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誰將在自動駕駛車競賽中拔得頭籌?

誰將在自動駕駛車競賽中拔得頭籌?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自動駕駛車首次公開亮相其實是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在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中展出的「飛向未來」(Futurama)模型。汽車製造商設想在「溫暖的陽光、新鮮的空氣和整齊的綠化車道」上,汽車能夠自動駕駛。時至今日,在79年後的2018年,由於新的感測器技術、高解析度(HD)製圖技術的進步、分析技術的提升以及深度學習等方面的創新,使得自動駕駛車成為現實。

預計在2030年之前,道路上每4部車中就有部1部是自動駕駛車,但是,哪一家公司能夠在這場競賽中領先——率先推出能夠在公共道路上自動駕駛的車子呢?

為什麼需要自動駕駛車?

我們並不是真的那麼需要自動駕駛車——開車其實沒那麼複雜。然而,當出現問題時,後果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安全和降低道路死亡/嚴重事故次數,是推動自動駕駛車進步的主要原因。這使得自動駕駛車成為一項必備要求,當然,它還有更廣泛的好處,例如減少交通堵塞和污染以及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老年人、身障者和盲人的行動性),同時還可以減少燃料的使用。

儘管現在的車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安全,但是由於車禍讓太多人失去了生命——94%的事故都是人為失誤造成的。根據英國交通部(Department for Transport)統計,2017年,英國有超過27,000人在車禍中喪生或者嚴重受傷,還有176,500人因車禍受傷。重點是我們應該知道,英國的道路安全程度在整個歐洲排名第四,因此,對於那些不太關注道路安全的國家來說,這些統計數字只會更高。

對於政府和廣大的社會來說,減少這些因交通事故亡的數字是當務之急。諸如自動緊急煞車、車道偏離警示和行人偵測等功能,將會減少對於薄弱環節的依賴——駕駛人,從而對於減少事故和死亡人數帶來正面效果。

自駕車競賽開跑

自動駕駛車可能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最令人振奮的大事之一;然而它也被過度炒作了。這一波浪潮從2010年Google率先推出自動駕駛車開始,至今這場競賽仍在繼續,從未真正消失。關鍵在於自動駕駛車即將到來,但並不像之前預測的那麼快。

業界專家將自動駕駛定義為五個等級,分別代表車子在多大程度上接管人類駕駛的任務和責任,以及車輛與駕駛人之間如何互動。

?等級1 (Level 1):駕駛輔助。駕駛輔助系統提供一些可支持駕駛人的功能,如自動巡航控制和自動緊急煞車,但並不控制駕車。

?等級2 (Level 2):部份自動駕駛。駕駛輔助系統可控制部份駕駛功能,但仍由駕駛人繼續駕車。

?等級3 (Level 3):高度自動駕駛。在某些情況下,駕駛人可以離開駕駛任務很長一段時間——有人把這項功能稱為「視線偏離道路」。例如,最新的奧迪(Audi) A8轎車可實現這一等級功能。

?等級4 (Level 4):全自動駕駛。車子可以在城市或高速公路等特定區域內長時間自動駕駛,但必須有駕駛人在車內隨時準備接手;駕駛人在其他時間可以看雜誌或其他事情。

?等級5 (Level 5):完全自動化。駕駛人可以「把手放下、眼睛閉上、大腦放空」。這意味著無需駕駛人在車內,車上的人都是乘客,當然車子也不再需要方向盤了。

很多新車型都具備Level 2的功能,主要集中於中型家庭房車。然而,從產業面來看,我們幾乎只觸及了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表面,現在的功能還無法實現完全自動化。然而,一些報紙的標題都在大肆宣傳完全自動駕駛就在眼前。

在未來三年內,第一款在道路上行駛的完全自動駕駛車將會是「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或robo-cab),其自動化等級可以達到Level 4或Level 5。

這些車輛的擁有與管理主要來自計程車服務營運商、共乘服務供應商、科技領域的新進者與OEM,他們根據時間或者里程數收費,提供出租服務給消費者。「自動駕駛計程車」將為使用者提供「按戶接送」(door-to-door)服務,讓使用者在旅途中能繼續工作、休息或者娛樂,同時也使其能與其他通勤者共乘並分攤車費。

誰在做什麼?

