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82 歲的日本人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有著複雜的身份,他曾是《花花公子》(日本版)首任藝術總監,與時尚品牌進行商業合作並設計衍生品,為英國搖滾樂隊設計專輯封面,還製作過實驗動畫短片。他被認為是日本視覺藝術的先鋒,對波普藝術和前衛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6 月 15 日,田名網敬一在廣州 K11 舉辦了自己在中國的首場個展,呈現了包括架上繪畫、裝置在內的 40 多件代表作品。儘管在國內,他的知名度不比草間彌生或是村上隆,但這場個展仍然吸引了大量觀眾。

要描述田名網敬一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同於安迪·沃霍爾,他的作品不像瑪麗蓮·夢露或是金寶湯罐頭那樣簡潔明了。他更擅長拼貼,公雞、金魚、美式廣告女郎,這些在多個作品裡反覆出現,顏色絢爛卻很晦澀。

在實驗動畫《美容王國曆險記》(Adventures in Beauty Wonderland),田名網敬一呈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開篇是愛德華·蒙克的《吶喊》,發出尖叫的主角換成了一個變形的貝蒂娃娃(Betty Boop)。接著是數十個濃妝艷抹的女子表演的一出「能劇」,除了不時墜落的炮彈,圍繞她們的是眼球和櫻花。

和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致力於用波點呈現幻覺的草間彌生一樣,田名網敬一稱,這就是他眼中的世界,一個受美國影響的日本社會,眼球經濟和消費至上。

他甚至乾脆打造了一尊變形的米奇「佛像」,來自迪士尼的米奇,傳統佛像的坐姿,配合了千手觀音的造型——一個「四不像」,它看起來讓人不適。在田名網敬一看來,這或許就是現實的荒誕之處,如今人們追求的就是這個矛盾體:現代的、西式的生活,商業成功,將女性視作商品——甚至女性自己也這麼認為。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這些有著象徵意義的拼貼元素大多來自田名網敬一的童年記憶。

1936 年,他出生在東京一個西裝面料批發商的家庭。家中堆積如山的商標是他兒時的玩具,色彩鮮明的刺繡,飛龍、極樂島、駱駝。利用這些具有意象的「即成品」進行再創作,這是波普藝術最常用的手法。

戰爭初期,東京未受戰爭影響。田名網幼年生活的目黑區,幼兒園附近的「目黑雅緻園」是日本首個綜合性的婚宴禮堂。美人浮雕、宮廷式的立柱,極盡奢華,人們稱其為「昭和的龍宮」。田名網常常溜去那裡玩耍,儘管老師叮囑那是一個「妖精出沒的地方」。

田名網敬一的叔父收藏了一組納粹明信片,其中還混雜了性感的女明星照片和裸體照。

這些有關物慾和荷爾蒙的零碎記憶被戰火打斷。

1945 年,美軍空襲東京。一家人躲在自己挖的防空洞里,當年田名網敬一 9 歲,如今還留有深刻記憶的是魚缸里祖父養的金魚。美軍空襲前會先發射照明彈,以確認炸彈的投放位置。「那是一種獅子頭金魚」,他還記得魚的品種,在照明彈刺眼的光芒下,金魚的鱗片反射出「奇異的美」。

對於戰爭,兒童和大人有著不同的觀感。田名網敬一還記得他在燒毀的東京街頭看到了「紙芝居」(Kamishibai),那是一種紙做的劇場,五十多個孩子在廢墟里排隊觀看這種表演。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轟炸後的街道,焦土、廢墟,和傷殘者的殘肢。「我對於戰爭的理解是通過周圍親人的反應感受到的,因為當時還很小,媽媽遮住我的眼睛,牽著我的手走過這些屍體。」

公雞是他另一個常用的元素,同樣來自戰爭。空襲之後,一家人從東京被疏散到了新瀉縣,地處偏遠,他們借住在當地農戶家。每當美國的 B29 戰鬥機飛過,農戶家的雞總是比人更先察覺到危險,它們異常躁動,不停甩動著火紅色的雞冠。對他而言,紅色並不絢麗,反倒與恐懼相聯。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比起直白地描繪真實世界, 他更願意挖掘自己的個人記憶,在他記憶里,戰爭和戰後世界就是這樣光怪陸離,充滿荒誕。

這同樣是包括他在內的戰後一代的集體記憶,除了恢復經濟,還有戰後「無孔不入」的美國身影。

他的拼貼畫里常見的皮諾曹、米奇、唐老鴨和戴著墨鏡的摩登女郎皆源於此。戰後日本的電影院放映的是精挑細選過的美國電影,電影長片的故事情節是典型的好萊塢敘事,美式英雄如何拯救美女,也有年輕人熱衷於有著怪物、暴力和色情的 B 級片。對田名網敬一這一代人而言,兒童的樂趣在於長片之間播放的動畫短片。

「沒錯,這就是一種洗腦」,但田名網稱,這也是戰後一代人為數不多的「快樂體驗」。

和許多日本人一樣,田名網敬一對美國的態度有些複雜。六七十年代是美國波普藝術的黃金時期,他專程去了一趟紐約,拜訪了安迪·沃霍爾。一面驚訝於美國同行們擁有的條件和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他很確信,自己想要的並不只是美式的波普。明快的色彩對比,利用大眾消費里的即成品,可複製,這些都只是技術手段,他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表達什麼。

在廣州 K11 的展覽現場,人們能看出他在不同時期創作上的變化。早期作品裡常見西方的廣告女郎,瑪麗蓮·夢露,或是秀蘭·鄧波兒,到後來逐漸融合了手塚治虫、小野洋子。

