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IPO在即,雷軍進入密集焦慮期

小米IPO在即,雷軍進入密集焦慮期

小米估值縮水一半,雷軍是真委屈還是裝矯情?

6月23日,雷軍代領一眾小米高管亮相香港四季酒店。而這一天,小米也發布了最新版本的港股招股書。從招股書里可看到,小米估值幾近腰斬,而雷軍更是在前兩天的路演中放下狠話「小米應該是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公司高管如此賣力地為公司估值背書,近乎「推銷」,這在科技公司乃至中國其他上市公司里來看,都是罕見的。

這恰恰體現了雷軍的焦慮。

小米估值縮水一半 雷軍心裡自有一本賬

從最新版本的小米集團港股招股書可以看到,小米全球發售的股份數目為21.80億股,每股價格不超過22港元。以此計算小米集團香港IPO擬募資約479.6億港元,約合397.48億元。調整後的小米總市值約為539億-700億美元。按最低值算,僅僅是此前的一半。

調整後的小米總市值約為539億-700億美元,最風光的時候,外界傳聞小米估值高達千億美元。誰沒料到,真刀真槍來的時候,估值卻遭遇急劇縮水。

並且,即使已經縮水一半,小米依舊未被機構投資者看好。據第一財經報報道,不少投資者認為小米的估值依舊偏貴,而且集資額非常大,加上目前利用孖展(保證金)制度的成本偏高,預計小米的整個認購過程不會出現瘋搶的局面。

雷軍說「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嘖嘖,這滿心的委屈,簡直要賽過上一次說的「小米硬體綜合凈利潤不超過5%」了。

不過雷軍是不甘心的,不然他不會說「小米是『新物種』」、「小米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

小米估值縮水了,雷軍對外的口氣反倒越來越大了。互聯網營銷吹吹牛倒也沒啥,不過雷軍這次的牛可吹得大了去了,可以說是用近乎荒誕的話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但是小編認為,何苦來!如果真的不滿估值,完全可以撤回IPO申請。

這並非沒有先例。2011年迅雷認為金融大環境不穩定,撤銷上市計劃;2012年神州租車因為覺得公司估值不合理,暫停上市計劃。

幾百億美金的差距也不是小數目,上市不能意氣用事,雷軍為何要這樣「為難」自己?

以前我們的文章就提到過,雷軍已經操刀過3家公司上市,他對資本市場應該是門兒清。他會不知道小米真正值多少錢嗎?如果他真的認為小米值1 000億美元,那幹嘛眼下半價都熱火朝天地鼓搗著去上市?再等一等又何妨?

「小米默認幾乎是腰斬的價格上市唯一的理由就是,早在準備上市之前就認可這個估值。」有媒體認為,雷軍實際上是要導演一場苦情營銷。

事實上,小米目前最大的底氣來自於千萬中低端機用戶。數據顯示,2018年Q1小米手機出貨量2800萬台,其中1300元以下的中低端機銷量為2100多萬,佔比為75%。也就是說小米的用戶大多是品牌黏性不太強的中低端用戶,這部份人群其實很容易被其他品牌奪走,小米為了加強用戶對品牌的認可,需要粉飾這個品牌,要給它貼金,於是雷軍親手給小米「高大上」的戳——我們應該是比蘋果還牛逼的品牌!

用戶瞬間也會覺得自己作為米粉,身份也是很高的。

有媒體犀利地指出,「中低端用戶缺少什麼,缺的就是自豪感、滿足感。從品牌認知上賦予小米一種虛榮感,就可以牢牢把握可能被搶奪的中低端用戶群。」

雷軍高調指出小米估值應該是騰訊乘以蘋果,造成小米被嚴重低估的假象,引起中低端用戶的情感共鳴,進一步提高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流量生意必須要有穩定的客流量,而這2000多萬中低端用戶小米是輸不起的。

84個實錘問題 推遲CDR無限期?

作為首家同股不同權的准上市企業,小米曾有創造CDR排隊12天即上會的歷史記錄,然而小米卻在本該證監會對其發行申報文件進行審核的19日發表聲明,稱將推遲CDR發行。

坊間不少聲音表示,是因為小米無法在段時間內回復證監會在10多天前提出的84個問題。有行業人士表示,一般企業上市收到的問詢大概有三四十個問題,而小米在數量上大大超出這個範疇。這2萬多字的問詢里涉及同業競爭、公司治理、生態成員企業、優先股、投票權差異、關聯交易、金融業務、員工激勵、VIE結構等內容。除了一般公司都會問到的問題外,小米麵臨的特殊問題還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小米與生態鏈公司的關係。證監會要小米回答小米入股各生態鏈公司的合理性、生態鏈公司是否存在競爭關係、小米與生態鏈公司的業務往來定價是否公允、生態鏈公司對小米平台的依賴程度有多高等幾個問題。

