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言區里藏龍卧虎,肺腑之言心向梨園

留言區里藏龍卧虎,肺腑之言心向梨園

官微推出的這三篇內容

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留言、評論者甚多

且各有見地

小編做以歸類整理

配以戲曲行頭圖案

以饗觀者

百家爭鳴

才可百花齊放

秦風易俗【梁少華】

單從戲曲進校園來說

一切政策只停留在表面

我們去年有《漫賞秦腔》

完全可以放在幼兒園去

但是,不可能

戲曲進校園的全面覆蓋很難實現

我去年也帶頭成立過中學的秦腔社團

結果可想而知

戲曲的保護是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戲曲的境遇很尷尬

政策要落實

也必須落實到基層中

邵言

在九零後當中

還是有一部分人願意聽戲、學戲

願意做戲曲藝術的傳承人與傳播者

可是又有誰願意要我們

這些二十歲上下又沒有基礎的人

大家都說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下苦

我想說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比肉體上的痛苦更加折磨

我自己有時候偷偷練一些動作

可是因為不得其法

除了給身體上留下一些淤青之外

別無其他收穫

每每想到戲曲藝術的美好

而我們卻只能遠遠地望著

便淚流滿面

古莘少年

面臨這樣的困境也不是劇團和演員的錯

一味地迎合市場,劇團不出人不齣戲

無編製會造成演員的生活之憂

而劇團整體不齣戲會造成

演員的生存之憂

行當不齊也是劇團所面臨的大問題

如果做好專業院團向地方劇團的

幫扶對接

才是當前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不能一味地怪體制怨社會

難道說我們的基層演員真的不齣戲?

不見得!

前年陝西省的稀有劇種調演

哪個基層劇團不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戲?

只是平台沒做到位罷了

為啥很多基層院團自己創排的新戲

走不出陝西?

一加名演,一加梅花獎

都有可能衝擊國家大獎?

還是傳幫帶的問題

風行

地方戲曲的發展絕對不能等靠要

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沒有好的作品以及演員

演員自身不努力

給再多的費用都是白搭

都是養懶漢

其實山西、河南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鑒

愛戲者說

歸根到底,是後來人從前人身上

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你讓他們拿什麼愛秦腔、從事秦腔

一葉知秋

我曾經也是一名基層演員

政策的改革也退休了

在職期間的確很喜歡我們的職業

只是工資待遇太低

只能說混個糊口

想攢錢買房子那真是天方夜譚

一月幾乎沒有餘錢

老是一月趕不上一月

最後也不得不離開自己心愛的職業

為什麼一定要排新編戲?

先把傳統劇目練好

給觀眾展示戲曲本來面目有何不可?

懷念那些雨中的路

其實因地制宜最好

陝北晉劇最得民心

而一些劇團由於歷史等原因改製成秦腔

導致現在慘淡生存

地方真的應該跟著百姓喜好走

拿晉劇來說

即便在陝北擁有很大的市場

演員卻連個職稱都評不上

這個問題得重視一下

浮滄

說到底就是缺人

而缺人的原因就是待遇太低

就和小學缺少男教師一個道理

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朵爺

基層戲麴院團改革是一大敗筆

一批40-50歲的正值黃金期的演職人員退休

形成斷層,難以接續

基層院團一無資金,二無新人

三無市場

以網路為主的新娛樂大大衝擊了市場

很難看到40歲以下的觀眾群體

省城的戲曲名家們除了堂會掙錢外

很少有常年下基層演出

關中道賣票演出賺不出場租電費

專業院團待遇低留不住人才

作為文藝和上層建築

國家養不起嗎?

