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6卷「特色醫案」-陳錦明中醫師臨床醫案選

2016卷「特色醫案」-陳錦明中醫師臨床醫案選

陳錦明中醫師臨床醫案選

福建省民間中醫陳錦明

例一:連某,女,76歲。2008年11月18日下午初診。 外感一月,住院高熱三日三夜不退。

患者年老多病。其女曾參軍於南京軍區福州總院,後轉業在福州。月前知情,接入家中療養,不料乘車途中著寒,自覺雙腿冰冷,如坐地窯,病情加重,在總院門診及附近中西醫診所治療數日乏效。於11月15日入總院,經「抗感染」、吸氧等治療三天三夜,體溫持續在38.5~39.7℃間徘徊不退,醫院擬冰枕等物理降溫,患者不接受,舉家驚惶。於11月18日午後延余診視,見右手點滴(用藥不詳),鼻孔吸氧。

刻診發熱,面如關公,頭如蒸籠,頭面冒汗,至頸而還,口竟不渴,腹脹不食,腿膝自覺冰冷,摸之不厥,便少不爽,尿可,言語時下巴、頸項顫抖,體倦,起坐有惡風寒,舌光絳少苔、舌尖碎裂約如楊梅之狀,唇內牙齦數處潰點,脈洪長過寸尺且浮滑數,按取無力。

綜合證情,發熱數日,高熱不退,面如關公,頭如蒸籠,汗出津津,至頸而還,上焦熱盛也。然口不渴,未入陽明氣分也。起坐有惡風寒,外邪仍在太陽衛表,經雲「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是也。體溫持續在38.5~39.7℃間徘徊不退,汗出津津,至頸而還,當責少陽,少陽為樞,樞機不利,外不入里,里不出表也。口不渴,腹脹不食,腿膝自覺冰冷,中下二焦陰盛也。陰盛者,陽虛,陽虛者,陰盛,陰陽未平也。中下陽虛者,脾腎陽虛也;陰盛於下,龍雷之火浮越於上,故上焦熱盛也。脈洪長過寸尺且滑數不弱者,號之曰溢,溢者上溢於魚也,濁陰不降,浮之太過曰陰乘也。綜觀之,久病陰陽偏頗之體,復加傷寒新感,陽虛陰盛於里,風寒外邪束表,少陽樞機不轉。中下脾腎虛陽,龍雷之火浮越,上焦標熱,中下本寒。寒熱虛實夾雜,表裡上下乖異,頗為棘手。發表過汗,有亡陽之虞;單純辛熱溫陽,慮火上燒油,以熱濟熱,況舌光絳少苔、尖碎裂約如楊梅之狀者也。「醫者,意也」,當予柴胡、桂枝合潛陽,三湯合方化裁為妥:黑附子(先煎)5克,北乾薑5克,北柴胡15克,嫩桂枝7克,生白芍10克,潞党參10克,生黃芪10克,縮砂仁3克,姜半夏7克,炒黃柏5克,生磁石(先煎)30克,生龍牡(先煎)各15克,炙甘草7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囑葯一帖,水煎(30分鐘以上)二次,分服。

惡寒發熱汗出者,邪在太陽,桂枝湯主之也。體溫持續在38.5~39.7℃間徘徊不退,汗出津津,至頸而還者,當責少陽樞機,借柴胡以開樞機也。去黃芩者,里無熱邪也。潛陽湯鎮潛浮陽,引上越之龍雷之火潛歸大海,所謂引火歸原也。

下午三時疏方,五時許服下頭煎,半小時後即覺脘腹溫?,漸有熱氣透達下焦,漸及全身肌表,七時許全身微汗已達腿膝,頓覺輕鬆。旋後更衣,八時許服食些許熱粥。約十時,服二煎,未再汗,夜寐安。次日未再發熱,更方調理,三日後即出院。

例二:林某,女,83歲,福清人。2010年9月11日晚班初診。 因發熱,二次住院,近一月不退。

醫館經理找我云:「百盛葯業陳經理老母病重,住省立醫院,高燒將近一月不退,要求我找醫生幫忙診治,我推薦你,你對退熱有辦法。你看怎麼樣?」余曰:「可以。」下班後專車送達,陳經理在醫院門口迎接,對我云:「老母8月14日中午突然嘔吐、高燒、昏沉、血圧170/50mmhg,當地不行,轉省立醫院住院8天,燒退回家。不料3天又復高燒,住福清醫院8天,高燒不退,今轉省立醫院,又3天,仍然不退,不能飲食。已經花費兩萬。醫生說可能是胃癌或腦癌,或其他地方癌轉移,要不肺部感染消炎這麼多天怎會不退。要求做胃鏡。我怕老母八十多了,做胃鏡吃不消,特求林總,他推薦您幫忙。」於是我和推拿科黃醫生三人乘電梯上八樓急診室探視。得知近五天午後即寒戰、高燒,至晚上十一時左右,冒汗而熱退。辰下仍發熱,噁心、脘脹、納呆,不欲飲水,大便量少,常二、三天一行,舌紅少苔,脈弦略數。旋下樓書方:北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子黃芩7克,紋党參10克,

