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下第一水神廟濟瀆廟地域特色

天下第一水神廟濟瀆廟地域特色

早就聽說中原河洛地區有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不僅有著愚公移山、女媧補天等美麗的民間傳說,而且也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和天下第一水神廟的所在,這個地方就是河南濟源。

自遠古以來,濟源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至今仍生機盎然,散發出中華文化之謎的無窮魅力,吸收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去一探究竟。

從著名八大古都之一的洛陽出發,沿高速公路北行約一個小時車程,即到了濟源。這裡背靠太行山、王屋山,前臨黃河,是北西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惟濟水源自王屋山向東流去。

濟源之得名即為濟水之源。濟水是一條古老的河流,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號稱江河淮濟「四瀆」。相傳大禹治水後建立夏朝曾定都原城扵此。濟水雖因涓涓泉水細流而匯成大河,後穿越黃河而自清,又三次沒入地下,三次現於地面而後奔向大海。此即濟水「三洑三見」之傳說。

今濟水雖已不存,讓黃河改道併入,但源頭始終未曾改變,就在今濟瀆廟處。而留扵後世的濟南、濟寧、濟陽、齊河等縣市地名均因濟水流經而得名。雖眾所紛紜,但濟水之謎也成為中華文化之謎之一讓人們神而往之。

更有意義的是,它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尤其深刻。古代所謂「清官」一詞,即源於此。清官又稱「清流」,就是指濟水。因那時黃河泥沙多,十分渾濁,而濟水源出於山泉,十分清亮,雖與黃河並行且穿越三起三伏,但仍能保持潔來潔去的本質不變,所以自唐代以來就被封為「清源公」,成為當清官的象徵和榜樣,是反腐倡廉的精神力量所在,不僅在官場,而且在社會上具有廣泛的影響。

儘管濟水後來被黃河奪了道,但在下游至今仍留下了一小段,在山東齊河縣境內,名叫大清河。後來齊河縣委縣政府將它整理疏浚,以齊河八景和齊州塔為鄉愁文化主題,建設成為全國首例生態「八景文化」大清河風景區。這樣,長達數千里的古濟水雖然在歷史的風雲中消失了,但它還是保存下來這一頭一尾,訴說著美麗而動人的中國水故事。

說到濟源,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文化古迹遺存就十分豐富,現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七處,其中以濟瀆廟最為寶貴珍稀。古之「四瀆」均建有水神廟祀之。長江有江瀆廟,原在湖北秭歸,後因三峽水庫修建搬遷重建。黃河的河瀆廟在河南鞏義,因水毀而扵清代重建規模較小。淮河的淮瀆廟在河南桐柏縣廟宇已毀。惟有濟水的濟瀆廟是現存水廟中規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為完好的龐大古建築群。

濟瀆廟是祭祀濟水神和北海神的廟宇。濟水神自古被封為「北瀆大濟之神」,唐時被皇家封為「清源公」,宋封為「清源忠護王」。該廟初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年),現尚存自宋元明清各朝代古建築,其十餘種建築類型大多為古建珍品,被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譽為「中原古建寶庫」,其文物價值可稱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古代建築博物館。

濟瀆廟位於濟源老城西北,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呈「甲」字形,總佔地面積8.7萬平方米,約130畝,現存古建築23座共72間,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

主體建築排列在三條縱軸線上,前為濟瀆廟,後為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有天慶宮。是古代祭祀勝地,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為濟源一大勝景。人們來到此處,立刻就被一座氣勢不凡的牌樓式建築所吸引,這就是濟瀆廟山門「清源洞府門」。主體為三間四柱懸山造,以厚泥牆代夾桿,二側設掖門,尤以檐下九踩重翹重昂斗拱最為氣派,是牌樓型制的高等做法,為河南省明代木牌樓之冠。

入門後經長長甬道,再過二門清源門,三門淵德門,便來到一所大型廊院。這裡是全廟的祭祀主空間,其主體建築淵德殿雖毀於戰火,但基址仍清晰可見。難得的是,主殿與其後的寢宮連成一工字型布局,這正是宋代的一種典型的極富特色的殿宇型制。尤其是與之相配置的大型廊院,內轉82楹,外轉94楹,圍合完整,規模宏敞,韻味十足,也是自唐宋以來盛行的古代廊院制組合形式的典範。經1936年著名古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來此考察驗證,象這種工字型殿宇加廊院制二者相結合的實例能留存下來,實在是國內罕見的古建奇蹟。

而另一個奇蹟更令人驚嘆。廊院後的水神寢宮是全廟一大珍品,建於北宋初開寶六年(937年),為河南省年代最早,型制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築,至今已逾千年,造型古樸雄奇,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轉角及三面圍以土牆,敦厚結實。尤為可貴的是檐下斗拱,前檐為五鋪作重抄單拱偷心造,承挑寬大出檐,碩大雄健,剛勁豪放,頗具唐代遺風。而其後的臨源門為元代建築,同樣用斗拱真昂做法,連同其它明清主要殿宇均採用級別高等的官式斗拱型制。

可以看到,就在這一處古建築群中,作為中國木結構體系最有代表性特色的斗拱構件,如何從雄大粗壯的受力構件演化成為精麗纖細的裝飾構件,系列性地展現了千年演變發展的歷史,其脈絡清晰瞭然,對比鮮明,就象一部生動的古建教科書,及其現場課堂,學生們來此學習考察必大有裨益。