當年延安邊區還能養兩個劇團

再不改革,若干年後

孩子們只能在博物館看秦腔了

隴人秦聲

戲曲,專業人員只要幹了這行

不管條件怎樣艱苦、收入怎樣低微

都已捨不得丟下

他們迎難而上,堅持到底

而觀眾一旦迷上戲曲就上癮

這就是戲曲自身的藝術魅力

至於發展現狀與前景

道路坎坷、滿山荊棘

什麼合併、改企都是無形中在抹殺人才

可說是利小弊大

就記者採訪吃閉門羹來說

可以理解

只有我們平民敢發牢騷說怨言

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振興秦腔辦公室

應把這口「尚方劍」操起來

福星

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大縣

養活不起幾十人的劇團

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團先改掉

這是在自行摧殘消滅自己的文化

雨中漫步

忽然想起十幾年前一位基層老藝人

說過一句話

讓這事哈吧,哈到底了,就好起來了

當時俺已淚奔

青衣

句句屬實,字字在理

基層院團實屬無奈

但願陝西地方戲走出艱難困境

峰迴路轉

楊波

多了就不叫非遺了

例如,一條生態河流受到破壞

為了保護河流的生物

做一個魚缸重新保護起來

河流的損壞進行修復大價太大

非遺如此,秦腔如此

正所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還有多少在消失

天時、地利、人不和

失去了敬畏之心

莽塬農夫【五陵野老】

戲曲市場猶如百日大旱

天不下透雨,靠杯水澆灌,無濟於事

企圖讓一個在乾渴里

奄奄一息、掙扎的禾苗開花結果

心有餘而力不足呀

即就是實施灌溉

也只能是沿渠而滲

王更友

振興戲曲應留住精華,去其糟粕

國家的錢如果隨意哪個劇團都能申請

無異於飲鴆止渴

對戲曲有害無益

真正有益的是精準扶持

別把錢都變相流入私人口袋

Erlkonig

等等我

我是音樂學的博士在讀生

目前在澳洲留學

現在我做的是徽劇

看到這篇文章

下一個目標鎖定

再給我一點時間,大約三年

讓我先把徽劇做完

我要去大陝西再繼續做論文

留下這些東西

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好寶貝

這是我的理想

再等等我

Jane

其實省以上的財政

真不缺補助地方戲的經費

關鍵錢用得不科學

大戲新戲要那麼多幹啥

把經費向下傾斜

把政府採購的機制設計科學一點

地方戲和基層院團的生存空間會好很多

餘下的事

基層院團也不一定要端著體制內的架子

有了企業的殼

報酬激勵措施要靈活得多

赫旦

客觀存在,實話實說

難得對戲曲事業懷有敬畏之心

生活清苦的人

南風之薰

滿篇就等政府救濟,要編製

一點都不想辦法

這樣的人領導戲曲

戲曲加速走向滅亡

空中飛人

功夫沒下到,思想沒解放

大戲唱古

說不客氣些

戲曲不養老使得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後顧之憂依然存在

如果戲曲也像其他職業一樣有五險一金

年輕人特別是梨園世家的孩子們

可能會考慮

共享明天

西安還有個越劇團

怎麼沒有統計上呢

看來我們的工作還是粗糙

ZHAOHUI

陝西戲曲劇種好像少了西府的小曲

也叫西府曲子戲

馬寶平

現有26個裡面為什麼沒有

華陰拉花戲?

是不是它已經不算現有了?

針對以上三位網友提出的問題

小編特別採訪了

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辦公室

工作人員王茸

她提供了一份由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制定的

中國戲曲劇種認定標準

具有「以歌舞演故事」

這一中國戲曲的主要特徵

舞台語言採用

本民族和本地方言或本地官話

在聲腔音樂和伴奏形式上

具有個性鮮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

在表演上分行當或形成角色類型

具有相對成熟的表演形態和技術規範

服裝、扮相、道具具有歷史形成的規制

創作和演出了一定數量的保留劇目

有本地專業或業餘演出團體和演職人員

具有相對穩定的傳承機制

在本地區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力

劇種名稱具有某一地區的廣泛群眾基礎

在社會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認同

某微信群討論

宏宏

我贊成李老的觀點

就像秦腔也改成四不像了

排戲盡請些外劇種導演

銅器改成京銅了

秦話改成普通話了

唱腔十句里秦味最多兩句了

秦腔二字可以改名十三香了

蘆笛

劉毓中先生說過

演《殺驛》,四功五法不過關

哪怕你把吳承恩的心情體會得再深刻

也是沒用

我們發現

一些演員說起戲來頭頭是道

可在台上平淡無奇

說到底是藝術修養(天賦+功夫)不夠

戲曲不同於話劇影視

劇本呈現出來的角色是比較模糊的

也就是說

給演員的發揮空間是比較大的

演成什麼樣,就看各人的功力了

功力不夠

把角色自傳寫成一本書也沒用

笨蛋!你好傻

誠如李玉聲先生和傅瑾教授二位所言

戲曲行當、四功五法

已經包含有表現人物情緒的因素

比如秦腔的搜門這一程式

在鑼鼓點裡走一些動作

本來就是用來表現行路、思考等

一系列活動的

正旦的氣質要求就是沉穩、飽滿的

但同樣走搜門

韓琪和曹玉蓮是不一樣的

同樣是正旦

王春娥和龐三娘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人物不同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個人認為

