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文之美 漢字之美

語文之美 漢字之美

漢字之美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

說到漢字,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很多好萊塢明星與體壇明星愛在身上刺上漢字刺青。人氣天王賈斯汀·汀布萊克右側身體上的「風土水火」,左上臂的「溜冰」,足球明星貝克漢姆側肋骨上的紋身「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卡薩諾身上的「安東尼奧」,貝爾巴托夫身上的「百無禁忌」……都是最好的佐證。

為什麼他們都愛在身上刺上漢字刺青?原因很簡單,他們覺得漢字很美。據中國日報網站2004年5月30日的一則消息說,在老外眼裡,漢字是最美的「洋文」。在巴西,幾乎很難碰到一個身上沒有打孔、沒有文身的年輕人,這些人當中,約有1/3的人身上有一個或多個莫名其妙的漢字。在此,漢字已然是一種極度流行的裝飾元素。衣服上印英文的不常見,而且容易受到民族主義的敵視,印有漢字的衣服卻比比皆是。美國記者曾問姚明:「在NBA的菜鳥球季,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姚明答,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球員的漢字紋身。

說到這裡,也許我們都會有這樣一個共識: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喜愛漢字,不知道漢字之美可能就要鬧笑話了。

那麼,漢字有哪些美,如何來欣賞它呢?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這些有影無形的圖畫,這些橫豎鉤點的奇妙組合,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它們有的造型美觀,就像一幅圖畫;有的筆畫起落有致,就像一座座建築;有的筆畫長短參差,跌宕生姿;有的筆畫疏密相間,勻稱端莊;有的左右避讓,如謙謙君子;有的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

漢字之美,美在精髓。在科學攀向高峰的漫長過程中,拼音文字需要不斷再創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瑣程度;惟中國的漢字卻反而煥發出青春,可以輕而易舉地用原有辭彙構成新的概念。當人們熟悉這種文字後,可尋求的新組合和創造的天地是那樣的簡便而寬廣。

漢字之美,美在廣袤。漢語是當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有14億,佔世界人口的26%。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它也是網際網路上的第二大語言文字。伴隨著申奧的成功,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興趣日益升溫。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都開設了華文課程。國運盛,漢字興,漢字有著非常廣闊美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漢字猶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無盡的向遙遠的未來流去,傳承了五千年文明的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後人探索的基石。

1.音韻之美

很多外國朋友都說,中國人說話就像唱歌似的。為什麼漢語有這樣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就是漢語的聲調。

在古漢語與樂律中,漢字有唇、舌、齒、鼻、喉(張炎《詞源》)「五音」,或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五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其中,陰平、陽平合稱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合稱仄聲;在現代漢語中,漢字也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陰平、陽平合稱平聲,上聲、去聲合稱仄聲。

不同聲調的語彙組合排列起來,就會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美。詩人詞人便可藉此奏出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鬱、或簡淡清亮、或重濁宏邁的樂章。其音韻之美變化無端,可使人聞之變色,或喜上心頭,或泣下沾襟。

如:「烽火照西京(平仄仄平平),心中自不平(平平仄仄平)。」這兩句詩,詩人用詞音調的平仄變化,傳達出內心對國家安危的焦慮之情。

如唐朝詩人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讀到這首詩,我們會感到一種強有力的東西回蕩在我們的耳鼓,這就是它那響亮、強壯、開口度大,聲威赫赫,甚至帶有一種威壓感的漢字音節,令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此詩所描繪的宏偉壯觀的景象。

另外,漢字可以重疊使用構成迭音詞,它讀音清晰,節奏明朗,用在文句中,能使語句鏗鏘悅耳,富於樂感,充滿韻味。如「關關睢鳩,在河之洲」(《詩經·關雎》),詩句中的「關關」這一擬聲詞就是典型的疊詞,又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都是疊詞。這種疊詞疊韻如兩玉相扣,鏗鏘有聲;雙聲如貫珠相連,宛轉悠揚,使讀者可以越過語詞的概念意義僅憑其語音就獲得了對文句全部或局部意蘊的理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根據漢字音韻特點,可以創造出無限的樂趣。

