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電影節搶票大戰背後:藝術電影的市場困境

上海電影節搶票大戰背後:藝術電影的市場困境

6月9日早上8點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啟線上售票。截止當天上午10點,據官方指定售票平台淘票票提供的數據顯示:早8時起,開票僅58分鐘,線上平台售出破23萬張,超出去年首日全天的出票總量。2015年開始,上海電影節與淘寶電影(現名「淘票票」)合作進行網路售票,藉助其強大的技術支持,在票房上實現了很好提升。同時,線上的購票解決了售票排隊的辛苦,但是也存有一些問題。尤其是今年,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電影票都放在了同一個票池裡,線上是8點開票,線下是10點在全部45家展映影院同時售賣,中間兩個小時的時差,因此等你去影院購票時,熱門票早已被搶光。

儘管電影節的文青不在少數,更是有來自周邊甚至全國各地的影迷前來,但是搶票的漏洞還是較多。不少熱門場次的電影在一經售票後便一搶而空,轉眼間便被掛到各大倒賣售票市場上,價位提升了不止一倍。拿今年大熱影片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舉例,原本兩場的放映因其火爆而增加一場,原本120元的票價價位已經很高,卻被倒賣成到999元。有意思的是,這些虛高的票價的市場大多「有價無市」,被放置到網路平台後,雖有不少人慕名而來,但是大多很難出手。大批沒有搶到票的影迷在社交平台發出求票與換票的呼聲,更有不少人化身段子手——「一張票換上海內環一套二手房」,幽默調侃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影迷們搶票失敗的遺憾心情。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去年的電影節就已經初現端倪:據當時網上的信息,《晝顏》的黃牛票已經賣到1000元一張,《忍之國》已經賣到880元一張。

當觀眾進場觀影時,還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地段較好的影院內區位不錯的位置在電影放映後無人落座,到電影結束後,依舊空空如也。多年來,電影節熱門影片鎖票太多、預留嘉賓票太多、黃牛票泛濫,而真正投入市場被影迷購買的電影票太少,諸如此類的問題年復一年被影迷熱議、質疑。除了黃牛票的存在,電影節的票到底流向了哪裡?

在大多數人看來,國內的電影節畢竟是官方所主辦的,照顧官方人員無可厚非。於是,每年電影節都會預留一部分電影票給予政府的相關部門領導,這是非常正常的一項措施,也是為了表明電影節非常感激官方部門的支持。此外,不少票也會預留給參加電影節的有關嘉賓,或者是申請過嘉賓註冊的行業人士,諸如記者、製片人、影評人、電影專家等。這些票往年會每天下午在電影節組委會駐銀星皇冠酒店的辦公地點處領取,早到早得。得益於技術的方面,現在只要在網上早預約票,便可以直接去影院取票。這兩個部分的預留票是較多的,一方面為了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則是為了獲取行業相關人士的力挺。再有就是,合作夥伴與供應商的預留電影票。眾所周知,淘票票屬於阿里巴巴集團,為了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合作,電影票也是重要的資源置換條件之一。在各種電影節的主要活動場所,露出的商標大都是電影節的戰略合作夥伴。作為電影節的支持方,電影節理所當然會預留一部分票給予這些商家的高層。此外,電影節主要是在廣告露出方面給以相當大的空間,尤其是在電影放映前的片頭、票根以及與電影節相關的場刊廣告。

為了保證電影節的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進行,預留的這些票還是有著它的功用,至少不會讓電影節的合作夥伴以及參與電影節的行業人士感受到被招待不周。不過,這同樣引發了廣大影迷的無奈聲討。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影迷的需求,自然就成為了熱門話題。其實,調整電影票在不同的觀眾群體之間的配置,這充其量只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從商業大片到藝術影片的層面看,滿足廣大影迷對不同類型的優秀影片的需求,其實最為根本的途徑就是要擴大優秀影片的市場供應,尤其是在「非電影節」期間的常態化供應。

不難發現,從電影節的觀影狀況看,很多非「商業大片」,甚至是小成本製作的藝術電影同樣不乏觀眾熱烈追捧,將藝術電影更加常態化地供應給廣大觀眾,也能緩解不少影迷只能藉助電影節一解燃眉之渴的現狀。