蒮香葉10克,姜厚朴10克,白茯苓10克,白蒄仁7克,建神粬10克,灸甘草5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二診(12日):次日求複診,晚班後又前去,得云:「昨日太遲未取葯,今天上午服藥。下午推遲至2點寒戰、高燒,6時即全身冒汗而熱退,入晚進衛生間大便,眩暈昏仆,嘔吐清水。」刻下,神尚清,額頭痛、身痛、納呆、腸鳴、乏力,舌紅少苔,脈弦。書方如下:

北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子黃芩10克,煨草果10克,制常山10克,炒蒼朮10克,姜厚朴10克,紋党參10克,撫川芎7克,香白芷7克,廣陳皮5克,炙甘草5克,生薑片,大棗四個。

三診(13日):今日未發熱,神好轉,腸鳴,大便三次,有納食少許,舌轉紅,脈弦數。書方如下:

北柴胡10克,生黃芩10克,姜半夏10克,煨草果10克,制常10克,檳榔片10克,炒蒼朮10克,姜厚朴10克,紋党參10克,撫川芎7克,香白芷7克,廣陳皮5克,炙甘草5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四診(15日):下午欲發熱而未發熱,然心煩不寐,脘腹嘈雜,頭昏眩,欲食納可,口不渴,大便二次,舌正紅苔薄白,脈弦。書方如下:

北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生黃芩10克,煨草果10克,制常山10克,炒蒼朮10克,姜厚朴10克,白蒄仁7克,紋党參15克,白茯苓10克,蒮香葉10克,生二芽各10克,生山楂10克,?神粬10克,炙甘草5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五診(16日):下午有吃蘋果,曾腹痛,大便三次,頭昏,舌正紅苔薄白,脈浮弦。書方如下:

紋党參15克,漂白朮15克,白茯苓10克,炒苡仁10克,生山藥10克,建蓮子10克,生二芽各10克,?神粬10克,苦桔梗7克,蒮香葉10克,白蒄仁7克,廣陳皮5克,炙甘草5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六診(17日):窗戶被同旁開啟,著涼,頭昏脹痛,噁心欲嘔,納少,大便三次量少。書方如下:

北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生黃芩7克,煨草果10克,制常山10克,炒蒼朮10克,姜厚朴10克,白蒄仁7克,紋党參10克,白茯苓10克,蒮香葉10克,紫蘇葉10克,?神粬10克,炙甘草5克,廣陳皮5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七診(18日):今欲食但厭食,心悸,時氣促,昨旁晚至今未大便,頭略眩,精神尚可,寐差,舌正紅苔薄白,脈弦略數。書方如下:

紋党參15克,炒白朮15克,白茯苓15克,北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酒黃芩10克,生白芍15克,縮砂仁7克,生山藥15克,炒棗仁10克,柏子仁10克,生石決10克,?神粬10克,炙甘草7克。

八診(19日):昨晚舒適,今飲食不慎,脘悶脹,大便未行。書方如下:

炒蒼朮10克,姜厚朴10克,北柴胡10克,清半夏10克,川羌活7克,生二芽各10克,?神粬10克,雞內金10克,生山楂10克,廣陳皮5克,開連翹10克,白茯苓10克。

九診(21日):今未滴注,餘無他證,脈已平穩。書方如下:

紋党參15克,漂白朮15克,白茯苓15克,姜半夏10克,縮砂仁7克,香附米10克,生山藥10克,白蒄仁7克,生二芽各10克,?神粬10克,生黃芪15克,炙甘草7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

十診(25日):已出院,至家出診。自發病背冷肢涼,今已轉暖。辰下脘不脹,便調,耳葉痛,略堵,仍心悸,寐差,神疲,扶持能行走。舌淡嫩少苔,脈弦略滑數。書方如下:

生黃芪30克,紋党參30克,炒白朮15克,木茯神15克, 炙遠志7克,廣木香7克,炒棗仁15克,龍眼肉15克,柏子仁10克,全當歸10克,生龍牡各10克,炙甘草7克。三劑。