如,當前流行的「杯具(悲劇)」、「洗具(喜劇)」、「美眉(美妹,美女)」、「神馬(什麼)都是浮雲」、「龜腚(規定)」……這些妙趣橫生的網路用語都是根據漢字的諧音特點演化而來的;一些常用的歇後語、謎語也都與諧音相關,如歇後語「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飛飛)」,如謎語:「冒充和氏壁(猜《紅樓夢》人物一),謎底是賈(假)寶玉。

如,一些現代詩和流行歌曲都很講究音韻,其中的大多句子都是押韻的。如,歌詞《校園的早晨》(節選):「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著身旁這棵小樹」這一片段我們讀來便會感受到清晨讀書的那種輕鬆愉悅之感,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正在於歌詞中令人輕鬆愉悅的韻律。又如,舒婷的詩歌《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讀著這首詩,你是否感到一種欣賞音樂般的浪漫?你看,詩句的抑揚頓挫,娓娓動聽,深情款款,怎能不令人感受詩人對愛的深情與執著?這就是詩句的韻律之美帶給我們的感受。

2.形體之美

漢字的形體蘊含著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勻稱的結構等特點。因而,每一個漢字都能敲擊人的心靈,攝取人的魂魄。雖然它們只是由簡單的點、畫、鉤、挑組合而成,卻富有神韻,點的圓潤、豎的陽剛、橫的平直、挑的飄逸,一筆一划,洋洋洒洒,都顯現出漢字的美。

具體說來,它又具有哪些美呢?

造型圖畫之美。不少漢字天生具有一種圖畫的美。漢字的基本構造原則是象形。許慎有六書之說,首列「象形」。古人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許慎所敘述的文字創生的過程,就像一首詩,閃爍著我們先人深邃的智慧和豐富的感情之光。漢字的圖畫美在古文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如「月「這個字,甲骨文就寫作「」,外面的半圓形就像月牙,中間的一短豎表指事符號,表示半圓形天體發光的特性。月亮有圓缺變化,古人遂以殘缺的圓形即半圓代表月亮。有的甲骨文有所變形,將「夕」寫成。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進一步變形,失去半圓形象,發展到現在,「月」字的面目與原來的字形相去甚遠。但是,我們依然能夠依稀看到它摹畫的原形,依然能夠體會到一種美妙的圖畫之美。

筆畫形態之美。漢字筆畫的書寫起落有致,形態萬千,晉代衛夫人論書法時說:「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如寫豎畫,在「半」「計」等字中表現為懸針,在「術」「蛛」等字中表現為垂露,書寫「隊」「仔」等字的豎畫時略為右弓,而在「糊」等字中則略為左弓。「找」「 我」等字的斜勾如百鈞弩發。

長短參差之美。漢字中凡有重複筆畫,其長短、位置必有變化,形成了既協調又富於變化的美感。如;「掛」字橫畫較多,其長短富有層次且仰俯也有一定的變化;再如「世」字豎畫較多,起長短有別且起筆位置左低右高。

疏密勻稱之美。漢字筆畫或繁或簡,但布白相對勻稱,特別是橫畫或豎畫較多的字,其疏密更講究勻稱,形成井然有序之美。如「晴」字右半部分多為橫畫,其間隔大致相等;再如「舞」字上半部分短豎間的距離也較為勻稱。

左右避讓之美。漢字的點畫有如謙謙君子,構字時互相避讓,為筆畫的嵌入或舒展留出適當的空間,形成融洽呼應之美。如「情」字,右上部分略為右靠,為左邊一點騰出書寫的空間,而左邊一點則上靠,為左邊中橫留出嵌入的位置;再如「塔」字,左邊提土旁略為上靠為右邊撇畫的舒展留足空間 。

萬千變化之美。漢字的構造可謂千變萬化,組成漢字的基本筆畫只有「橫、豎、撇、點折、捺、提」七種,偏旁部首二百多個,卻創造出了五萬多個漢字,可以表達出最豐富、最繁雜、最細膩的意思。減一筆添一筆,甚至筆畫稍微移動一下方向,都有可能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字。如:「了」字添上一筆,就可能變成「子」、「孓」、「孑」這三個字,而「子」、「孓」、「孑」這三個字筆畫都一樣,只是三筆的筆畫朝向不同,讀音和意思就完全發生了變化。