人物是為技術服務的

沒有技術的人物是空洞的

而沒有人物的技術也是乾癟的

體現在藝術創作的順序上

應當是先追技術,再追求人物

一個小孩兒你沒法兒給他講人物

只有讓他先擁有技術

bao

最要緊的是

其他門類的所謂大導演瞎摻行

搞一些話劇加唱、歌舞加鑼鼓

所謂的創新

不論劇種、不論地域特色

不論風土人情的七拼八揍的所謂精品

磚家叫好,群眾不看

製作龐大,唬人眼球

看完啥也不知道

錢花一堆

劇團倉庫留一堆垃圾

愛戲者說1979

「刻畫人物論」源於60多年前

戲曲行學習引進什麼斯基戲劇表演體系

戲曲從來都是角兒的藝術

拋棄了戲曲主體和表現手段

單純地去刻畫人物

無異於丟西瓜撿芝麻

現在好多新編戲、現代戲

依舊深受其害

看不見手眼身法步

也看不到唱念做打舞

還要美其名曰

我們是在「刻畫人物」

我們不要轉基因戲曲

何日見許

刻畫人物很主要

不刻畫人物這個人物就沒有靈魂

基礎更主要

沒有堅實的基礎

你就沒資格刻畫靈魂

獅子翻身

事假心不假

情真人不真

不像不是戲

太像不是技

——翁偶虹

夢回樓蘭

雖然已離開這個行業整十年了

可看到這篇文章仍然歷歷在目

李鴻賓

精品國粹傳承

向每一位戲曲演員致敬

風中狂沙

寫出了藝術的不易

寫出了演員的艱辛

演員在台上一個不起眼的動作

背後都付出了無數汗水

演員是偉大的

是值得尊重的職業

董景印

作者只是體驗了大團

小團那個艱苦你是想像不來的

錦鯉

那時候是一名戲曲小演員

記得當時是過年後在周至演出

剛好那天我生日

一天三場,場場不落

如今再看此照片

有些熟悉、有些欣慰、還有些心酸

祝願所有戲曲演員都會大放光芒

笨蛋!你好傻

「戲子」一詞的來歷有這樣一種說法

皇帝的兒子哭鬧不止

只要一聽戲,一準兒不哭不鬧

故稱「戲子」

是否準確,待方家考證

但可以看出「戲子」一詞

本意並無貶義

只是在社會階層分化的過程中

被加上了一層貶低之意

時至今日

演員不必為這個詞所困擾

非常有戲

唱戲挺好,老祖宗留的飯

這飯吃得踏實

露台唱戲的

沒有大劇院里的角們光鮮

卻有留住觀眾本領的機會

往往是一年幾百場地演

大師們不也是這樣唱過來的么

像老輩人那樣愛戲、用生命去唱戲

只為了自己到他們那個年齡的時候

能說一句

我這輩子對得起戲

對得起祖師爺

對得起觀眾

飛魚

看到這篇文章

想起了以前下鄉演出的情景

我是一個小劇團的演員

很多年前隨團行鄉打場

裝台布景,化妝演出

冬天冷,夏天熱,工資還低

雖說很苦很累

但看到群眾們熱烈的掌聲

和對我們演出的肯定

一切都值得

因熱愛這份事業

一干就是20年了

作為戲劇演員,我驕傲

Wangyunfeng

每年村子裡古會都會唱三天大戲

早中晚,一天三場

小時候觀眾很多,熙熙攘攘

得早早搬著凳子去找位置

現在人少了

但台上依舊熱鬧如初

希望今年寒假開學晚一點

可以趕得上看大戲

黃河傳媒

山西蒲劇演員也是這樣的

你道出了演員的心聲

空中馬車

觀眾群是現在的老年人

還是人到了老年才看戲

大戲唱古

欣賞戲曲需要人生積累

一個是戲曲的觀眾群主要是中老年人

一個是人只有到了中老年

才可能真正理解戲曲的含義

微信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戲曲廣播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名字叫「戲曲演員」

TAG:陝西戲曲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