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受歡迎,70歲以上老北京人才吃過!

這種肉曾經比烤鴨受歡迎,70歲以上老北京人才吃過!

第一次聽說爐肉,還是十多年前,看《京城舊俗》中「北京的肉鋪」一節,在旗人們還在悠哉游哉吃皇糧,當吾皇萬歲都不知道黃油火腿為何物時,山東人出售醬肚、香腸、熏雞、醬肘子、丸子、爐肉的「盒子鋪」,就是老北京王公貴族的最愛,富裕的旗人,甚至王爺,都會叫一盒盛著各式熟肉絲的精緻盒子卷餅吃,衚衕里囊中羞澀的平民,則用「抄子紙」包一包切碎的下腳料帶走,如同現在麵包房晚上促銷的麵包坯下腳料,模樣是寒磣了點兒,但味道,卻是一樣的。

除了香腸醬肘子,爐肉還有更高貴的親戚,就是如今名冠全球的北京烤鴨。

旗人也是愛吃燒烤的,不過可不是如今流行的「烤串兒」,而是整隻整隻的往爐子裡面塞,據說當時,烤鴨也是和爐肉一樣,從遍及老北京各處的爐鋪里誕生,和烤豬肉(爐肉)、烤整豬、烤整鴨並稱為「爐鋪三烤」,乾隆年間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記勝》中甚至記有「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一說,可謂三足鼎立。

然而風水輪流轉,20世紀三四十年代,烤鴨受到官吏洋人青睞,一步登天,最終走出爐鋪,披上龍袍登堂入室,成為響噹噹的國菜,出身相同的烤整豬和爐肉卻消聲匿跡,沉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二分皮三分瘦五分肥膘,走完油後的爐肉,已成為70歲以上老北京人心底最溫軟的回憶。

在以前,北京城有一種專門經營熟肉的店鋪叫爐鋪,因為設置烤爐而得名,聞名中外的烤鴨就是從爐鋪里出來走向世界的。但在以前,爐鋪卻不以烤鴨為主,而是主要賣一種現在鮮為人知的食材——爐肉。這爐肉到底是什麼,能比烤鴨還好吃?

老年間的北京,肉鋪大多數是由山東人經營的,主顧多是老北京,但是這爐鋪賣的爐肉、燒小豬、燒鴨子之源,既不是山東,也不在北京,而是由白山黑水間的滿洲人從關外(山海關以外的地區,包括現在東北三省)帶來的。滿洲人祖先世代漁獵為生,捕獵而得的飛禽走獸置於篝火上燒烤是最普遍的吃法。後來隨著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仍然保留原有的習俗,煮肉都有燒燎白煮的做法,而山東人開鋪子亦是迎合滿洲人的口味。

爐鋪的爐子,是用磚砌成的,內有鐵杠(根據爐的大小有一根至數根不等)。爐肉就是將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切成大小適中的塊(一般是呈方形,故爐肉又叫烤方,它的量詞單位也用「方」),用鐵鉤掛在鐵杠子上,置入爐內烤。

爐鋪的火一定用柴火,絕不用煤火,當熱氣貫滿爐子,爐內溫度合適後,就停火,然後將一方方的肉推至爐內烤制。

精選的五花肉不是煮的,而是大塊大塊烤熟的!腌好的皮薄肉嫩的優質五花,差不多18厘米寬、30厘米長、5厘米厚的一整塊,像烤鴨在進爐前也要適度風乾才能烤出脆皮一樣,掛在鉤子上,送入烤爐內掛起,肉皮面色焦黃而脆,肉的部分柔軟鮮嫩。有傳聞稱,判斷爐肉是否烤好,主要看肉的顏色和走油的情況。開始,油量走得多,滴油的頻率比較快,如雨滴一般,快烤好的時候,油走得差不多了,肉的顏色越來越深,幾秒鐘才滴一滴油,就算基本烤好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烤制,肉皮這面被烤製得焦黃香脆,而肉的部分則酥軟鮮嫩,此時,爐肉就算烤好了。

老北京吃爐肉,喜將其切成薄片。據一位當年吃過爐肉的老先生講:「將剛考好的爐肉置於案板上,肉皮面朝下,肉朝上,這時一下刀,毫無動靜的一切而下,到刀切到肉皮部,只聽得『咔哧兒』一聲清脆的響聲,一片薄如紙的肉品立即切成。」切成片的爐肉可以直接吃或者熬湯。

爐肉熬湯,因爐肉是烘烤而成,不像煮的那樣出了湯……只用白水煮,將一鍋清水熬成白湯,再用此湯熬白菜熬冬瓜,比白煮鮮肉的湯更加鮮美。

說到爐肉熬白菜,就不能不提爐肉丸子。切爐肉的時候,往往會掉下很多肉渣,這些個肉渣就是爐肉丸子的原料,將爐肉渣用澱粉糊和好,再下鍋油炸,出來的就是爐肉丸子。但爐肉丸子和普通的圓圓的干炸丸子不一樣,它們一般被做成扁扁的圓餅狀,表面還坑坑窪窪的,而且經常大小不一。爐肉丸子可以切開直接吃,也可以熬白菜,因為價格低廉,深受普通人家喜愛。

北京土話有句歇後語:「燒豬-肚裡沒心」,形容的是沒心沒肺的人。因為燒豬在烤之前要去內臟,所以就有了這個歇後語。爐鋪的燒豬烤的是整隻豬,而且都是用小豬或者乳豬,故也叫「燒小豬」,烤好之後也是外皮焦黃酥脆,肉質鮮嫩。在老年間是大戶人家過年過節或者搭棚辦事擺酒席用的,而一般人家沒那麼多錢,就用燒鴨子代替燒小豬。大宅門裡吃燒豬,都是到爐鋪去「叫」,一般上午叫,下午就能送到家裡。民國時期,有了屠宰稅,想吃燒小豬就得費點勁了,繳捐納稅不說,還得東跑西跑地辦各種手續,最後折騰一溜夠,還不能保證吃到口,所以吃燒小豬的就越來越少,反倒是烤鴨當時經過洋人的宣傳越來越火。

另外燒豬還衍生出一道菜:炸響鈴雙汁。此處的炸響鈴不同於南方的某種豆製品,而是烤好的小豬脆皮回鍋油炸,出鍋後上甜咸勾汁雙澆。這道炸響鈴雙汁是西單大街聚賢堂的名菜,當年如果在聚賢堂擺酒席請客,這道菜是必點的。

隨著清帝退位,旗人們沒了鐵杆莊稼,且大多數旗人又沒有一技之長,導致靠著旗人做買賣的爐鋪日子也就不好過了,後來由於日本侵略軍的瘋狂掠奪,造成市場上各種物資緊缺,很多有名的爐鋪也撐不下去了。解放初期,爐肉、爐肉丸子和燒豬也在市面上絕跡了。

近幾年,爐肉又在市場出現了,想嘗嘗的朋友可以買一塊熬白菜試試,一家人吃一大碗爐肉熬白菜,那叫一個香……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九城 的精彩文章:

北京的中南海,這名字從哪裡來的?

TAG:四九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