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觀察:新時期怎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教育觀察:新時期怎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教育觀察:新時期怎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視覺中國 供圖

「拔尖計劃」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國家為回答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而推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於2009年推出,選擇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和計算機5個領域,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9所高校進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使命。在試點高校的具體實踐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為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試驗田。今年是拔尖計劃推出的第10個年頭,試點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總結出了哪些經驗?有哪些特色?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以空前的制度空間和資源投入激勵高校

事實上,在實施拔尖計劃之前,國家和高校已經在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各種方式。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辦了引人矚目的「少年班」,後來許多高校開辦的「基科班」「實驗班」「教改班」等都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積累了經驗。

在此基礎上,拔尖計劃應該如何做?教育部在前期調研中確定了幾個原則:一是少而精、高層次、國際化,集中力量支持10多所基礎學科強的高水平大學,動態選拔特別優秀的學生,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條件,國內外交叉培養;二是學校為主、政府支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國家對人才培養給予特殊政策,中央配套專項經費;三是加強自我評價、自我完善,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對計劃實施進行科學評估。

與之前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方式不同,教育部並沒有對入圍拔尖計劃的19所大學統一規定培養模式,以空前的制度空間和資源投入激勵高校因地制宜地自主運用資源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有的高校將現有的精英學院與計劃對接,如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有的將歷史上創辦過的基地班、實驗班梳理整合,如清華大學「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還有的沒有設立特定的精英學院或者實驗班,而是在全校建設更加開放的平台促使學生自己冒尖,比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

長期跟蹤研究拔尖計劃的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發現,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法上各有千秋,如採取小規模、高師生比、擇優選才、資源優待、配備導師等方式,或推行特殊的培養方案、更具挑戰性的教學內容、更多海外或前沿學術體驗、更多保研機會等。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屆學生畢業,目前拔尖計劃共培養出4500名畢業生,支持本科生總數累計達8700名。前5屆畢業生中,97%繼續攻讀研究生,67%進入了排名前100的國際知名大學深造,10%進入了排名前10的世界頂尖大學深造,初步實現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階段性目標。

高水平師資參與本科人才培養

如何評價拔尖計劃效果?是看學生論文、獲獎數量或深造比例嗎?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院長裴堅認為,拔尖計劃的效果評價包含兩方面內容。

「一是從未來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短視地只看這10年學生髮了多少文章,而是要看20年後,這撥學生是不是能為國家解決實際需求的人才。」裴堅說。

「還有一個更加直觀、實際的效果,就是在拔尖計劃執行過程中,有多少高水平的教授、院士、傑青真正參與到了本科人才培養中。這正是很多高校在評估拔尖計劃效果時忽視的。」裴堅認為,讓更多高校教師參與到本科生的培養中,讓更多本科生與高水平導師面對面,學習如何治學、做研究,這也是計劃成功的一個表現。

導師制是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共識。在拔尖計劃推行過程中,一大批熱愛教育、造詣深厚的國內外學術大師投入到了本科生培養中。

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屆本科生入學,院士席南華開始親自為他們講授基礎課程線性代數。國科大對本科生實行全程導師制,包括席南華在內的兩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成為學業導師,每人指導不超過10名本科生,並擔任資深班主任。

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聚集了清華工科十幾個院系的教師。「我們志同道合,沒有行政力量的約束。」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鄭泉水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能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而且和優秀學生在一起能解決高難度問題,教學相長。

「以前一線教師有多少時間真正考慮拔尖人才培養?我感覺不是很多。但現在一線教師真正投入到拔尖人才培養的思考中去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繼介紹,目前復旦大學正考慮設立拔尖計劃導師工作室,在為學生提供良好培養條件的同時,增強教師的榮譽感。

挖掘具有巨大創新潛質的苗子

「『錢學森之問』看上去是人才培養問題,實際上卻是選拔問題。拔尖計劃要實現國家賦予的使命,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從高中生中挖掘出具有巨大創新潛質的人才,而不能只靠培養。」鄭泉水說,在長期觀察中他和同事們發現,如果從錢學森力學班學生4年的實際成長情況以及他們畢業時能夠獲得的進一步深造的優質資源角度看,雖然每屆學生平均水平較高,其中也有特別優秀的,但總有一定比例的學生不能達到期望的標準。

「選學生是拔尖計劃最難的一點,也是最困惑我的一點。」裴堅說,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採取開放式選拔方式,一邊選拔一邊培養,即所有學生都屬於拔尖計劃,從大一開始慢慢篩選、淘汰、逐漸退出,能否最終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完全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期許和學術追求。除北京大學外,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也採取弱選拔、高開放度的方式讓人才自己冒尖。

鄭泉水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試驗多維測評方式招生,通過面向有志於報考清華的高中生舉辦了3屆錢學森創新挑戰營,從內生動力、開放性、堅毅力、智慧和領導力5個維度考查學生。目前,2013級學生已完成了4年本科培養周期,鄭泉水發現這個班各方面都明顯優於完全按照高考系統和競賽系統錄取的學生。為此他建議,在拔尖計劃試驗高校進行小範圍多維測評招生,並把多維測評招生作為該計划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

強化使命驅動而不是任務驅動

總結拔尖計劃實施近10年的經驗,許多一線教師及管理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使命感。

「我們怎麼改變學生在學校、社會上受到的功利影響,讓他們樹立遠大理想?」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認為,把一個本科生培養成一名出色學者的過程是漫長的,中間的許多曲折和艱難需要學生用抱負和氣魄去克服。「不要想到的總是工資多少、就業情況怎麼樣,關鍵要看能不能成為所在專業頂尖的學者,能夠為國家作出貢獻。」

「一定是使命驅動,而不是任務驅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介紹,「強化使命驅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應對人類未來重大挑戰、探索科學重大問題、依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被寫在了拔尖計划下一步的改革舉措中。

「如何從培養機制上鼓勵更多學生在基礎學科領域探索未知的樂趣?如何進一步探索提升拔尖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如何面向現行高考和基礎教育改革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如何使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對更多學科和環節的人才培養產生影響?」這是教育部去年底到北京大學調研拔尖計劃相關工作時,裴堅提出的思考。這些思考也正是教育部和各高校在下一個10年中要解決的問題。

「拔尖計劃是一個仰望星空的計劃,它瞄準的是20年、30年,甚至更遠。我希望它的作用可以用『偉大』兩個字形容。」吳岩說,「如果上萬人裡面,能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改變中國、影響世界,那這個計劃就成功了。」中國教育報記者 歐媚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7日第4版 版名:新聞·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構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新模式
創造性的教育點燃幼兒未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