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暉:文學:永恆的藝術存在

王暉:文學:永恆的藝術存在

文學:永恆的藝術存在

王暉

主持語:

這組關於「讀圖時代」和「文學存在」的文章中,陳定家研究員從傳統與新生的角度,闡釋了文學在圖像主導的文化潮流中並未「消亡」;王晴飛博士認為影視媒介的出現並非是對文學話語空間的擠壓,更不會導致文學的終結;王暉教授強調「文學性」在任何時空都不會消失,作家應創作出不只有「圖」、更有永恆的經典的意味的文學作品。這些意見,對身處讀圖時代的讀者是智慧的啟迪,也給了日益「邊緣化」的文學人以責任和信心。

——劉川鄂

文./

這些年,不斷聽到或看到與紙媒相關的書店關門歇業、報刊倒閉關張的消息,與此相對應的是,以電腦網路、智能手機、影視動漫等為互動融合平台的全方位「霸屏」,大有「讀圖時代不讀書」之勢。面對這樣的情狀,如我一般伴隨報刊長大的紙媒擁躉多少有些惶惑和失落,不知道是否真的「印刷時代」正在式微,「讀圖時代」已經來臨?實際上,隨著本世紀以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閱讀終端的迅猛發展,「讀圖時代」的腳步不期而至且不可阻擋。這裡的所謂「讀圖」之「圖」,我以為至少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基於傳統印刷媒介的理解,即存在於傳統印刷品中與文字相對應的「圖畫」、「圖片」或「圖表」等;還有一種則是建立在並不依賴於印刷媒介生存的無紙化電子化的新媒體——手機、電腦、IPAD、VR,再加上電影和電視等之上的「圖像」、「影像」等。後者對於曾經作為印刷媒介「寵兒」的報紙雜誌書籍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而依賴於紙媒化生存的文學自然也未能倖免於其中。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者對此有著某種「先知先覺」。加拿大傳播學巨匠麥克盧漢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曾描述過這樣的景象:「電視來臨之後,許多東西都行不通了。不僅電影,而且全國性雜誌都遭到這一媒介的沉重打擊。甚至連環漫畫的發行量也銳減下來。」美國批評家希利斯·米勒則在本世紀初直言不諱地指出:「技術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媒體的發展,正使現代意義上的文學逐漸死亡。我們都知道這些新媒體是什麼:廣播、電影、電視、錄像以及互聯網,很快還要有普遍的無線錄像。」

事實果真如米勒所說「文學逐漸死亡」了嗎?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文學及其媒介所遭遇的巨大衝擊確實前所未有,但斷言讀圖時代來臨,「文學已死」,似乎為時尚早。因為一方面,文學所依憑的印刷媒介或許會淡出、甚至會退出當下社會文化的舞台中央,但不可能絕跡;另一方面,正如本雅明所說:「每一種藝術形式的歷史都有危機時期」,文學的個體形式也許會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再繼續向前發展,或消失,或是成為凝固的樣式,諸如古希臘悲劇、元雜劇、話本等等,但「文學性」不會喪失,它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恆性」。即使是米勒,他在另一個層面,應該說是一個更高層面上也肯定了文學的「永恆性」——「如果一方面來說,文學的時代已經要結束,而且凶兆已出,那麼,文學或『文學性』也是普遍的、永恆的。它是對文字或其他符號的一種特殊用法,在任一時代的任一個人類文化中,它都以各種形式存在著。」(希利斯·米勒《文學死了嗎》)因此,「文學性」驅使文學「代代無窮矣」,也會使得某種文學樣式以轉換生成的方式「起死回生」,譬如本雅明所言:「古希臘人創造了悲劇,隨著古希臘人的消亡悲劇也消失了,但數個世紀後再度復興。」這裡強調的是時間要素對於文學興亡的意義。當然,從空間意義上來說,文學的存在方式也是可以轉換生成的,譬如當下盛行的網路文學。這類文學儘管打上了「網路」的印記,附帶了「網路」思維和表達方式,但以語言文字為符號、表達寫作者審美意識和情感的本質沒有變,這相當於轉換了一個媒介平台、一個全新的「閱讀器」,不能不說文學在電子傳媒中重新獲得了生機。

