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是糾錯器,孩子就是錯誤本身

如果你是糾錯器,孩子就是錯誤本身

心理問問

一則留言

老師您好!我家孩子現在初一,小學畢業有了智能手機後,玩手機的時間就比較長。除了正常的吃飯睡覺要做的事情,基本都在看手機。因為這個問題,我跟他曾經發生過比較大的衝突。有時因為他違反了規定我沒收手機,或是控制他的時間。但一旦懲罰期完了我感覺他反彈得越厲害。說實在的為了手機我們都很疲憊,親子關係也不好了。

我看了好多有關青少年心理的書,我也看了曾老師的書。我比較認同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自己管控自己的理念。也試著放手,給孩子信任,然後也跟孩子探討除了手機還可以怎麼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我覺得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壓力也挺大,他們學校每天過關每周一測每月一考。他平時住校周末才回來,曾經表達過周末不想看書就想放鬆。他的成績還不錯。但也看到有老師說不及時干預,孩子容易沉迷成癮。可能我還是沒有強大到不受影響,所以我有時看到孩子玩的時候長一點,心裡就很糾結:我到底是放手不嘮叨呢?還是要干涉他玩的時間?

請老師幫我分析一下,到底要怎樣看待孩子玩手機那件事。除了玩的時間長了一點,其他都還正常。謝謝老師!

付麗娟

心理問問

這位媽媽你好。

你很清晰地講述了你的兩難:對於孩子玩手機,是放手還是干涉。很棒的是,你還想知道要如何理解孩子玩手機這件事。

放手,是所有人在關係中最難達到的境界,更何況是母親和孩子。你是一個了不起的母親,你真正實踐過放手,而且也認同讓孩子學習承擔和自律。只是這個過程中,也許你能獲得的支持太少。母親並不是天生就智慧和強大,也需要被允許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當一個成人學習對孩子放手,跟孩子最初學習走路是一樣的。順利,是不可能的。

老師的擔憂,也是你在放手過程中正常的擔憂。傻瓜才會說放手就放手。母親和孩子的情感紐帶,它不是一般材料做的,即使孩子已經50歲,母親該操心還是會操心。這就是母親和孩子。

我們先要承認這個事實。那些努力勸說母親要放手的人,如果站入到母親的位置上,恐怕也很難放手的。沒有人對分離不感傷。就是養的小狗,主人離開,它也會難過不舍地嗚嗚叫。

當你看著孩子長時間玩手機的時候,你很想介入。你心裡可能在想:如果我不提醒他停下來,他一定停不下來。

其實,這個「如果我……他就……」的語句,從你生了他開始就一直存在。如果我不餵奶,他就會餓著。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因為這句話,你的孩子從出生起就被你很好的照料著。所以,這是一句非常母性本能的話,代表了母親有能力讓孩子成為她世界的中心。我希望,每一位初始媽媽的心裡,都有這樣一個句式。

不過,孩子不會永遠是嬰兒,他要長大,就要慢慢退出母親的中心。當他學習自主大小便的時候,如果你想的是:如果我不幫他把尿,他就永遠不會尿尿。他現在尿尿的功能會不會有些問題?其實,每一個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撤回了很多類似這樣的句式。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裡確定,吃飯、穿衣、尿尿等等,都可以也應該是自己搞定的,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啊。這種對自己的確定,會延伸到對孩子的確定上。

只要對孩子的某些狀態感到非常焦慮的,本質都是自己內在的某種焦慮被孩子喚起了。通過管理好孩子,來管理好自己內在的這個東西。

很多媽媽對孩子學習這個事情,投入非常深的情感。除了心理學常說的一些理解以外,諸如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放到孩子身上、控制感太強、害怕被拋棄等。還有跟文化相關的內容。