當今電影市場,商業院線佔據壟斷地位,商業大片才是主流市場的排頭兵,而藝術電影的市場空間局促,尤其是小成本、小製作以及一些缺少明星班底的藝術影片幾乎毫無立足之地,這一現象已然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常態。之前就曾發生過《百鳥朝鳳》的發行人開直播跪求排片,不少人痛斥電影從業人員的尊嚴掃地,不過確實在一定時間內,排片有所增長並且獲得了最終不錯的票房收入;《闖入者》導演王小帥也曾公開指責排片不公,但也用苦苦哀求的眼神和近乎乞討的姿態向路過的人群發著傳單:「朋友們,謝謝!請看一眼吧!」《上海王》的導演胡雪樺「不跪求,但祈求」增加排片等一系列事件。

因此,完全按照營利原則運行的商業院線,不可能成為文藝影片、小眾型佳作的放映場。最主要的原因是與電影院的純商業環境有關,沒有經濟的上層建築支持,藝術電影的放映依然困難重重。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當下,電影放映模式與商業地產的運營模式一致,將百貨購物、日常消費與電影這種文化消費整合在一起,故而全國所有新建的影城幾乎都是在這一相同的模式下應運而生的。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消費,與普通的日常商業消費混淆在一起。這就決定了這些影院的經營呈現出三個主要的運營模式:高地租、高成本與嚴考核。電影院一般選址在市中心這種人流較多、出行方便的地區,因而地租是高昂的;其次,電影的經營成本還包括水電費等,無疑加重了它的商業屬性;再次,影院經理每年都會面臨嚴苛的經濟指標的考核。在這種嚴苛的商業環境中,電影院無法履行它的文化職能,就需要用其他方法避開這三種商業運營模式。

除全國的商業院線放映外,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諸如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以及人民文化宮等,均可以作為藝術電影的放映場所。這些傳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有的享有全額政府撥款,還有一些區級文化館享受一定的財政補貼。不過,這些國營文化事業單位的報告廳、多功能廳等場館的運營並不理想,大多年久失修、設施陳舊,活動的開展也僅僅是圍繞社區服務為主。把這些閑置的空間改造成適應電影放映的場所不失為解決藝術電影放映場所困難的辦法,當然這就涉及到改造的費用問題。專業化的設備的改建問題就迫在眉睫,這就需要背後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來推進,這樣一來,也能促使文化部門的負責人形成意識,讓他們從有意識到有職責進行藝術電影的放映工作。

近年來,已經有相關政府部門看到了藝術電影放映的困難,並有意識地建立了相關影院,比如今年五月左右在上海靜安區文化館就是一個例子。不過,藝術電影方面的收益並不理想,還是靠院線大片的排片來進行,究其原因有兩個:片源缺乏與資金壓力。

一方面,一些放映聯盟與藝術影院放映影片的類型側重於放映獲得了國家公映許可證,但沒有能力進入院線的小成本影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可以叫做藝術電影,也不是說票房不好的電影也可以被安放到藝術電影的範疇。所謂藝術電影,最好能夠獲得國內國外一些藝術認可,如《鋼的琴》、《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等,而且它們可以在日常進行放映。然而,質量不錯的影片仍舊缺乏,選片幾乎是所有藝術影院都會遇到的困境。第二,藝術院線的電影院也有自己的運營壓力。儘管有相關部門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經費仍是重大的缺口,與此同時,其宣傳的力度與渠道仍無法與主流市場的商業片抗衡。雖然歐美地區藝術院線較為發達,但也生存困難,它們也需要放映商業片來支撐影院經營,諸如北京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就採取了這一方式,但仍有虧損,更何況這還是在歐美藝術院線擁有政府資金支持的前提下。說到底,束縛藝術電影發展的原因也同樣與經費有關,電影投資成本與市場收益的矛盾,到最後,還會回到電影審查與影迷需求的矛盾。

藝術電影生存一直是電影界思考的重點問題,能夠成立藝術院線或聯盟是藝術電影在國產電影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呼籲的結果。今天,藝術電影的發展依舊困難重重,但是面對藝術電影在電影節上的瘋狂追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藝術電影能夠突破發展瓶頸,提高其整體質量,獲得更廣泛的市場關注。

作者 | OneMyRoad

編輯 | 都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產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國內節目模式快報 四十七

TAG:影視產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