方正端莊之美。每個漢字的形體雖然有的胖有瘦,有修長有扁短,有臃腫有秀頎,萬千變化,然而它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方正端莊。如,「日」、「月」、「目」顯修長,「國」、「園」、「問」顯周正,但是,它們都有方正端莊之美。

3.意蘊之美

漢字之美,不僅在於它的音形,更在於它意蘊的多彩之美。

說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進公園處有一碑亭,正面是康熙皇帝題寫的「花港觀魚」四字,背面是乾隆皇帝為「花港觀魚」題寫的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此碑亭建於同治年間。碑陽和碑陰分別由祖孫兩位皇帝題寫實不多見。

對著碑亭導遊是這樣給遊客講的:「『花港觀魚』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的手筆,各位細心的團友或許已經發現『魚』字的寫法跟通常的不一樣,是的,魚字少了一點,為什麼呢?原來康熙是信奉佛教的,佛孝最講究的是普渡眾生,因此他在題字的時候,想到魚字下面是四個點,而「火」字在古漢字中也可寫成四個點,所以康熙故意在寫魚時少寫了一點,表示魚是在水中暢遊,而不是火中燒烤。」

網上還有一種說法:「花港觀魚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題,其中的『漁』字,繁體寫法是四點,代表火,乾隆改為三點,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風調雨順,江山穩固太平。」

其實,這一題字到底是哪位皇帝寫的,我們大可不必去深究。然而,一個「魚」字不管是象徵著皇帝信奉佛教普度眾生,還是百姓生活風調雨順,都是非常好的寓意。

你看,由一個三個點的「魚」字,竟然可以引申出那麼多的含義,可見漢字的獨特魅力。

稍作探究,我們會發現更多有關「魚」字的意趣。「魚」字是由象形字演化而來,「魚」字的上部「刀」代表魚頭,中間的「田」代表魚身,下面的四個點代表魚尾。下面的「灬」並非是「火」字作為偏旁部首的寫法,也就沒有康熙皇帝想的魚在火上烤的擔憂。像這樣的象形字還有,例如:小燕子的「燕」字,也是象形字,上部「廿」代表嘴和眼睛,「口」代表身體,兩側拆開的「北」代表雙翅,底下的「灬」代表燕子的尾翼。「灬」象形燕子剪刀般的尾翼也不是「火」,這個字康熙爺怎麼寫才能救燕子於火中而在天空飛翔呢?只有「蒸」「煮」「烹」「熬」這些字才是從火,「灬」才真正是火。代「氵」的魚字,是由兩條魚的象形字演化而來,「漁」字是「捕魚」之意,演化組詞成「漁人」「漁夫」「漁村」。

康熙皇帝是少寫了一個點,寫了一個錯字,還是有意而為之,讓魚在水中游,恐怕是個謎。自古書家無錯字,況且是皇帝呢?導遊詞的說法也是很有新意的,說說聽聽可當一樂,但不可當真,否則就違背了漢字由象形字進化的歷史了。

其實,漢字每個字都有不同的意趣。如,「明」是由兩個象形字「日」和「月」組成的會意字。它告訴我們,有「日」伴隨著「月」,我們才會有「明」天。「雷」「雪」「霜」三個字都是形聲字,同樣富有形象性,在辭義上都與「雨」有關。看到「太陽」這個詞,我們會感覺到熱和力,而看到「月亮」,卻會感到它那閃著清麗的光輝;「輕」字給人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好像散發出一種寒氣,而「幽深」兩字一出現,你便似乎進入森林或寧靜的院落;當你寫下「人」這個字,不禁肅然起敬,並為「天」和「地」兩字的創造讚嘆不已。

總之,我們的先人在造字之初,不僅把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涵養其中,而且把自己的情感也熔鑄其內,使得漢字不但有音韻之美,形體之美,更有意蘊之美。正因為漢字有這麼多豐富多彩的美,這些有影無形的圖畫,這些橫豎鉤點的奇妙組合,給人以無盡的想像,無窮的意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意閱讀寫作 的精彩文章:

TAG:創意閱讀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