此後一切平順,特製錦旗信函謝意。

例三:田某,女,13歲,河北保定人。2012年6月26日11時電話接診。日息夜熱,經治半月,反覆不退,電話求診。

2012年6月26日11時許,電視台來簡訊云:「有位河北的觀眾網上看到節目的,孩子發燒,想問您的電話,能給嗎?」余回云:「可以。」

不久對方來電話,告知病情:小女13歲,發熱,經多家治療,反覆半月不退,早上七八點開始燒,十點左右退燒,下午兩點復燒。……」

得知:少女田姓,13歲,體重54千克,昨天沒吊瓶,昨晚又燒到39.4度;早上七八點開始,十點左右退燒,下午兩點多復燒,燒到39.6度時頭痛,發燒時面紅出汗。口不渴,大便尚可,喉嚨不痛有點紅,飯量不減。

擬方去信:「北柴胡15克,清半夏10克,生黃芩10克,川羌活7克,蒲公英30克,西党參10克,桂枝尖10克,生白芍15克,生石膏15克,廣陳皮5克,炙甘草7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共二劑。先用冷水泡半小時,每劑煎兩次,大火燒開後中火煮25分鐘,第二煎直接用開水加入中火煮25分鐘。下午、上半夜、下半夜、明天上午各一次,服完後告知情況再處方。」

6月27日7時來信:「燒怎麼還不退?燒39.6度,還伴有頭痛、今天早晨大便乾燥。」

複信:「再抓一劑,葯後蓋被悶汗,不出汗,再吃熱粥助汗。」

6月28日7時來信:「今天早晨還是燒39.6度。因為今天期末考試,我給她吃了兩包(尼美舒顆粒),上學去了。」

余自語:「現在小孩真苦。」去信:「北柴胡15克,姜半夏10克,黃芩10克,党參1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川芎5克,白芷5克,葛根10克,秦艽10克,廣陳皮5克, 炙甘草7克,生薑三片,大棗四個。二劑。囑晚飯早些,飯後半小時服藥,嗣後每四小時後一次,明早飯早些,再一次。」

6月29日8來信:「陳醫生您好!告訴您個好消息,我的孩子今天早晨沒燒,體溫36.8度,葯還有一次的,中午讓她喝嗎?」

去信:「還是吃掉,肉湯等補品三五天內不吃,不能洗澡,防止重感。再買一劑。」

6月30日回信:表示非常感謝。

例四:吳某,男,32歲,住:烏山小區。2011年5月1晚班初診。闌尾術後四年,近半月右少腹不適,噁心,鼻塞,無涕,目癢,多眵,舌正紅苔白,脈浮略滑,闌尾穴處有壓痛、反跳痛。

冬桑葉10克,黃菊花10克,開連翹10克,苦桔梗10克,苦杏仁10克,敗醬草15克,生苡仁3克,牡丹皮15克,鐵莧菜30克,荊芥穗10克,清半夏10克,建神粬10克,醋玄胡10克,綠枳實10克,酒大黃10克,炙甘草7克。五劑 。

八日後,其妻來診咽痛,雲其丈夫上證葯後均瘥。

例五:林某,男,2歲多,閩清縣城關。11月8日下午初診。咳嗽發熱,住院一周證消,然吐瀉,湯水難進三天。

10月30日咳嗽發熱,急診住閩清縣醫院,診為「右支氣管肺炎」,經治一周,基本癥狀消失,於11月6日出院,轉門診續治。但嘔吐、泄瀉持續不解,飯食湯水不居。經其親戚介紹,特包車進省城延余診治。

11月8日下午二點半上班時,患兒家屬多人已在候診。辰下已無發熱與咳喘,然納呆,口渴,茶水進肚,旋即嘔吐,大便清稀如水,偶有服小量濃米湯而不吐,大便亦隨之而稍稠者。舌紅苔白,脈緩。

擬旋覆代赭湯化裁:

紋党參7 克,炒白朮7克,姜半夏7克,生赭石7克,旋覆花7克,白茯苓7克,生山藥5克,仙鶴草7克,烏梅肉3克,炙甘草5克,生薑一片,大棗二個。三劑。

11月10日上午,其親戚帶小孫來診,言葯後次日即未吐,併當余之面電話詢問確認,已能索食,只因不敢給予多食,特表謝意,並雲近日還得再延調理,順帶幾人求診,後於15日果帶數人來診,其母極為髙興,並雲其小孩素本脾胃強,同桌還會搶食,今已恢復如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年鑒 的精彩文章:

TAG:國醫年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