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靖江王陵近在眼前,你不來看看?

靖江王陵近在眼前,你不來看看?

由廣西地圖院與武漢大學合作開發的創新項目——《文化遺產三維數字化保護與展示的關鍵技術研究及在靖江王陵的應用》,被自治區政府授予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據悉,該項目是全國首次對陵墓遺址建立三維數字化信息系統,將數字化保護與考古研究進行有機結合。

歷時1年多時間, 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院、武漢大學共同開發建立的靖江王陵三維數字化系統項目23日正式通過驗收。此舉標誌著桂林靖江王陵在今後文物的數字化存檔、科學考古、三維展示、文化宣傳等應用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靖江王陵三維數字化系統是利用無人機航攝、激光掃描、攝影測量、控制測量等多種技術手段採集多源數據融合處理,對靖江王陵陵墓遺址及周邊地形進行高精度三維建模,採用高真實感模擬和高效信息查詢技術逼真表現文化遺產場景、查詢文物信息。石刻像三維模型重建精度為毫米級;陵墓場景三維模型精度為厘米級;高真實實時交互渲染效率為每秒35幀以上。它的應用範圍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歷史紀念建築物等類型的大中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場景的數字化保護和高真實感虛擬展示。目前項目的成果已經應用于靖江王陵的對外宣傳展示和日常文物保護管理,大批尚未具備開放條件的文物遺址,得以完整展示。其技術的應用,標誌著桂林靖江王陵在文物的數字化存檔、科學考古、三維展示、文化宣傳等應用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不僅成為廣西文物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標杆,並可推廣至國內其他皇陵和王陵遺址中。

靖江王陵是歷代靖江王的王陵,位於廣西桂林市堯山西南麓,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陵」之稱,其中有11位靖江王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

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處主任易新明介紹說,正如文化遺產專家樊錦詩女士所說,「文化遺產不能永生,也不可再生」。在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桂林靖江王陵的文物正面臨加速破壞的風險。由於長期的風化和雨水侵蝕,部分石刻像表面已模糊不清,尤其以第十二代榮穆王陵的石刻像為典型,由於盜墓分子的盜竊和破壞,靖江王陵墓室中的陪葬品已大多遺失,部分石刻像已被砸壞或推倒。易新明說,由於當地居民文物保護意識淡薄,靖江王陵保護區還遭大量私墳侵佔,石刻像周圍、神道、封土全部被違法下葬私墳,現已完全掩沒了王陵建築遺址形態。

數字化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永久保護的唯一途徑。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靖江王陵三維數字化系統項目負責人李德仁說,將測繪科學、信息科學與考古科學等學科進行綜合集成進行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復原,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是保護、修復和傳承文化遺產的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對弘揚中華文化,提升科技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奠定文化遺產數字化生存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德仁說,這個項目是國內首次利用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攝等測繪手段對陵墓遺址建立三維數字化信息系統,將數字化保護與考古研究有機結合,並採用高真實感模擬和高效信息查詢技術逼真表現文化遺產場景、查詢文物信息。

為了加大靖江王陵的保護力度,科學規範靖江王陵的考古工作,整合靖江王陵的旅遊資源,2010年10月,靖江王陵被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項目名單。易新明說,2012年,靖江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考古調查、勘探與測繪項目正式啟動。來自文博單位、測繪單位、高等院校等多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聯合考古隊,歷時1年多時間,開展跨學科、跨行業、多學科合作,用現代空間技術、測繪技術、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數字信息採集和資料搜集等先進的技術,在靖江王陵考古中得到較好地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按1:1比例重建,「敦煌石窟」現身在浙江的博物館
悲歌|火山噴發淹沒一座城,如今3D模型重現龐貝古城真容

TAG:樂藏天下 |