在我看來,「文學性」的本質和魅力在於它具有強烈個性的「藝術性」。這種特性相對於複製化與快餐化的圖像和影像,所給予人類精神的作用更為深入、更為長久,是其它文化產品難以替代的。當然,這裡所言具有「文學性」的文學當是經過時空歷練與淘洗的中外經典作品,而非一般大眾化文學,因為後者更多地體現出來的氣質並非藝術性,而是商業性。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其歷史源遠流長,從口傳到文字,載體有變,但內涵不變。只要人類有精神需求,有審美需要,文學就不可或缺。文學是情感的藝術,只要人類沒有喪失情感,文學就有其獨特的作用。文學是創造的藝術,只要人類沒有喪失想像力,文學就有存在下去的理由。相比影像,作為語言文字藝術的文學在形象塑造、情感傳達和心理表現等方面具有顯見的獨特性。就形象塑造而言,影像的「形象」無疑是直觀、甚至是動感的,具有視覺和聽覺的衝擊力,而且老少皆宜、不需要觀看的「門檻」。但這種「形象」亦存在偏重外在樣貌和肢體行為、難以刻畫人物內在複雜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的局限性。由演員飾演的角色固然生動直觀,但也存在形象定於某個演員的角色固定化問題,譬如87版電視劇《紅樓夢》里的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歐陽奮強飾演的賈寶玉等。從受眾接受來看,形象認知的多角度、多層次和豐富性就必然大打折扣。而文學中的形象塑造則不同。這種形象雖然設有欣賞「門檻」,譬如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水平、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藝術感受能力,還需要通過語言文字間接建構形象,而不是如影視那樣直接呈現形象,故而缺乏視覺和聽覺衝擊力的局限性顯而易見。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文學形象卻能夠極大地調動起讀者的想像力,促使其構建多樣而並不定於一尊的形象,此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另外,文學在時間和空間的表現上具有極大自由度,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都可以在文學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示。對於潛藏於人物形象內在心理世界的那些意念、思想、潛意識的描繪和揭秘,文學表現的深入度和細膩度也是所有藝術形式中獨一無二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不承認「一部文學作品,不是一件簡單的東西,而是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係的一個極其複雜的組合體」。(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文學性」所給予讀者的正是自由、創造、情感、個性等「屬人」的關鍵性元素,其跨越時空而凸顯的「人學」品格,使之永不過時、歷久彌新。

因此,無論如何,「讀圖時代」不僅不可以放棄文學的存在、無視文學的作用,相反,還要努力提升文學的基本品質,築牢創作、文本和接受等文學活動的基本環節,讓文學發出更多更亮的光輝,以此燭照人生與社會。從作家角度上看,他們是文學創作的主體,他們要以語言作為符號構建藝術形象,以形象為介質傳達其自身對自然、社會及人類精神世界的看法,以想像為翅膀舒張自由的情感。在當下這個充斥著浮躁與功利的社會,尤其需要作家秉承「經典詠流傳」的理念和定力,創作出有別於快餐文化的文學精品,以滿足讀者更為高端、更為深層的精神需求。文學文本是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的「標的」,在文學的所有活動中處於核心位置。作家的任務是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讀者則期待好的作品問世。也就是說,無論作家有多少種創作動機,無論讀者有多少閱讀期待,對好作品的訴求其實是這個供求雙方所共同希冀的。進一步講,在「讀圖時代」,文學仍然是以影像為媒介的影視之母,所謂「劇本為一劇之本」。優秀的影視作品,除了需要具備好導演和好演員之外,好編劇也萬萬不可缺席。「編導演」之鐵三角,中外堪稱經典的影視劇概莫能外。「讀圖時代」的文學存在,還要觀照其接受群體,特別是一般讀者之外的「90後」和「00後」等年輕群體。局限於自娛自樂小圈子的文學、不關注受眾需求的文學,在「讀圖時代」恐怕真的難以生存。與習慣於紙媒閱讀的父輩和祖輩不同的是,「90後」和「00後」這一群體伴隨動漫、網路和電游成長,手機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圖像和影像成為他們認知世界、想像世界、創造世界的重要元素,對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巨大。有責任感的作家們需要真切關注這些年輕群體的訴求,了解其生存狀況和心理狀況,深入把握其對於文學藝術作品的態度,以極大的寬容看待這一群體所追求的娛樂化效果、極富衝擊力的視聽、「重口味」體驗等等,明確這些無一不是他們面對生存、生活和生命進程的諸多不易,甚至是艱難時刻的應對方式。在順應、呼應這一群體審美訴求的同時,作家們還應當通過各種展示「平台」,以文學的形象感染他們、以文學的精神提升他們、以文學的力量激發他們,使他們通過閱讀得知,「讀圖時代」不止有「圖」,更有永恆、經典的文學存在。

用「融媒體時代」而不是用「讀圖時代」,或許能夠更加真實地描述當下的媒介態勢。「融媒體」並非某一種媒體的具體形態,而是多種媒體互動整合的一種傳播「平台」,即報刊書籍等傳統紙媒、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傳媒,以及手機、電腦網站等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新型媒體之間的共存、共通和共融。當然,萬山匯聚必有主峰。當下媒介的「主峰」非互聯網莫屬。這是一個文字與影像、固定與移動、單向與多維的媒介共存時代,這也是一個求同存異、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里,作為永恆的藝術存在,文學理當承繼傳統、與時俱進、重煥英姿。

責任編輯:何子英

《長江文藝》2018年第6期

—END—

《長江文藝》2018年第6期目錄

小說坊

中篇

平安獨山子|周李立

回鄉之路|鄭局廷

破碎故事之心|鬼 金

白日夢境|弋 鏵

金博士|王瑞芸

大故宮

午門以深|祝 勇

筆記本

行走在伊斯坦布爾的「呼愁」中|蔚 藍

詩空間

虛構的情感也可以灼熱異常(9首)|巫 昂

中年識見(9首)|黃 斌

秋分日過河(10首)|汗 漫

自由談

讀圖時代:為文學視像化一辯|陳定家

圖像時代的話語與文學|王晴飛

文學:永恆的藝術存在|王 暉

三官殿

可見之詩 |劉 鵬

刊中刊

稻穀,它好嗎|豐 靈

翠柳街

有沒有一條路通往雲端 |吳佳燕

《長江文藝》2018年第6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文藝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黃斌:中年識見

TAG:長江文藝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