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中,女性幾乎沒有到達可以讀書的地位。即使在現代,還是有很多女孩讀不上書。比如,家裡窮供不起所有孩子讀書的,女孩就會退出,甚至早早幹活兒,幫父母供家裡的男孩讀書。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在這種狀況下,只會被一個男性擁有。女性無法擁有的原因,只是因為,她是個女孩。

創傷至少會在三代人中傳遞。僅僅是最近一百年的女性,她們身處的文化和社會環境都讓今天的我們無法想像。男人的世界,就是全世界,而那裡禁止女人通行,只是因為,女人是女人。

當女性終於被允許獲得教育後,這個歷史性的變革,帶來的影響無處不在。比如,在今天,成人學習心理學的群體中,女性佔比高達90%。我猜測,各種行業中扎入成人再教育的女性要多於男性。

女性這個群體,在內心深處對被看見、被尊重的渴望,可能也高於男性。能夠受到好的教育,進入更大的世界,也許是實現滿足這類渴望的途徑。這其中也包括了,過去以男人為主的世界,極少數女人可能逃票能進入,絕大多數女人是沒有買票資格的。現在,女性的覺醒意識是希望和男人創造與共享這個世界。

孩子在學習上的每一個習慣、意識、態度,母親可能比孩子還要敏銳和敏感。孩子在替媽媽學習,這句話也是有幾分道理的。無意識中希望通過孩子的學習,把母親這一家族的女性的票一次性補齊。

如何把孩子學習的現實狀況和自己內隱的身份焦慮區分開來,可能會讓媽媽們更能留意當下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在學習時更專註,在放鬆和玩耍時有更多選擇。

當孩子在學習這個事情上,面對的媽媽是一個冷靜、理智、有章法的「領導」,而不是一個氣勢洶洶、焦慮無助的「紙老虎」,他信服和尊重的,是前者。

如果你想讓孩子聽你的,你就得先讓他真心的信服你。這也是我們說的,關係好了,問題也就好處理了。

我們再來看看,怎麼理解孩子玩手機這個現象。

手機是個偉大的發明,我們都受益於它的智能化。全人類都受益於它,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體驗。視頻電話、刷臉支付、即時閱讀、聽聽音樂、和朋友聊天……這麼多好的體驗,讓我們依賴於它。如果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它,會有危險嗎?我認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可怕的危險。

但是我們的早期生活經驗可能會提醒我們,但凡讓你產生很強依賴的東西,都要警覺,因為它可能會在你越來越信賴的時候,傷害你。就像,當我們還是一個小小的孩子時,完全信賴照顧我們的人。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應該不算少,會被信賴的人,莫名其妙的傷害。一頓打罵、一些貶低、一些冷漠和拒絕,這些對一個小小的孩子來說,都會被感知為傷害。

我認為不必要在這時去譴責照顧者。只是看到這些經驗,令我們對「依賴」自動生成一個判斷:依賴會帶來危險。

玩手機會不會導致危險呢?所有的事情都有不同面向。就像孩子,一個孩子的天真、單純、善良是多麼讓人喜愛啊。但是同樣是天真、單純、善良,在不同情境下,會讓父母特別擔憂,孩子因為這些特質會被居心叵測的壞人傷害。

手機這麼好玩,這麼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會不會讓人沉迷,玩物喪志?這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擔憂,也是對自己的擔憂。成人面對現實生活,壓力不比孩子面對學習的壓力少。壓力越大,我們就需要玩手機。手機是最快最便捷,最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又可以讓自己放鬆的好寶貝。

看看一個人成年人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如果這個人每天看手機的時間很少,那隻能說明他已經忙到沒有時間看手機了。會不會更慘?當你去散步,你真的享受散步的美妙;當你去爬山,你真的享受攀爬的挑戰;當你去旅行,你真的想要敞開自己,吸納全部的自然美景;當你閱讀一本書,你真的享受與書融合的靜謐。你,不,會,玩,手,機。

你已經擁有了全然的放鬆。

我們已經太適應高壓力的活著了。反而不習慣低壓力的生活。每個陪著孩子寫作業的媽媽,都能感知到推也推不開的,動也動不了的,包圍著孩子的壓力。整個社會的焦慮,最底端的承受者,是我們的孩子。

你認為這個社會焦慮嗎?

