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人事件屢屢發生!數量不斷增加!誰來管管城市流浪犬?

傷人事件屢屢發生!數量不斷增加!誰來管管城市流浪犬?

來源:新華社

作者:新華社記者朱國亮、程迪、梁建強、柯高陽、傑文津、劉碩

「瘋狗已咬傷多人,請大家互相轉告,並注意安全!」6月中旬,湖北通城一條提醒瘋狗咬人的消息在網上廣為流傳。當地疾控部門稱,先後有20多人被咬傷。多名民警攜帶網槍、警棍等設備在城區搜尋,最終在市民的配合下將傷人犬只進行了處理。

這並非個案。近來,多地頻曝流浪犬傷人事件,引發公眾關注。「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相關法規、措施落實不力,管理手段滯後,隨意棄養犬只的行為屢見不鮮,一些地方流浪犬數量出現明顯增長勢頭。

感到厭煩隨便丟棄,流浪犬數量明顯增加

記者在長春、武漢、重慶、南昌等地走訪時發現,一些人口稠密、環境相對較差的地方經常出現流浪犬,有些流浪犬被周邊居民定時投喂。

由於很多城市都沒有真正落實寵物犬登記制度,因此,寵物犬的數量無法統計,流浪犬的數量更無從知曉。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杜帆介紹,協會做的一個調查抽樣顯示,僅武漢一個城市,市民養的寵物犬估計有數十萬隻到百萬隻。

多位動物保護人士說,飼養寵物沒有門檻且實際登記率低,養犬成為很隨意的事。有的人高興時抱回一隻,感到厭煩時就隨便丟棄,流浪犬的數量日益增加。

南昌市犬只留檢所負責人胡志強說,所里有300多隻流浪犬。目前,當地加強了路面巡邏力度,每天三台車在全市巡邏,被收容的流浪犬數量以每周10多隻的速度增加。

據悉,在蘇州市公安局下轄的6個犬類留驗所,自2016年以來留驗犬只共63125隻,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流浪犬。

重慶民間愛心人士楊玉華介紹,她參與創辦的救助基地現共有1100多隻流浪犬,僅今年前5個月就救助了100多隻。由於流浪犬數量太多,基地爆滿,目前正在擴建。

對棄養者難以追責,收養費用負擔沉重

近年來,不少地方都出台了養犬管理規定或條例。北京、上海、遼寧等地出台的養犬管理規定或條例明確,不得遺棄所養犬只,否則要承擔相應責任。但這些規定並沒有阻止流浪犬數量不斷增加。

多地公安民警表示,由於缺少線索和證據,除非主動現身,否則很難找到流浪犬的主人,更無法追究其相關責任。

據悉,目前的流浪犬中,除了一小部分是繁育出來的「二代流浪犬」,大部分都是被棄養的。流竄在城市角落的流浪犬多數有傷病,其中瘦小或殘疾的流浪犬大多長期生活在垃圾堆附近。

另外,走失也是流浪犬增多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居民區,記者看到,不少養犬人士並不給犬只拴鏈繩,任由它們在道路或小區亂跑,走失風險很大。有的犬主人稱,不拴繩是不想讓寵物感到束縛。當然,同時也是覺得牽繩不方便自己活動。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流浪犬中不乏大型犬甚至烈性犬。記者在長春、武漢、重慶等地發現,在一些鬧市區和花鳥魚市場,有不少大型犬和烈性犬的幼崽在出售。在相關網路論壇和交易網站上,不少人大肆買賣烈性犬幼崽。動物保護人士稱,飼養大型犬、烈性犬違背相關法規條例,且成本高,很容易發生棄養,並導致病犬傷人。

流浪犬不斷增加,政府收容、餵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蘇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副支隊長郭文華介紹,蘇州市區的一所犬類留驗所,除場地租金和人員工資以外,每年包括狗糧、消毒等在內的日常維護費用約20萬元。一些動物保護人士告訴記者,不少民間收養救助基地都是志願者籌錢甚至借錢運營,維護運營成本很高。

目前,北京、南昌、蘇州等地已經啟動市民領養流浪犬制度。南昌市犬只領養窗口自今年1月21日開放以來,有64隻流浪狗被領養,其中幼犬20隻。不過,市民領養流浪犬大多看重品種與顏值,往往願意選擇金毛、哈士奇等名貴犬收養,普通流浪犬乏人問津。

強化飼養法律責任意識,倡導公眾多領養少買賣

在蘇州、長春等地,公安機關和社區物業等多部門採取發放告知書、免除相關收費等措施,呼籲公眾提高依法文明養犬意識。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應完善小動物保護相關法規,進一步強化責任追究,減少棄養等行為。

通過科技手段提高管理能力,減少不負責任的飼養,也是有關部門努力的方向。從去年開始,蘇州給登記辦證的犬只身體內嵌入晶元。晶元上有主人和犬只的信息,寵物即使丟失也能快速找回,同時可有效防止棄養。

南昌市流浪犬民間收容基地、益善愛護動物協會會長李蘭說,救助機構可與寵物醫療機構合作給寵物做絕育手術,減少流浪犬數量。

杜帆說,一些民間社會組織可以承擔流浪犬收容、餵養等職能,有效彌補地方相關部門資金有限,設施不完善和規模不大等短板。因此,可以探索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流浪犬的處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太監高手」的「戰力」可怕在何處
督鄂18年,張之洞推動第一次中部崛起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