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主義」與「天地良心」——中西文化的思想底格

「理性主義」與「天地良心」——中西文化的思想底格

互動

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台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屬於兩種異質文化,這是盡人皆知的普通常識。如果說「路向」相異,意思是說,中西兩種文化在各自的「路向」的行進中,對自然界和對人類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形成各自的思維模式,並且成為各自的文化屬性。人們一望便知,某一概念是屬於東方的,或西方的。

例如,中國有先秦諸子、漢儒宋儒,有儒道釋三合一,等等。其內容無論多麼龐雜,多麼學派林立,但使用的概念(或範疇)一望便知是中國的。西方從希臘迄於今,內容無論多麼繁複,學派林立,各有主義,但使用的概念(或範疇)也一望而知是西方的。

張東蓀先生有一段話,我以為講得很中肯:

「中國與西洋,思想上學說上的不同必有些是出於思想的底格有不同。思想的底格所以如此而又必是出於民族的心性。中國人所用的範疇便是代表中國人做思想時的布局。就是中國人思想根底下所伏存的格局,這種格局不是一二個思想家所自由創造的,乃是代表全民族、即是由全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上把其經驗積累而成的。思想家對於概念可以創造新的,而其所使用的範疇則必是那一個文化中所久有的,所公同的。」

那麼,中國和西方的「思想底格」定在哪裡呢?我的簡單概括是,西方的「思想底格」是「理性主義」,從古希臘起就講「理性」,基督教神學統治時期,上帝是「理性」的化身,人文主義使「理性」重新屬於人。近代科學技術的哲學文化基礎毫無疑問是以理性為指導的自然哲學。

中國的「思想底格」,我想可以通俗地用「天地良心」四個字來概括。這四個字是從李慎之先生在北京的一次演講題目借用過來的(那次演講我沒有去聽,所以這裡的解釋是我自己的)。

「天地」是「天道」,「良心」是「人情」。「天地」裡面有自然哲學的成分,但很少,語焉不詳,如墨、荀、張載、王夫之等。

「良心」指的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道德標準,這在傳統文化里是大量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點。「天人合一」里的自然觀含糊,而且很快就與道德結合起來了;敬天、畏天,開始或是對自然界因不解而生敬畏的感情,然而等到提出「仁與天地一物也」,「有道有理,天人一也」等的時候,那「天」便成為「體仁」的道德化身,而不是物質的和自然意義的「天」了。

如果按照康德的「理性」構架,凡哲學都是含自然哲學和道德哲學兩類的。前者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後者解決「應當是什麼」的問題。在中國,宋儒也有所謂「尊德性」和「道問學」:陸九淵側重「尊德性」,朱熹偏重「道問學」。後來朱熹說他的「道問學」是為了更好地「尊德性」。所以在中國道德哲學終是重於自然哲學的。而西方則較為側重自然哲學。

康德和費希特都把道德看得很重,但那是知性和理性發展、升華的必然結果,不是只靠人的行為規範可致的。因此,西方是「理」重於「情」,注意力側重在對自然的探索上,重「理」必重「知」。中國是「情」重於「理」,注意力放在人際關係的「平衡」上,重「情」必重「德」,重視道德的約束和情操修養。

「思想底格」的不同,延續下來,就形成了不同的傳統。在雙方相互隔絕的漫長歷史時期,彼此不發生誰影響誰的問題,只各走各的路,形成了各自的一重自然、一重道德的文化形態。

圖片源自網路 侵刪

《中西之交》

作者:陳樂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小書 的精彩文章:

哈代與艾略特,誰才是英國詩歌的主流?
艾略特,一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英語詩人

TAG:大家小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