汽車產業的投資和結盟行動非常活躍。沃爾沃(Volvo;隸屬於中國Geely吉利汽車)和優步(Uber)達成了一筆3億美元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採購交易;通用汽車(GM)斥資5億美元入股Lyft,同時與Uber合作覆蓋其他客戶基礎。此外,為了確保在這場競賽中勝出,Uber、Lyft等公司都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我們還看到一系列的自動駕駛平台,其中很多都來自中國,如百度(Baidu) Apollo、騰訊(TenCent)和阿里巴巴(Alibaba)也蓄勢待發。此外,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正連手建構大型的軟體合作夥伴關係,以期成為部署自動駕駛車的首選合作夥伴。

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和福特(Ford)打算在今年部署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汽車製造商們也在採取與共乘公司同樣的策略,著眼於擁有自家車隊以提供「汽車即服務」(Car as a Service,CaaS)的機會。例如,福特和GM都分拆出獨立的共乘車公司,與目前的滴滴出行(DiDi)和Uber等公司展開競爭。

在中國,百度正在多個城市中測試自動駕駛車,至少有五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取得了在美國進行測試的執照。BMW和豐田(Toyota)也與中國公司合作,展開早期自動駕駛車的開發,而雷諾(Renault)、日產(Nissan)和三菱汽車(Mitsubishi)則與滴滴出行合作,推動共乘服務。

Waymo在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時間表方面非常積極,並且已經獲得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營運這項服務的授權了,最早將於2018年底開始。目前還有多項試驗正在進行中,將有助於確定高度複雜的城市環境需要哪些因應技術、需要哪些基礎設施來支持進一步的推廣,以及需要政府監管和法律如何涉入,以確保自動駕駛車的穩定過渡。

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在邁向「自動駕駛計程車」的過程以及最終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車之路,其目標在於使每英哩的駕駛成本降低到某個點,讓用戶質疑是否還值得自己擁有一輛車。

考慮到新世代的年輕人不再認為擁有車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車輛所有權的版圖將發生重大變化。最終的贏家將會是使用這些服務的消費者,只需很低的價格就能透過Lyft、Uber、BlaBla、滴滴出行等公司提供自行駕車或以共乘方式乘車外出的服務。讓自己的車子大部份時間都放在停車場不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使用者更願意為CaaS服務付費,而非購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子,這同時意味著諸如保險、定期驗車以及汽車牌照稅與燃料稅等費用將不再是車主的責任,而是屬於擁有這輛車的服務供貨商。

CaaS服務的主要吸引力是免除了用戶的一些費用,這個費用可能高達整個服務成本的70%。扣除一些個性化的駕駛需求,成本會大幅的降低,從而使這個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服務成本削減到每英哩1美元,比自己擁有一部車更經濟方便。

我們可以想像自動駕駛車的未來場景,使用者只需打一通電話,就可以讓自動駕駛計程車到府接送。如果你要外出上班,汽車OEM或共乘服務供貨商就調派在用戶行駛路線上的自動駕駛車,從而使車子的使用率急劇上升。而當結束工作後,使用者預約類似的服務,就能順利地被接送回到家中。同樣地,你不必再親自開車送孩子去學校,只需要將孩子交給安全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它就會通知你孩子安全到達學校的情況。

展望未來

自動駕駛車是一個價值數兆美元的硬體、軟體和服務市場。在邁向完全自動駕駛的道路上還存在著一些重大障礙,包括立法、責任;然而,它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現存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污染、塞車、市區停車和事故發生率等,這意味它將發展成為未來的常態。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自動駕駛車將會帶來明顯的好處,擁有車子或者使用車子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實際上,根據Lyft和Uber提供的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人們對於是否必須擁有一輛車表示懷疑,因為車子的空閑時間可能高達其生命的95%。

雖然現在說誰將贏得自動駕駛車競賽還為時過早,但持平而論,所有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和新進業者都在大力投資,並將其定位在策略首位。總而言之,未來的十年將會非常的有趣,我們將見證和享受它所帶來的好處,同時也會目睹這場自動駕駛車市場的激烈競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ET電子工程專輯 的精彩文章:

5G已來!3GPP宣布5G NR獨立組網標準正式凍結

TAG:EET電子工程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