小米需要提供更詳細的生態鏈公司的採購、產品售價制定情況。一方面證監會要評估小米生態的經營是否合理,同時要考核這些生態鏈公司的經營獨立性問題。

其中獨立性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因為此前有麗人麗妝因為被指業務嚴重依賴天貓平台而上市失敗的案例。

小米目前一共已經有210 家生態鏈企業,而有90 多家公司核心業務是生產智能硬體產品。要說完全沒有同業競爭也是不太現實的,而雖然小米把生態鏈蛋糕做得很大,但不少企業銷售上是嚴重依賴小米品牌的。

二是收入真實性確認問題。在第25問證監會就特別指出,是否存在大額、異常消費情況,是否存在空單現象,是否存在刷單行為?

而這個問題恐怕是小米難逃的,因為在今年618就曝出小米手機刷單衝量,最終卻因為平台剔除大量未付款訂單而排名跌落的事件。而在2016年雙十一多名網友質疑小米刷單,因為小米手機在參與天貓雙11預售時,出現了能夠一次性下單10000台的狀況。

三是小米的互聯網金融業務。證監會要求小米詳細說明各項金融、類金融業務涉及的主體、經營範圍、業務規模、業務資質、近3年經營情況、風險控制措施等信息。互聯網金融是A股重點約束對象,幾乎不允許該類業務 IPO、併購/借殼。而小米在6月11日宣布剝離小米金融或許就是出此考慮。

最後,就是廣受爭議的小米公司的定位問題,究竟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體公司。

證監會也要求小米說明現階段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而非硬體公司是否準確,以及「硬體引流+互聯網變現」模式面對手機市場增長放緩的大環境如何保持持續增長能力。

大家知道,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佔比67.5%,而互聯網業務僅9.4%,這一比例在前3年都未超過10%,而雷軍此前多次表示小米是互聯網公司,最近一次官方表態是在5月初的公開信中,其堅定地認為,「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不過在收到證監會問詢後,雷軍的口風變軟了,前幾日他表示「我自己不糾結小米是硬體還是互聯網公司。」

他給小米升級了一個故事:「小米是『新物種』」。

雷軍強調,互聯網業務有2層含義,一層是增強用戶的體驗,第二層是有了規模之後變現。

增強用戶體驗這一條小米恐怕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被譽為8周年紀念之作的小米8被用戶吐槽無耳機孔、紅外發射器,玩遊戲屏幕拖影、相機卡頓、攝像頭進灰、USB還是2.0的等等諸多問題。而且每次小米一發售新機,都會被吐槽耍猴式營銷。

而小米希望藉助自己的硬體用戶來來進行互聯網業務的變現也有待考驗。前面講到,小米用戶有7成以上是中低端用戶,這些人群品牌忠誠度很低,他們最敏感的是價格,那麼就很容易被競對給搶走。

營銷費用比研發還高 小米不愧是營銷起家

從5月3日發布的招股書中看出,2017年小米研發費用僅為31.5億,佔整體開支的2.7%。作為一個科技型企業,這個研發佔比是很低的。橫向對比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為14.6%。

科研能力是投資者衡量上市企業持久發展能力的重要標尺,顯然小米這一塊是硬傷。

更不正常的是,小米的營銷費用高達52.3億,佔整體開支的4.6%。小米以高性價比、互聯網輕營銷模式等立身,但目前這套打法已經失效。近兩年小米開線下店、請梁朝偉、吳亦凡等大牌明星代言,都是花的真金白銀的錢,營銷費用自然水漲船高。但是大大超出了研發費用,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再聯想近幾年小米在手機技術創新上實在乏善可陳,而其他公司如vivo、OPPO都推出了攝像頭可升降的全面屏手機、華為有麒麟晶元,vivo還有屏幕指紋解鎖等黑科技。2017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華為、中興、聯想、格力、OPPO等在榜,卻沒有小米。

而小米近年來的專利之痛難道還沒有引起足夠的反省和重視嗎?

寫在後面:事實上,讓雷軍焦慮的還遠不止這些問題。近期還有媒體曝光小米提供給港交所的招股說明書中隱瞞了供應商環境風險信息。從諸多層面來講,小米的估值都不應該是雷軍重點關心的問題,因為無論怎麼炒作,冷靜、雞賊的資本市場都會給出現實的判斷,沒有情懷沒有附加感情。與其去爭估值高低,倒不如把內部的矛盾與問題好好解決下。

畢竟如果真的有成長性,價值提升只是遲早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觀點 的精彩文章:

TAG:第一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