不給他生路,怪的是上天為何只派一條船來,即上天明知道我仁慈,必不忍一人偷生,雖有一船之派,卻等於未派一船!

項羽「恭敬慈愛」的另一個表現是:雖然下定決心選擇與無法渡江的26名部下同死,卻又不忍道聲謝就把恩人打發,於是將自己最愛的寶馬贈送與他,使自己與同伴陷入無馬作戰的絕境。所以英勇無敵的項王在此前突圍時幾乎無人能傷到他,此後在烏江岸邊作戰轉瞬之間就「身亦被十餘創」,他的至誠之心也害的26騎不得不下馬,徹底陷入了絕境。

項羽不過江東,自古以來人們都被他自己「羞見江東父老」的話所蒙蔽,但也有如清初李漁等人以為這是遁詞,別有隱情。有人會說項羽殘暴殺降等劣跡,誠然如是,但每個人都有正反兩面,項羽對敵人異常殘暴的反面形象卻無法抹殺他對部下、對朋友、對恩人的極度仁慈的正面形象,這與他的對手劉邦在逃難之時將自己的親生兒女孝惠帝、魯元公主扔下車相比,不得不讓人對這位2000多年前的悲劇英雄肅然起敬。

本文由軒軒有禮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軒軒有禮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一生的兩大遺憾:未完成的革命事業,臨終前未能見愛女一面
朱元璋怕死後46位妃嬪對己不忠,恢復了已被羋月廢止了千年的制度

TAG:軒軒有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