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裡面經常提到的「充軍發配」到底是什麼?

《水滸傳》裡面經常提到的「充軍發配」到底是什麼?

原標題:《水滸傳》裡面經常提到的「充軍發配」到底是什麼?


對於眾多《水滸傳》的愛好者來說,「充軍發配」一定不是個陌生的詞語。在《水滸傳》小說,林沖、楊志、武松、宋江、盧俊義的主角好漢都曾被「充軍發配」,而充軍路上的野豬林、飛雲浦等等都是《水滸傳》的經典故事。那麼「充軍發配」到底是什麼呢?


大約從秦朝開始,朝廷便有徵召罪犯去艱苦落後地區戍邊打仗的傳統,秦始皇就曾徵發幾十萬囚徒南征。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劓、剕、宮等等肉刑的廢除,遠距離流放成為僅次於死刑的嚴重刑罰。不過在隋唐時期,被流放的罪犯還不能充軍。



唐玄宗後期,中國古代兵制正式轉變為「募兵制」,即用錢糧(軍餉)招募百姓成為職業軍人。但「募兵制」有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會給朝廷造成較大的財政負擔,二是某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軍中收益較低的工作就會薪酬和生活條件差而缺乏兵源。


為了解決「募兵制」的這兩個問題,宋朝開始讓被判處流放的罪犯到偏遠地區或者軍中服苦役,即「充軍發配」。與正常招募的士兵相比,「充軍」是沒有軍餉的。《水滸傳》里的林沖和宋江雖然靠「人情(銀子)」沒有受太大苦,但也沒有正常的軍餉。



另外要說明的是,雖然「充軍發配」起源於宋朝,但「充軍發配」卻是在元朝才成為正式刑罰的。明朝繼承元朝的制度,將「充軍發配」作為流放的常用附加刑。清朝的時候,「充軍發配」成為獨立刑罰,很多清宮劇里的「發與披甲人為奴」就是「充軍發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說天下 的精彩文章:

尉遲敬德拒絕李建成的賄賂,李世民為什麼反而勸他接受?

TAG:鬼說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