出了廊院過臨源門便來到北海祠,這裡是展現濟水源第三個奇蹟的地方。

北海祠是濟瀆廟的延續部分,專祀北海神的祠廟,也是東西二源的出處,濟瀆廟選址於此也就是這個原因。北海祠為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式布局,東西兩大水面佔據廣闊空間。東池位於主軸線上,現存主要古建為龍亭,明代所建,造型通透輕靈,周有廊、橋、亭等配置。

據載,原祠規模範圍更大,主殿北海神正殿還有遺址可尋。西池更為開敞浩闊,煙波拂柳,一派泉林秀色。更為稀有的是北海祠內保存了一塊北宋時期萬字形石勾欄構件,為國內同類構件僅存的孤品,十分難能可貴。望著那北海祠清麗的湖中泉水,遙想那數千年的風雲變幻,古老的濟水現雖與黃河同體,不見了蹤跡,但這一脈息尚存,源之活水終其不變,足見濟水之靈異,令人崇敬。

把中軸線上的院落看完後,再參觀西軸線上的天慶宮和東軸線上的御香院,就會發現在濟瀆廟總體布局上的第四個奇蹟。這就是甲字形總平面形態。左中右三條縱軸並列,四個主要院落相套,而前伸出的甬道長近二百米,使整個布局與一般寺廟大異其趣,這在國內古建築群中極為少見。而且令人稱奇的是這一甬道竟與主軸線成一折線相接,向東偏轉,恰如當地民間傳說,此地為龜甲卧地,有「神龜探海」的風水象徵寓意。就全貌而言,北牆呈外凸半弧形,與南牆方正對比體現天圓地方的宇宙自然觀。這些謀劃顯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奇思妙想之才情。

當站在甬道上從清源門回首向北望去,並列的三條軸線上竟有三件逾千年的遺存收攬於我們的目光。除了廊院中的宋代寢宮外,還有西部的天慶宮玉皇殿前的一株千年古柏,號稱「將軍柏」,粗壯高大,樹榦蒼勁,枝葉繁茂。

東部御香院有一段古老的夯土圍牆,用糯米汁膠結,為唐代所築。殘存至今,長二十餘米,高四米左右,痕迹斑駁,仍十分結實。這左中右「一樹一殿一牆」三個千年古迹集於一處,共同述說並見證著濟瀆廟前世今生的滄桑興衰故事,這第五個奇蹟即使在諸多奇蹟中也是難能可貴的。

除上述之外,在廟內保存的眾多亭閣、雕塑、碑刻、古井、橋渠中,還不能不提到一座碑亭的奇事,其意義的重大也非同小可。這就是第六個奇蹟「大明詔旨碑」。此碑前些年才從地下被發現後挖了出來,就在出土處建了方形碑亭加以陳列。正是由於這塊石碑的發現,才解開了五嶽四瀆命名的歷史爭議之謎。石碑全稱為「太祖改正岳瀆神號詔」,立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乃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所頒,為重新改正命名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等國家祀典的名山大川而正式「天下昭告」,以宣示皇權至上,同時也解決了明以前禮制不全,名號混亂的歷史爭訟。這塊碑數百年長期湮沒於地下,今重見天日,也為現在四瀆之名找到了憑證,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此碑通高近五米,碑首雕刻六條蟠龍,坐於贔屓之上,高大雄偉,氣度非凡。碑身文字碩大,為明初書法大家詹孟舉所書,筆力逎勁,工整謹嚴,堪稱楷書一絕,所以此碑的藝術價值也非同一般。

「四瀆」祭典作為國家重要禮儀典制,自古都受到皇家高度重視。據《濟源縣誌》所載,每年逢近冬至,都要選擇吉日,朝廷派出欽差大臣攜聖旨前來主持祭祀大典,聲勢隆重,儀仗顯赫,拜祈水神海神保國泰民安。自唐宋以來舉凡國之要事,如征伐戰爭,改朝換代,甚至皇家成員的生死災病等都要向濟水神祭告。明清後,更增加了民間活動和道教活動,場面更是熱鬧非凡。近年來,停止多年的祭祀活動開始恢復,結合廟會文化商貿交流,每年參加廟會的幾乎達到三、四十萬人之多,不但大大彰顯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加深了城市文化記憶的弘揚,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

易經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上述濟瀆廟的六大聖跡集於一地,似乎暗含了如此寓意,是無獨有偶,還是機緣巧合?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中華民族對水有特殊的深情和理解。從大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到對水的崇敬與感恩交織在一起。上善若水,成為了對崇高品德善行的一種操守法則。水有潤澤、柔和、謙恭、包容、順應五德,成為了對高尚人格修養的一種追求。

當今時代,水資源仍是在可持續發展中值得倍加珍惜和愛護的命脈。濟瀆廟所體現的水神文化向我們昭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在瞻仰之餘,筆者有感於此,衷心奉贊七律一首:

波揚四瀆威名傳,

今世惟余濟瀆源。

古建集成皆國寶,

奇木蒼盛越千年。

西出王屋藏行勢,

東入海疆不復還。

三見三洑靈氣在,

水神當又湧甘泉。

願濟瀆廟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認真的保護、傳承與弘揚,煥發出新的生機,再次湧出更加豐沛的清麗泉水,灌注於新時代的中原大地。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