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說是的。房產、股市、小升初、知識、職業、發展、分工、有多少現實的話題,就有多少焦慮的來源。濕潤的空氣、隱約的花香、微風、古樸的老樹,想想看,離我們的意識有多遠啊。我們甚至認為這些都不重要,不屑關注。

但恰恰是對自然的留意,能喚醒我們心底里的寧靜,寧靜越廣闊越厚重,越能包容我們身而為人的世俗困頓,越能撫慰我們全身的焦慮細胞。讓我們有空間慢慢靜下來,精細地打量身處的生活狀態,才能選擇一些什麼和丟棄一些什麼。

有人說,當你在看手機的是時候,你沒有在當下,你在別處。

沒錯,如果我忙到沒有時間來擁有「此時此刻」(now and here),我能不能拿個手機玩玩,讓自己感覺到,好像在「此時此刻」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玩手機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們需要玩手機的原因。

悖論是,當我們玩手機的時候,我們就真的失去了「此時此刻」。這也是真的。兩個現象,都是真的。

追求經濟的增長、知識的擴充、進步學習、不進步就會被拋棄、拼搏努力,這種主流社會氛圍,讓一個人閑下來都會覺得罪惡。除非你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否則你有什麼資格閑下來。很多人看到別人閑下來,會這麼想。

面臨這樣的現狀,我們讓自己保持緊張的節奏,不要被淘汰,也沒有錯。只是,在大體的快節奏中,我們是否能夠允許自己偶爾唱首慢歌。就像某些慢情歌被DJ加上電子節奏,變成了另一種「嗨歌」。仔細聽,在重重的電子樂里,能聽見慢歌本身。

你們整個家庭,都需要找到家庭的慢歌。周末你們去爬過山嗎?去看過海嗎?去過田園風光嗎?肯定沒有去過,因為孩子周末一般要去校外培優補課。但是作為父母,你們心裡有山、有海、有田園嗎?如果在你們心裡沒有很深的一個地方,那裡充滿了寧靜,那麼你們的家庭就沒有可以真正撫慰快節奏、大壓力的資源。你們和你們的孩子,都將是整個快速運轉的社會中的一個零部件。然後你們就會在休息的時候,更習慣各自看手機。

你的孩子平時住校,周末回來,他講過回家不想看書學習,而且他的成就還不錯。如果我是你,我會這麼做:

首先告訴他,讀書也等於是他這個年齡的工作了。回家就不談工作,相信他能把工作搞好,需要支持告訴家裡人一聲就可以,無條件幫忙。這樣說的用意是,讓你們和孩子之間,在學習這個屬於他的事情上,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成績好不好都是他的事情。當一個人能夠被允許對自己負責的時候,他們才會為自己操心。

然後告訴他,人都需要休息和玩耍。但是爸爸媽媽想像力有限,平時工作很累,都不會玩了,也不知道玩什麼。讓他幫忙安排下每個周末可以怎麼個玩法,然後聽從他的安排。

中國的父母很少會給孩子這樣的信息:我不僅是你父母,我也是一個對社會有責任的人,我除了要照顧好你、滿足你,我也要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如果給孩子建立這樣的意識,對孩子的好處是,讓孩子不會總是在一個自我中心的位置,將他的眼界從家庭和學校,拉到更大的社會和世界中。

幫助一個少年,建立他未來在這個世界上的願景。讓美麗的願景引領他的現在,是不是要比做他的糾錯器,要舒服很多。

心理問問

專欄

用文字觸摸你

專欄提問方式:在文末的留言板寫下你的問題,請盡量簡短清晰的描述,我們會在點贊量排名靠前的問題中抽選問題作答。很高興你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