1980 年他第一次到達中國,進一步將東方的松鶴圖、蓬萊日出等元素融入到作品裡。

無論在文學還是藝術作品,日本人喜歡討論生死,田名網敬一同樣如此。1981 年,他得了一場肺結核,在醫院住了四個月。每天打完針都會在半夜高燒,產生各種各樣的幻覺。探病的朋友給他帶了一本達利的畫冊。據他回憶,原本他對達利並不感興趣,但在幾個月的半夢半醒之間,常常感受到牆上的時鐘像達利描繪的那樣融化了一半,還有扭曲彎轉的松樹。這段瀕死體驗影響了他後期的作品,更加迷幻。人們稱他是日本的「視覺魔術師」。

田名網敬一和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劉秀儀進行了一次對談,他稱自己的藝術創作並不是類似 PTSD 的戰後創傷療愈,他更想弄清楚戰後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一些共通性。他解釋這種創作過程有點像是早年他為《花花公子》雜誌做編輯,當你把或個人或集體的記憶並置、重組,你就會發現是什麼在影響著今天的日本。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1968 年,裹著美國漫畫斗篷的田名網敬一(圖 / Tate Modern)

不同於光鮮明快的美國波普,田名網敬一稱,日本的波普藝術作品裡有著一種「土腥味」。一方面受制於創作條件,年輕的日本藝術家沒有錢買到高級顏料,他們更多採用揀到的垃圾或是廢品作為再創作的「原料」。另一方面來自表達內容,在形式上的「有樣學樣」之後,田名網描繪的還是日本。

他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個純粹的「波普藝術家」,波普於他只是一種表達形式。本次展覽沒有收錄他的實驗動畫作品,從五六十年代開始,他就和日本動畫小組的創辦人久里洋二合作,進行影像創作。

早期英美的波普藝術家也相當「嚴肅」,Richard Hamilton 的成名作《到底是什麼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就有著諷刺意味,他在報紙、廣告、畫報上裁剪出原料,拼出了一個摩登家庭應該有的樣子,一個現代化的公寓,健美的裸男、性感的裸女,搭配錄音機、電視、吸塵器……一個打包好的「現代化」生活方式,說白了就是消費主義。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Richard Hamilton (圖 / Museo Reina Sofía)

對消費主義持批判態度的波普藝術逐漸成為一場大眾的消費狂歡,就像近幾年,人們批判同為日本藝術家的村上隆,認為他乾脆把波普藝術的「靈魂」給賣了。

所謂波普藝術的「靈魂」又是什麼?2015 年,泰特現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波普全世界」(The World Goes Pop)的展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人們談到波普只知道美國、英國,這場展覽呈現了更多「邊緣地帶」的藝術作品,那裡的藝術家在用波普表達什麼?

田名網敬一參與了這次群展。除他以外,法國藝術家 Bernard Rancillac 在一幅作品裡談論女性與避孕。西班牙藝術組合 Equipo Crónica 1969 年的作品《戰場上的社會現實主義和波普藝術》(Social Realism and Pop Art in the Battlefiled)是個再明確不過的政治隱喻,藝術家將罐頭、炮火、士兵等等放置在叢林的背景里。冰島藝術家 Erró 的作品《美國室內 1 號》,亞洲面孔的士兵站在一戶資產階級家庭的窗外,持槍等待,士兵身著紅色,窗內是米白色,強烈的色彩對比表達對立。

2015 年,藝術批評家 Thomas Crow 出版了《波普的遠征:1930-1995 年的藝術、音樂與設計》,他認為,長久以來,人們錯誤地認為波普是非常易懂的東西。

整個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有太多值得反抗的對象,人們利用波普藝術的明快顏色和利於傳播的屬性,抗議軍事獨裁、冷戰、性別不平等、越戰,或是極權主義。

近幾年,幾場大展都是土重新追溯波普藝術的價值,包括 2016 年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舉辦的「波普之上」(Overpop)。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對藝術品經紀人和畫廊們而言,這輪波普的「復興」還有著商業價值,人們希望可以重新發現一批被低估的波普藝術家。2008 年,安迪·沃霍爾的 Eight Elvises 成交價就突破了 1 億美元,但剩下大量寂寂無名的波普藝術家,連同他們的作品一樣無人知曉。

田名網敬一就是如此,日本藝術史學家池上裕子(Hiroki Ikegami)曾表示,直到 2012 年,畫廊們才從倉庫里重新拿出他的作品。

這場展覽是廣州 K11 在今年 3 月開幕後的第一場重要大展,K11 以在商場里打造藝術空間,呈現藝術作品聞名。「藝術並不是陽春白雪」,田名網敬一回應,「如果距離普通人太遠,藝術是沒有未來的」。

廣州的這一間 K11 位於珠江新城,這裡原本是城中村,在拆遷後建起了摩天大樓和廣場,K11 也成為這座城市裡年輕男女的「打卡」勝地。相比這個日本人作品裡那些晦澀的意涵,或是找一找波普的「靈魂」,以這些繽紛的繪畫、裝置作為背景,自拍倒顯得更容易。

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這輩子總在定義消費社會,又被消費社會定義|100 個有想法的人

(題圖:NOWNESS,長題圖由廣州 K11 提供,版權來自田名網敬一及 NANZUKA)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好奇心日報出品,首發於今日頭條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對於時間流逝的想像,都藏在了這個錶盤里|這個設計了不起
蘋果簽下奧普拉做原創視頻,戛納國際創意節開幕|乙方日報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