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遇佛殺佛,逢祖殺祖」,絕大多數人不知道!

為什麼說「遇佛殺佛,逢祖殺祖」,絕大多數人不知道!

※攝影:孔子文化?小帆 侵權必究

1

為什麼說「遇,逢祖」?

乍聽「遇佛殺佛,逢祖殺祖」這句話,會透著一種自大狂妄的邪惡,因為這句話一直是影視劇遊戲中反面人物的專用語。其實,最初說這句話的人,是一位唐朝的高僧——義凈法師。他也跟玄奘法師一樣,曾遠赴天竺取經,曾被一代女皇武則天尊稱為國師。

義凈法師的原話是這樣的:「你如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遇佛殺佛,逢祖殺祖,始得解脫。

這句話其實是教導佛家弟子進行禪修的方法。佛家認為「凡有所相,皆屬虛妄」,在禪修中,要明心見義,就要看破虛妄,直指本心。禪坐中所見的佛不是佛,祖也不是祖,都是自身虛妄的念頭,「遇佛殺佛,逢祖殺祖」中殺的其實是一種執著、一種妄心。因此,佛家才有「遇佛殺佛,逢祖殺祖」這一說。

這與老子講的「道」不謀而合,《道德經》開篇老子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間有一樣東西,有一種規律,有一套法則,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是「玄之又玄」的,此即老子說的「道」,「道不遠人」「道在瓦礫」「道在屎溺」,「道」無處不在。

而真正的道是什麼?是無道,是清除掉我們心中一切雜念,概念後的那一顆本本分分、乾乾淨淨、純純粹粹的心。修身養性,明心見性。是把已有的先入為主的種種觀念清零,時刻保持空靈的精神狀態。如果按照佛法說,這就是「外道」,即心外求法。

※攝影:孔子文化?小帆 侵權必究

2

為什麼說「門前種竹,子孫享福」?

在南方很多鄉下,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種上一些竹子。雖說南方多產竹,但每家每戶都種上竹子就有些奇怪了,這與「門前種竹,子孫享福」的說法有關。

作為中國植物文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竹子,在中國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崇拜圖騰,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人精神。東方文明即是竹子文明,先有魏晉竹林七賢,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縱歌酣暢肆意……後有宋代文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還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喜愛程度可見已是非同一般。

同時作為"四君子"和「歲寒三友」的竹子不止被文人喜愛,在民間同樣有著很高的聲望,在農村人看來,竹子有著蔭佑子孫的能力,因為竹子諧音通「祝子」,還有筍通「孫」,所以人們也會在門前貼上「緣竹生筍,梅結紅實」的對聯,以保子孫運勢通順,興旺發達。

除了竹子蘊含著農民的美好寓意之外,竹子的實用性也是「子孫享福」的一點,在農村竹子的實用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編籃子、編背簍、做扁擔、做傢具。

除此之外,竹筍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尤其是冬筍,價格也是有些貴。一般農村人門前種些竹子,光賣筍子就能為家裡帶來不少的收入。

所以說,「門前種竹,子孫享福」並不是空穴來風的,其中還是有那麼的經驗總結的。

※攝影:孔子文化?小帆 侵權必究

3


為什麼說「窮不走親,富不回鄉」?

這句話原句是這樣: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不信且看席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人窮不走親,富不串鄰門,

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

世上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路行人。

有錢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勝者為王敗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

短短几句話,道出了古今中國普遍真實寫照。人如果窮了,最好還是少走親戚,要不然會遭到親戚嫌棄;相反,人如果有錢了,最好別回家鄉,因為如果滿足不了家鄉人過多的求助,背地裡你就會遭他們的詆毀和謾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草根明星朱之文大哥。在他還沒出名之前,全村人都嫌棄他只會瞎唱唱不會幹農活。家境也非常貧困,牙齒疼的臉都腫了,臉一戳一個窩。沒有錢治病,村子裡沒有一個人捨得借給他點錢治病,最後還是他的妻子,將自己的長頭髮剪掉賣了100多塊錢給他治的病。

然而在他一夜之間出名有錢後,全村人的態度也也發生了360度大轉變:這傢伙有錢了,發大財了,找他借去!好像朱之文靠他們才掙到錢一樣,理直氣壯上門借錢,還理直氣壯明不還錢。「他的錢花不了,誰還想著還給他。」


這就令人心寒了,雖然朱之文成名了掙錢也比以前容易,但是他的錢都是自己掙的,借錢不還還有這樣的歪理?

「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這句話看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這句話也有一定正面積極意義,也在提醒我們,人在窮的時候,應該知恥後勇,窮則思變,越是困境,越要冷靜,依靠自己,盡量少麻煩親戚。即便有親戚要幫襯,也要婉言拒絕;沒有脫貧期間,親戚間必要的走動不可缺席,但要適當說出自己當下的情況和態度,便於親戚們的理解和欣賞。只有這樣,才能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莊子:兩則寓言,道盡人間生存之道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