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論】 名士之隱

【李·論】 名士之隱

原標題:【李·論】 名士之隱


新聞


專欄


蘇州著名的園林藝圃,皆與晚明士人有關,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明代文人的隱逸精神。


藝圃是明式小園林的代表,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初為袁祖庚醉穎堂。袁祖庚是明代辛丑年(1541)進士、學憲,雅潔自好,見官場腐敗,強仕之年(40歲)就棄官歸隱,還放下斯文,公然經營為主流社會所不齒的「田業」,在當時「吳中士大夫往往不樂居此」的地方,草創了藝圃(時名「醉穎堂」),過隱士生活。


藝圃的第二任主人是文震孟。文震孟就是文震亨的哥哥,大名鼎鼎的文徵明的曾孫,其祖父文彭、父親文元發也是著名書畫家。文震孟狀元出身,官至大學士。他與兄弟文震亨在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中,立場堅定,不屈不撓,始終站在東林黨人一邊,受到朝野不少人的擁戴。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文震孟購得藝圃時,還是個秀才,他對已經廢圮的藝圃只是略加修葺,改「醉穎堂」名為「葯圃」。其後幾十年,儘管文震孟的地位愈來愈高,對自己的這所宅園,卻從未擴充過一分土地、加建過一楹房屋,基本上保存了「醉穎堂」時期「寫意山水園」的特色。文震孟於崇禎九年(1636)罷官返蘇,當年秋天逝世於葯圃。8年後,即1644年,明亡,文震孟兄弟文震亨憂憤而死。之後,葯圃就日趨荒蕪。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園歸山東萊陽人姜埰。姜埰是明末大臣,因直言政治,觸怒崇禎皇帝,謫戍宣州衛(今安徽省),未至戍所而明亡,於是輾轉寓居蘇州。成了藝圃的第三任主人,他改葯圃名為頤圃、敬亭山房,1673年,姜埰逝世,姜埰次子姜實節又將敬亭山房改名為藝圃。作為明王朝的遺老遺少,姜埰父子傳奇式的經歷及誓不事清的剛烈風範,為藝圃帶來了更多的榮譽。正因為園主的高風亮節,致使小小的藝圃「馬蹄車轍,日夜到門,高賢勝景,交相為重」,成為當時著名的文人活動中心,清初風標勁節的名士大多光顧過藝圃,並為藝圃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和書畫作品,極大地提高了藝圃的品位及其價值取向。後來此園又數易其主,但園名仍叫藝圃。


晚明士人隱於藝圃,猶如隱於山野。袁祖庚就曾於園中懸匾額「城市山林」。但園林是人的生活空間,人之居,日常之用,皆是器物構成其文化內涵。晚明可以從張岱對自己生活的描述中看到晚明士人對物質生活的極致追求,「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這種對物質生活的沉溺其實有著深重的末世情節,後來張岱「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張岱《自為墓志銘》)他在其《陶庵夢憶》中所述更加令人唏噓:「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輓詩,每欲引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周刊 的精彩文章:

王峰:三萬英尺的詩意

TAG:齊魯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