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椒江徐氏淵源淺探-從下陳南野份村來歷說起

椒江徐氏淵源淺探-從下陳南野份村來歷說起

前言:「三人之行,必有我師」、「知行合一」。此次「百場和合文化講堂進農村文化禮堂」到下陳街道南野份村開講之即,得到村主任徐昌元先生髮過給筆者村史的資料。細閱一下,資料完整,非常難得,而經6月24日下午講座到實地一行,感慨頗深,特整理小文一篇。

一、南野份村的來歷

南野份村效果圖(由南野份村提供)

早期,大屋裡(南野份)一帶是一片荒野,後有人來這裡生存開墾,漸成村落。在公元1627年(明.天啟年間),徐元則裔孫徐興槐由界牌遷至海門大屋裡,後演變為大屋徐(今南野份)。原則上說,徐元則為海門大屋裡徐氏先祖。

徐興槐,字邦道,號南野,徐氏34代祖先,居住今南野份一帶,後來海門大屋徐就漸變為南野份村落名稱了。

徐興槐有四子:分別是希堯、希楚、希省、希倘,而其下代裔孫分布在如今沙北、後徐、當角、日山份、南岸里、橋南、東升堂等處。也有分支遷址到金清、北岸等地。徐氏總祠原本位於如今界牌。

二、椒江徐氏淵源淺探

徐氏宗譜(由南野份村提供)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水有源,樹有根,為人不能無姓。徐姓蠅國最早的姓氏之一,現已成為當今中國第十一個大姓,人口2000多萬,目前在台州年歷史的排名第六。在民國時期黃岩百家姓人口統計中排名第四。

徐姓其淵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黃帝第十世裔孫若木,大約在公元前2197年,啟帝分伯益的長子大廉與次子若木,若木成為徐國之始王,所以說若木成了後世徐姓公認的血緣始祖。

公元前512年,徐國傳至宗十一世孫章禹,曹吳國滅國,亡國後徐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始有徐姓。

徐國自始王若木會車至三十二世誕,偕稱徐偃王。徐偃王之二十九世裔陳徐咨,世居山東琅琊。至漢代,徐咨之裔孫徐元泊,仕漢光?大夫,因避王莽之亂,於公元前23年遷居東陽郡太末縣(今衢州龍游縣),後人稱「過江之祖」

在公元835年,徐元泊裔孫徐賂,仕唐文宗朝金紫光?大夫,835年為避宦官專屬權,稱疾辭官,隱居不住。由衢州歷經蕭山、黃岩、臨海,最後定居在如今天台廣嚴五柏嶴,為台州徐氏之開基祖,至今已有1100年。

徐姓宗族通過幾千年的分支繁衍、發展壯大後,現在徐姓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尤以浙江、江蘇、廣東、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七省人數最多,約佔全國漢族徐姓的65%,乃至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的足跡。

近年來,黃岩大屋徐徐氏後裔徐頂立等人陸續修復部分徐氏家譜。據其提供的資料。大約在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徐賂之八世裔孫徐元則攜子移居到海門大屋徐,為海門大屋徐之徐氏始祖,距今已有1000多年。其三弟徐元厚,字宜重,號守威,遷臨海北岸又成徐氏一支。

徐賂之三十八世裔孫徐壽富有七子和養子,其長子徐永顯又有七子,徐永顯之四子徐保現,字國烈,號東匯,由海門大屋徐遷至金清一帶。徐保現之三子徐不隱,自金清遷至太平港南蔡洋庄(今溫嶺濱海新街一帶),為港南徐氏始祖。

徐元則裔孫徐氏總祠原本位於如今的界牌,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徐氏族人每年春秋都要來總祠祭拜的。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祭祀活動被禁止,但個人祭拜一直陸續不斷。

1971年,祠堂被不明火災焚毀。之後經本村村民的努力,於2017年重陽節前在原老村幹部舊房基礎上進行修繕,建造大宗祠供全村各姓村民安放祖宗牌位。

三、徐吉甫和徐世浙(徐吉甫之子,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世浙院士

徐世浙(1936年10月2日—2012年7月21日),浙江台州椒江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是台州籍首位地球科學院士,也是椒江區有史以來第一位院士。

曾先後任青島海洋大學地質系主任、地學院名譽院長,浙江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系教授,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他在國內外首次解決了任意地形磁場、重力場的曲線延拓和電阻率法二維地形改正問題,首次解決了計算地球物理中如2.5維電場的縱剖面的電位的計算、二維大地電磁場的地形影響問題。是國際上最早將力學中的邊界單元法應用於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科學家之一。

徐世浙(青年)

據地方史志記載:1916年,年僅20歲的徐吉甫(徐世浙父親),出生下陳南野份村,後在海門鎮創辦美衛生內衣廠,生產襯衫等內衣,有縫紉機10台。一直努力勤奮的經營。

至1951年,海門成衣服裝業51家,其中美衛生、葉順發、信大、新民、星光等五家為大,而美衛生居首位。

1936年10月2日,徐世浙就誕生在中山路的美衛生裁縫之家。

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里,在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有四個哥哥三個姐姐(其中二哥早逝)和一個弟弟。勤勞儉樸的父母依靠縫紉手藝為生,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子女將來成為有專業技術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台里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道台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