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形成的台前幕後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形成的台前幕後

原標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形成的台前幕後


37年前的今天,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先搞一個簡單的文件進行嘗試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成為全黨和全國關注的一件最大的事情。如何評價毛澤東晚年仍然堅持的「文化大革命」,又成為評價毛澤東的焦點。中央決定先搞一個簡單的文件進行嘗試。


1979年6月,中央決定,在10月建國30周年國慶時,由葉劍英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作一個講話,對建國以來30年的歷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一個總結性的評價。時間緊迫,起草任務落在了「黨內一支筆」胡喬木肩上。

鄧小平對起草國慶講話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先後四次找負責人胡耀邦、胡喬木、鄧力群談話。9月4日,他對胡耀邦等指出:現在的稿子,對毛主席的地位、作用、貢獻講得太弱了。無論如何不能叫人看了以後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否定了毛澤東。


9月29日,葉劍英代表中央在國慶3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這個講話,得到了全黨全國的初步認同。同時,由於時間緊迫和黨內尚未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這個講話又只是一個過渡、一個嘗試和準備。講話肯定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對毛澤東的錯誤沒有任何直接點名批評,而是採取了省略主語的辦法。講話雖然通過批判林彪、「四人幫」實際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實踐,但還沒有在性質和理論上明確否定。


10月30日,胡喬木、鄧力群在北京西城區前毛家灣1號的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召集有關人員會議傳達了鄧小平同胡耀邦、姚依林、鄧力群的談話:起草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決議,現在就著手,明年底六中全會討論通過。決議的起草工作在中央常委領導下進行,鄧小平主持,胡耀邦、胡喬木、鄧力群組織實施。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抓住「最核心」的問題


1980年2月,起草小組拿出了第一份提綱。提綱分五個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文化大革命」和第四部分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是重點。鄧小平看了提綱,找胡耀邦、胡喬木等人說:我看了起草小組的提綱,感到鋪得太寬了。要避免敘述性的寫法,要寫得集中一些。對重要問題要加以論斷,論斷性的語言要多些。當然要準確。


4月1日,鄧小平再次找胡耀邦等人談話,補充指出兩條:「總起來說,1957年以前,毛澤東同志的領導是正確的;1957年反右派鬥爭以後,錯誤就越來越多了。」「講錯誤,不應該只講毛澤東同志,中央許多負責同志都有錯誤。……不要造成一種印象,別的人都正確,只有一個人犯錯誤。」


6月27日,鄧小平看了第一稿後,一針見血地指出:「《決議》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來。」他強調說,重點放在毛澤東思想是什麼、毛澤東正確的東西是什麼這方面。晚年錯誤要講,但是要概括一點,要恰當。他還說,單單講毛澤東的錯誤不能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


第三稿提交4000名高級幹部討論


9月10日,起草小組寫出了第二稿,採取主要講正確方面的寫法,大大加強了正確評價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分量,起點有很大提高。印發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會議討論再次修改後,10月作為第三稿提交黨內4000名高級幹部討論。討論從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進行了一個多月。隨時集中反映有代表性的意見,寫出各期簡報上報中央,簡報共寫了1000多期。


鄧小平看了部分簡報,敏銳地發現了討論中的偏向。他嚴肅、尖銳地指出:「關於毛澤東同志功過的評價和毛澤東思想,寫不寫、怎麼寫,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


「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

這是鄧小平13次談話中分量最重的一次。他著重講評價毛澤東的重大利害關係,要從黨的大局出發,不能導致否定黨的旗幟和歷史。因為中國共產黨不比蘇聯共產黨,否定了斯大林,還有列寧作為旗幟。鄧小平現身說法地指出,不能光以個人恩怨,把錯誤都歸結到毛澤東個人品質上。



《決議》前後修改9稿


4000人討論的後期,胡喬木總結了討論中的18條意見並進行說明,同時,安排改寫第四稿。


由於受討論中少數言論的影響,起草小組11月22日寫出的第四稿仍然加重了寫毛澤東錯誤的分量;刪去了肯定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主觀上還認為是在拯救、保護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等動機的話;增加了「有他個人政治品質和思想作風方面的原因」等話;又提出一個犯錯誤的「毛澤東晚期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的概念互相牽扯不清;對建國以來的成就也講得不夠,有「國民經濟被拖到崩潰的邊緣」內容。調子比較低沉。


1981年2月,起草小組寫出第五稿。調子有所提高,刪去了「國民經濟被拖到崩潰的邊緣」,毛澤東「制定和推行了一條左傾路線」等說法。


鄧小平看了後,感到仍然沒有解決問題,3月9日在談話中再次重申:現在稿子的調門不對頭,和原先設想的方針不對頭,好像錯誤都是老人家(毛澤東)一個人的,別人都對。總的說來,我們犯錯誤還是沒有經驗,大家都有責任。他尖銳地指出:千萬注意,不要把30多年的歷史寫成黑歷史。3月18日,他再次堅定地指出:這個問題寫不好,決議寧肯不寫。


胡喬木在第六稿基礎上按照陳雲的意見組織修改。1981年3月底,拿出了第七稿。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建國前28年黨的歷史部分。1981年4月初,第七稿送彭真、徐向前、鄧穎超等幾十位老同志審閱,大家普遍肯定了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評價,認為比較恰當。但是,仍有個別同志堅持自己在4000人討論時提的不正確意見。胡喬木抱病修改了十天,又因為膽囊炎再次病倒住院。他忍著劇痛堅持對稿子又修改了一遍。


鄧小平看過後,又提了些意見,要求儘快改好。從6月中旬開始,第九稿提交出席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討論,同時也向4000人討論中的1000人及民主黨派徵求了意見。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一致通過了《決議》。(摘自《黨史博覽》 陳東林/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軍對外打得最好的一場戰役, 收復了近六分之一的國土
誰是毛澤東的第一位戀人?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